陳傳生 陳漠

蒙古騎兵模型,展現了13~17世紀蒙古弓騎兵的形象
盔甲武器
從騎兵出現開始直到19世紀結束,在整個亞州地區有一種類型的士兵主導著戰爭的基本形態,這就是弓騎兵。這種騎在馬背上使用弓箭作戰的戰斗形態,大約出現在公元前8世紀,最早的弓騎兵是當時遷徙至俄羅斯草原的游牧民族塞西亞人(也稱斯基泰人)。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一波又一波的部落集結、遷徙和不斷發生的內外沖突,驅使弓騎兵的作戰方式逐漸傳遍整個亞洲大陸。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進入波斯,公元1世紀薩卡人進入印度,公元5世紀匈人進入東歐并建立政權,所有這些過程無不與弓騎兵緊密聯系在一起。
最成功、最令人恐懼的弓騎兵是蒙古草原騎兵。1206年,蒙古族部落首領鐵木真(尊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王國。其多次發動對外戰爭,疆土從中國北部延伸至里海。后來,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將國土疆界向西擴展到匈牙利、波蘭、波斯,以及與埃及接壤的廣闊區域。1279年,蒙古人推翻中國南宋王朝。此后,繼續向南擴張,攻占了北印度。蒙古弓騎兵四處征戰,所向披靡無往不勝。
13世紀蒙古弓騎兵穿著的是一種鱗片式鎧甲,也稱“鱗甲”。這種鎧甲使用皮革、甲片、皮繩和織錦編織而成,制造方法是先將硬化的皮革片與小的鐵甲片通過皮繩連接固定,形成一組組“鱗片”,之后再將各組“鱗片”層疊組合起來,并使用刺繡織錦加以裝飾。這種鎧甲是世界戰爭歷史上最重要和普遍使用的一種鎧甲樣式,只是由于年代久遠,保存下來的數量極少。

土耳其托普卡珀皇宮圖書館收藏的《法提赫專輯》(Fatih Album)中,一幅身穿鱗甲的中國騎兵形象插圖,表明中國古代軍事文明是經由蒙古傳播到伊斯蘭世界的

小型盔甲,可能是捐給寺廟的“還愿盔甲”,來自中國西藏,17世紀制作
一個蒙古騎兵模型,展現了13~17世紀蒙古弓騎兵的形象。這個模型主要由騎兵頭盔、鎧甲、馬盔甲、馬鐙、弓箭筒、騎兵盾牌組合而成。其中,騎兵穿著的鎧甲是一件保存尚好的17世紀鱗甲衣(lamellarcoat),使用銅合金、皮革和絲綢制成,長861mm,腋下寬度510mm,共有2703片鱗片,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的蒙古騎兵鱗甲衣,它是博物館1986年2月在紐約蘇富比拍賣中購入的。模型中的馬盔甲也是鱗甲,與騎兵鎧甲一樣屬于同時期的產品,其制作精細,保存完好,這件展品是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出借的。馬鐙是13世紀的鐵制品,上面帶有雕龍鍍金裝飾。騎兵配備的弓箭筒,年代為15世紀,全長794mm,寬258mm,深130mm,材質為皮革涂漆,帶有黑色線條裝飾圖案。騎兵佩戴的頭盔年代稍晚,是19世紀的制品,頭盔蓋的形狀為半球形,帶有鍍銀的寶石狀盔頂,臉頰和頸部防護使用絲綢錦緞和粗布制作,上緣與頭盔連接,形成對頭顱和頸部的整體防護。當時騎兵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復合弓,有的還配備長矛和劍。

《法提赫專輯》中的蒙古步兵形象插圖
鱗甲起源于中國,大蒙古國騎兵在對外侵略擴張的過程中將其帶到西亞地區。土耳其托普卡珀皇宮圖書館收藏的《法提赫專輯》(FatihAlbum),記述了14~15世紀大蒙古國的軍事力量,在收錄的插圖中還有一幅是身穿鱗甲的中國騎兵形象,表明中國古代軍事文明是經由蒙古傳播到伊斯蘭世界的。
一件配有頭盔的小尺寸鱗甲套裝來自于中國西藏,頭盔高240mm,甲衣長510mm,寬350mm,制作于17世紀。據考證,這種小型盔甲可能是捐給寺廟里的“還愿盔甲”,使用的材質和制作方法與全尺寸的鱗甲基本相同。甲衣下沿的裙擺和衣袖皮革上貼附有一層彩色織錦,增強了美感。關于展品來源,據博物館介紹,這件盔甲是“1904年英國遠征軍從西藏帶回來的,1954年由克萊夫提上校(A.M.Cleverty)捐贈給了皇家軍械庫”。

