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簡單地說就是智能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而造就的、具有智慧特征的新教育形態。在這種新的教育形態里,學生將主要通過一些更加智能化的載體或工具來獲取知識。 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教育、智慧學校、數字校園、學校信息化等領域備受關注。
一、智慧時代的學校課程與教學特點
和學新、鹿星南在2020年第2期的《課程教材教法》《智慧時代的學校教學形態探討》一文中提到:
智慧時代的學校課程與教學是一種深度融合新興信息技術的精準、智能的創新型課堂。較之于以往的學校課程與教學,智慧時代的學校課程與教學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多樣、精準與生成性的課程內容供給
借助于互聯網、云計算以及相應的信息服務平臺,智慧學校將突破以往學校、區域的局限,匯聚海量、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逐步提升課程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從教材延伸至自然、社會甚至學生現實生活。在智慧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問題、學習進度、學習需求的診斷、分析和預測,實時、精準地向學生提供匹配的學習內容,以更好地應對個別化和差異化的教學。同時,智慧教學平臺能“實時整合學生課堂筆記、書簽、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批注、教學視頻等生成性資源”,為師生提供更好的服務。
(二)自然、多維與深度的教學互動過程
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教育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積極滲透模糊了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之間的邊界,促成了人人、人機等的深度、多維互動。例如,當下流行的依托圖像識別、語音處理、機器學習技術的智能備課、自動批改、拍照搜題、隨聲翻譯等APP在學校中的應用給師生營造了一種沉浸式的教學環境,技術在教學場景中呈“隱身”狀態,很好地詮釋了教學交互的人機共生與和諧生態?!凹夹g看似消失了,它們卻難以辨別地融入日常生活當中?!?/p>
(三)智慧、高效與個性化的學習范式
智慧學習是依托智慧環境開展的“一種學習者自我積極參與、以學習者為中心、具有完整學習體驗的學習”。在智慧環境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游戲學習、體驗學習、跨界跨學科學習、情景學習、定制學習、具身學習、泛在學習、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無縫對接等,呈現出實踐性、情境性和個性化的特征。智慧學習范式將使得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等人們不斷追求的理想教育愿景成為現實。相關研究表明,教師的教學效能水平會影響到學生的學業負擔水平。智慧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效能會得到極大的提升,相應地,學生的學業負擔水平會保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狀態和水平上。
(四)實時、動態與多元化的課程與教學評價
智慧時代使得數據成為學校的寶貴財富。智慧技術可以幫助教學活動匯聚體量巨大的教與學大數據,包括教學大數據(如課堂提問、教學言語、師生交流、作業與試卷批改等數據)和學習大數據(如學習情緒、在線討論、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成績等數據)。據此,借助于大數據和學習分析技術可以實現對教學大數據實施全程跟蹤監控,提供精確的教學過程數字畫像,協同開展動態的診斷與評價,進而不斷改進與完善教學。此外,新興信息技術的去中心化、扁平化、共享化特征促使學校課程與教學評價呈現出多主體性,既涵蓋學校內部主體(如教師、學生、學校管理者等),又囊括多方面的社會主體(如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家長以及社區代表等),從而提高課程與教學評價的針對性、有效性,更好發揮評價的診斷、發展、管理與解釋等功能。
二、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師角色的重構
林德全在2020年第2期《中國教育學刊》《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師角色的重構》一文中談到:
在智慧教育中,教師作為研究者的角色不但會得到保留,而且會進一步豐富和深化。
目前,“教師即研究者”的觀念雖已逐漸深入人心,為廣大教師所認同,并自覺去踐行,但由于繁重的重復性勞動和研究能力的不足,使得他們對這一角色的理解還相對比較單一,把研究的范疇主要集中于怎樣更好地去進行教上。對于教師而言,思考教、研究教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教師只是研究怎樣教,而不從更加廣泛系統的層面上去思考各種與教有關的方面,比如對教育的理解、對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化的認同等,那么其對教的研究也不會深刻到哪里去,對其教的改進也會很有限。這是因為,“教師行為可以看成是他所信奉的教育信念的一種投射”。如果缺乏相應的教育理念或信念作為底色來支撐其行動,那么他們對教學所做的研究往往就會容易流于形式、止于膚淺,不但難以對學生產生長效、深遠的影響,而且還很容易因周期性的重復而產生教學倦怠。智慧教育不但使教師能夠從大量復雜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還向他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必須進一步拓展其研究者角色的范疇,從傳統的以教為主的研究拓展到智慧教育下以學為主的研究,將教的研究與學的研究統一起來,從而在深刻理解教育規律的基礎上更好地順應智慧教育的要求。
“教師即研究者”還要求教師進一步深入思考怎樣把各種原則性的要求具體化、可視化,通過精細化來實現精準施教。因此,智慧教育為教師開展精細化教學、進行精準施教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很多智能設備或載體都會留下學生學習活動的“痕跡”——數據。這些大量的真實的數據不但為教師的研究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研究資源和堅實的研究基礎,而且也在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研究的同時有助于“教師即研究者”角色的進一步深化。
三、課堂教學與智能技術的融合發展前景
張鵬君在《蘇州大學學報》2020年第1期《信息技術時代智慧課堂的實踐邏輯與建構》一文中認為,“融智慧”包括兩個層面:
(一)深度融合
在智慧課堂中,電腦、智能手機等是智慧教學便捷的智慧設備,電子書、微課、慕課等是重要的智慧資源,教師運用的智能技術教學是有力的智慧手段,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了智慧場域,因此,課堂教學與智能技術融合是其題中應有之意。當然,這種融智慧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諸如利用“刷臉技術”代替點名、手機App簽到等,而是這些智能設備技術與課堂教學水到渠成的科學融合。師生與技術之間的深度融合需要注意:一是既要夯實融合基礎,又要頂層設計融合規劃;二是既要營造融合生態,又要完善融合手段;三是既要關注人本,又要注重集智創新;四是既要適應學、研、用相結合的課堂實踐訴求,又要優化學研一體的智能理論研發。
(二)變堵為疏
我們固然強調深度融合,其實“變堵為疏”是涉及“融”的另外一層含義。隨著智能手機與物聯網的普及與發展,學生能越來越便捷地利用這些工具和技術。然而,一些學校出現了沒收、砸毀智能設備、斷網等嚴管辦法。對此,有人支持、也有人質疑。在網絡時代,對這種現象是堵還是疏,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要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依托各類智能設備及網絡,推動智能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智能技術正以不可阻擋之勢進入社會的每一個領域,學校也不例外,課堂教學應該“擁抱”技術,使其為之賦能,而不是遮蔽、忽視技術。用好智能技術,是學校智慧管理的體現,是教師教學智慧的反映,更是新時代智慧型師生關系的映現。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