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為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從學校層面推進核心素養在學科教學中落地生根,沈陽市第五中學結合“用完整的教育培養完整的人”的辦學理念,嘗試通過“思問課堂”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一、“四環節”:為培養學科素養搭建平臺
“思問課堂”包括四思四問:自問引思—通過自問,引起思考;互問明思—通過互問,明確思路;追問深思—通過追問,深化思維;切問成思—通過切問,形成思想。
沈陽五中的“思問課堂”包括平面推進,立體生成四大環節。
(一)自問引思環節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主要通過預習,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整理和分析。這一環節主要借助思維導圖,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提要素、理關系,建結構,突出重點,全方位聚焦主題,展現學生思維的過程,同時反映他們對學科語言的掌握和運用程度,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和問題的認識進一步清晰化、系統化,學科語言運用準確清晰并形成科學的分析、思考方法。同時通過對問題的留白,留下了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二)互問明思環節
學生的任務是小組討論。討論本組和全班疑難,隨機討論新問題。學科組長組織討論,協調進度,規范行為,是否通過討論明確了思路。這一環節的關鍵是設立真實的教學情境和具有思辨性和綜合性的主題或議題,只有真實的情境才能在知識與現實之間建立起聯系,便于學生在合作探究和思辨中生成新的知識,厘清模糊認識,主動探尋解決問題的新路徑,才能使知識轉化為素養。
(三)追問深思環節
學生的任務是課堂展示。展示生和非展示生的任務、資源和空間、生生對話,生生追問,生生點評,深化思維。教師的任務是發現、質疑、追問、點撥,推進難度深度進度。在這一環節中,師生在交流互動中有了思考的熱情,探究的欲望和分享的熱情。對學科內容的理解更豐富,多元、立體,學科能力和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和提升。
(四)切問成思環節
學生的任務是內化鞏固,反思自己是否深入地掌握了本節內容,問題是否全都解決并初步形成學科思想,教師的任務是反思教學是否基于差異,面向全體學生,是否采用多種方式深化內容并有效落實,是否和學生一起總結并形成學科思想。這一環節是既是知識在分析中的升華,也是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形成的關鍵點,是學科能力和素養外化于行的連接點,只有在反復論證、反思中得出的結論才能成為行動的引領。
二、“四支點”:為形成學科素養提供支撐
(一)深度備課
“讓備課充滿思想,讓合作激發智慧”是五中的備課理念,“從問題反思出發,在主題學習中提升”是五中的備課思路。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五中備課組已經形成了備課的常規模式:深度備課四大環節、深度備課五個細說、深度備課六種意識。在四大備課環節中,我們特別強調教材細說環節。正是基于合作和問題的理念進行深度備課,我們才能使教師把這些理念貫徹在教學中,為指向學科素養培養的教學奠定基礎。
(二)學案教學
學案是實施思問課堂的基礎,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起點,也是學生對學科內容理解、學科能力和思維品質形成的重要一環。學案編寫質量的高低和學案使用過程是否合理,直接決定了思問課堂實施的成敗。合格的學案必須體現學生對知識的整理、整合,對問題或主題情境的理解,應留給學生自主分析和思考、創造的空間。
(三)主題引領
新課程改革提倡主題或議題教學,通過對主題或議題的分析,學生將逐漸掌握學科內容,培養學科能力和素質。因此,主題或議題的確定要符合以下要求:一是情景真實、新穎、具有思辨性和現實性,我們鼓勵學生開放性思考,這有利于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二是主題或議題所涉及的知識應具備廣度和深度,在學科思維上要有一定的厚度,有利于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三是在具體問題設置上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綜合性和遞進性,有利于高階思維的形成。
(四)小組建設
“思問課堂”的有效落實需要小組建設積極跟進。當小組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時,“思問課堂”就將產生積極效應。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也會在組內外的交互中水到渠成。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定期進行“思問課堂”模式下的學習小組學法指導、小組文化建設指導,讓小組活動高效運轉。
三、“四措施”:為踐行學科素養提供保障
(一)“思問課堂”學法系列指導
高一學生在入校后,對于新的課堂模式會有很多不適應,學校要組織教師和高年級同學進行學法系列講座,讓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學習,同時為學生選科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在高一選課分班后、高二年級的適當階段和高三總復習時期都要進行學法指導。目的是引導學生感悟學習方法的價值,掌握學習方法并能靈活運用,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
(二)“思問課堂”系列展示課
學校有計劃地在各個年部開展思問課堂同題公開課活動,組織教師開展聽評課活動。這是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自我教育,主動發展,提高專業能力的過程,把新的課程理念踐行在課堂,真正使學生受益。
(三)“思問課堂”系列學科活動
學校組織了主旨為“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九個學科的學科活動。在每學期期末開展科技周和人文周活動,同樣以問題和主題的形式設計課程,以合作、體驗、實踐為主要活動形式,通過科學和人文教育、探索和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和實踐能力。
(四)“思問課堂”系列特色文化活動
1.開展“教師論壇”活動
建立“教師論壇”的目的是為教師提供交流探討的平臺,讓教師在表達和傾聽中提高自己。教師們根據思問課堂教學中所發生的案例及自己的教學經驗來展開討論,例如“如何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如何進行有效的師生溝通”等,通過教師的專業成長引領學生的成長。
2.開展跨學科整合課活動
學校設計了一系列學科整合課,包括以語文為核心的歷史、政治、地理學科整合課,以數學為核心的數學、物理、化學學科整合課,以美術為核心的歷史、哲學課。運用“思問課堂”的模式,采用同一主題,不同學科視角,學校開設了整合課,讓學生從更廣闊的視角對所學概念或理論進行重新思考、辨識、整理,建立新聯系,得出新結論并能創造性地使用多學科的新方法解決問題。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