蒙古騎兵頭盔,13世紀制,配有銀飾,并飾有中式獅子和西藏佛教喇嘛形象

日本13世紀卷軸畫《蒙古襲來繪詞》描繪的蒙古弓騎兵,其佩戴的頭盔是標志性配置
一個13世紀的蒙古騎兵頭盔,被放置在中央大廳一個單獨的玻璃展柜中展出。其形狀為碗狀,高158mm,周長680mm,質量1.05kg,上面帶有鍍銀圖案裝飾,裝飾圖案由滾動的樹葉、中式獅子和西藏佛教喇嘛形象構成,這種形狀的頭盔在日本京都皇室收藏的繪畫作品《蒙古襲來繪詞》(約1293年出版)中可以看到,它是9~14世紀蒙古騎兵的標志性配置,完整的頭盔還包括附著在頭盔下沿的護布或通過鉚釘連接的鱗片狀護頸甲。這件展品極具珍罕性,是博物館在1990年購入的。
伊斯蘭,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世界崛起,被認為是一種異乎尋常的現象。直到現今,希吉拉歷仍然是全世界伊斯蘭教國家通用的歷法。伊斯蘭教歷元年,即公元622年,先知穆罕默德從麥加遷徙到麥地那,創立了伊斯蘭教。公元624年,穆罕默德的追隨者在拜德爾與麥加古來什貴族交戰中大獲全勝。這場戰役也成為“真主護佑”的證明,并由此確立了穆罕默德的權威和在西阿拉伯世界的支配地位。
公元632~661年,繼穆罕默德之后的四任哈里發(穆罕默德繼任者、阿拉伯政權元首的統稱),通過強大的宗教影響力和“圣戰”,最終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伊斯蘭軍事帝國。之后,在倭馬亞(Umayyad)哈里發統治時期(公元661~750年),伊斯蘭帝國又向西擴展到北非沿岸、西班牙以及法國南部部分地區,向東擴展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河、土庫曼、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在伊斯蘭帝國建立和擴張過程中,波斯薩珊王朝(公元224~651年)成為最主要的受害者。公元224年,波斯人通過戰爭推翻了中亞帕提亞人建立的帝國。當時,帕提亞人采用的是典型的中亞戰術:大量的輕騎兵弓箭手在裝甲重騎兵支持下,使用弓箭和長矛作戰。在打敗帕提亞人以后,薩珊王朝延續了帕提亞的軍事系統并進行改革創新,增加了裝甲騎兵的數量,更加重視步兵的重要性。但是在公元651年,薩珊王朝的軍隊還是被新興的伊斯蘭帝國打敗了。薩珊軍隊的盔甲和武器樣式,被后來的阿拉伯入侵者接受,并一直沿用到13世紀蒙古人入侵。
14世紀以后,帖木兒王朝(1370~1507年)成為最后統治波斯的大蒙古“后繼國”,他們也信奉了伊斯蘭教。在其他一些沒有被蒙古人征服的阿拉伯地區,諸多地方割據王朝紛紛宣告獨立。其中包括占領阿塞拜疆和伊拉克、由遜尼派穆斯林建立的黑羊王朝(1375~1468年)和占據安納托利亞東部、由什葉派穆斯林建立的白羊王朝(1378~1502年)。遜尼派與什葉派是伊斯蘭教中的兩大派別,在伊斯蘭歷史早期便出現了。遜尼派,全稱“遜奈與大眾派”,承認遜奈與古蘭經具有同等權威。而什葉派將穆罕默德堂弟阿里也歸于神圣地位,認為阿里隱遁的后裔“伊瑪目”將以救世主(馬赫迪)的身份再現。這兩個教派的矛盾影響深遠,不僅爆發過繼承權之爭,還延伸到穆斯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伊斯蘭帝國解體后,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據王朝和穆斯林內部不同派別間的爭斗持續不斷。
皇家軍械庫收藏的中世紀伊斯蘭盔甲武器大部分是14~15世紀的物品,它們幾乎都來源于同一個地方,即位于伊斯坦布爾的老拜占庭神圣和平教堂軍械庫,是倫敦武器經銷商塞繆爾·盧克·布拉特(SamuelLukePratt)于1841~1843年從這里購買的。這些盔甲武器是伊斯蘭世界錯綜復雜的戰爭產物,但是都被標以“tamgha”的標簽,表示為土耳其所有。許多類似的藏品,可以在伊斯坦布爾托普卡珀皇宮的帝國寶庫里看到,托普卡珀皇宮是被作為奧斯曼土耳其的勝利豐碑建立的。

頭巾盔,使用金銀鑲嵌和阿拉伯書法銘文裝飾,系15世紀晚期白羊王朝土庫曼部落軍隊的裝備

頭巾盔,飾有黃銅鑲嵌的阿拉伯花紋圖案和大號帶棱角的庫法體古阿拉伯字母銘文,15世紀帖木兒王朝騎兵的裝備

奇恰克(Cicak)頭盔的早期版本,16世紀初制作
頭盔
頭巾盔(migfer),使用單塊鋼鐵鍛造,與清真寺洋蔥狀圓頂和穆斯林包頭巾的形狀十分相似,具有強烈的宗教象征意義,是伊斯蘭世界的特別標志。
一個在中央大廳單獨展出的頭巾盔,周長740mm,高420mm,寬260mm,質量2.2kg,是15世紀晚期白羊王朝土庫曼部落軍隊的裝備,頭盔下沿有兩個拱形的開口,附帶鎖子甲面罩,原本還有一個可調節的條形護鼻裝置,現已缺失。頭盔制作得十分精美,使用金銀鑲嵌和阿拉伯書法銘文進行裝飾,銘文內容來自15世紀流行的阿拉伯詩句:“鴿子咕咕叫,愿主人富有、安寧、健康,終其一生”;“榮耀的信仰者,勝利凱旋的國王,愿他永遠榮光、興旺、富有、權威、安寧、健康”。
另一個頭巾盔,是15世紀帖木兒王朝騎兵的裝備,形狀與白羊王朝土庫曼部落的頭巾盔相差無幾,盔體局部嚴重腐蝕受損,帶有護鼻條,鎖子甲面罩缺失,飾有黃銅鑲嵌的阿拉伯花紋圖案和大號帶棱角的庫法體古阿拉伯字母銘文,這種字體的裝飾性銘文也是分辨帖木兒軍隊頭盔的主要標志。

細節顯示鎖甲鉚接鏈上的銘文

阿拉伯鎖子甲,由頭盔、鎖甲面罩和鎖甲衫組成,15世紀晚期制作
盾是中世紀阿拉伯戰爭中普遍使用的防御裝備。展品中,一個15世紀白羊王朝的盾,鐵制,直徑458mm,質量1.7kg,上面帶有阿拉伯銘文、蔓藤花紋和嵌銀裝飾,銘文顯示,它最初的主人是帖木兒帝國撒馬爾罕統治者兀魯伯(UlughBeg,在位1447~1449年)。另一個制作于17世紀的盾,使用銅、鐵、藤條、織物等多種材料制作,直徑525mm,深110mm,質量1.9kg,外觀呈現美麗典雅的紋路,這樣的盾是中世紀穆斯林騎兵盾牌的典型樣式,在1683年奧斯曼攻打維也納時仍被大量使用。
青銅錘
一個12世紀的波斯戰錘(錘頭),長115mm,最大直徑77mm,握柄插口直徑33mm,使用青銅鑄造,上面帶有華麗的波斯銘文,是難得一見的中世紀波斯武器樣本。這種兵器可以在波斯民族史詩《列王記》的繪畫作品中看到。《列王記》誕生于10世紀末、11世紀初,記錄了從遠古神話時期到7世紀的波斯薩珊王朝滅亡4000多年間波斯帝國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以及50多位帝王的統治,被稱為波斯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其中一幅配有波斯詩文的繪畫,描繪了薩珊王朝時期波斯人與伊斯蘭軍隊的作戰場景,上面的詩文記錄了騎兵的武器裝備:“每個騎兵都有馬盔甲、鎖甲衣和腿甲,手持劍、盾、矛,或者錘、斧,弓袋里2張弓、30支箭,2根特別的弓弦附在頭盔的后方。”另外一幅繪畫截圖,展示了雙方手持青銅錘交戰的場景。

《列王記》描繪波斯騎兵使用青銅錘作戰的場景

陶罐式手榴彈,13世紀伊斯蘭國家比較流行的投擲火器,敘利亞哈馬工場制造

馬木留克手炮,1497~1498年敘利亞制造
黑火藥武器
黑火藥武器也出現在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的戰爭中。有資料記載,在中國黑火藥技術傳到西方之前,其他形式的易燃物也曾被作為武器在戰場上使用。例如公元7~8世紀,拜占庭帝國就多次使用“希臘火”打敗哈里發軍隊在海上和陸地的多次進攻。“希臘火”的物質成分是保密的,據學者推斷或者是火藥(硫、硝酸鈉、碳混合物),或者是基于生石灰的混合物,或者是一種基于石油的物質如萘并吡咯等構成的。展品中有兩件中世紀的火器:陶罐式手榴彈和馬木留克手炮。
陶罐式手榴彈,屬于13世紀伊斯蘭國家比較流行的投擲火器,由敘利亞哈馬工場制造,最初保存在大馬士革古城堡里。它的外殼是一種堅硬的陶器,高96mm,最大直徑80mm,質量455g,頂部的圓孔用于裝填易燃物和安裝引信。
馬木留克手炮,是馬木留克蘇丹國(又稱馬木留克王朝,1250~1517年)火器兵營制造和使用的一種銅制手炮,后膛外面的銘文銘刻了一個人的名字:埃米爾·克特比·阿爾-阿赫馬爾。這個人是敘利亞總督,也是火器兵營的教官長,在納斯爾·穆罕默德統治馬木留克蘇丹時期,他在大馬士革建立了4個火器營,極力推進馬木留克軍隊現代化,但是此舉遭到大多數貴族的反對,認為這是對精英騎兵傳統的挑戰。克特比在1498年離世后,推行馬木留克火器的改革措施隨之流產,馬木留克王朝在1517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征服。據介紹,該展品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惟一留存于世的馬木留克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