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豪

摘要:世界的復雜性、多樣性和綜合性特點,要求對人才的培養要打破學科界限,加強學科融合。以“一帶一路”主題教學為例,將地理學科與歷史學科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開展主題學習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通過整合兩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動并對知識進行拓展和遷移,可以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地理學科;跨學科教學;“一帶一路”;核心素養
現今生活中的問題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對人才的培養要打破學科界限,加強學科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地理學科與歷史學科在人口與城市的發展、領土與主權、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等方面有很強的關聯性。通過主題活動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面對復雜世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多學科綜合育人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新一輪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形勢下,地理教師要立足學科育人理念,充分利用其他學科資源,構建更多貼合學生需求與時代發展的跨學科課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實現跨學科教學的綜合育人功能。本文以“一帶一路”主題教學為例,探索地理學科與歷史學科融合的教學策略。
一、整合教學內容,確定主題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打破原有教材章、節、框的束縛,把握學科之間的聯系,把零散的教學內容整合起來,并結合學情設計主題。“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為適應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而提出的主張,涵蓋亞洲、歐洲、非洲等地區,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對于解決我國和世界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在教學實踐中,以“一帶一路”為主題建構史地跨學科融合課程,能夠讓學生從歷史、地理與現實的視角和跨學科角度正確認識和綜合分析“一帶一路”的相關問題。(見圖1)
在開展“一帶一路”主題教學活動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理學科中的“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等知識及歷史學科中的“中國和世界古代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等內容,還通過網絡等多種途徑對“一帶一路”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們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一帶一路”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
在進行主題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把大主題分成若干個小主題(話題),并將小主題分解為若干具體問題。如從“一帶一路”的內涵出發,確定“一帶一路”上的國際貿易小主題,具體為從宏觀層面按照時間線索(古代—近代—現代)來看我國的對外貿易變化(貿易政策、對象和商品)、從空間相互作用角度看“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從微觀層面選取“一帶一路”的核心區——新疆或國際貿易支點城市,探討如何實現貿易暢通,拓展對外經濟發展空間,評價新疆“五中心三基地一通道”實施的條件等。
二、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入或創設新穎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教師可以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搭建連接歷史與地理學科知識的橋梁,增強兩個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
如教師在進行“一帶一路”主題教學活動時,可以引入“古代絲綢之路”和“絲路新紐帶:中歐班列”視頻等歷史知識,再結合圖文資料,創設“一帶一路”的問題情境——為什么在亞歐大陸兩端的國家(一個在亞洲東部,一個在遙遠的歐洲)經貿合作能夠緊密聯結?以此引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分析“一帶一路”沿線的自然景觀、氣候差異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感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同自然環境下人文景觀的不同。
教師巧妙地將歷史知識與區域地理知識進行整合,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自然和人文等地理要素串聯起來,揭示“一帶一路”的歷史背景和時代背景。學生在融通古今、連接中外的宏偉構想中,梳理“一帶一路”的過去,分析“一帶一路”的現實意義,暢想“一帶一路”的未來;從空間分異性(全稱空間分層異質性,是指某一屬性值在不同區域之間存在差異,例如氣候分帶、生態分區、地理區劃等)認識“一帶一路”沿線事物的分布、關系和發展變化過程,學會運用綜合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
材料一:絲綢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最初的作用是運輸古代中國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后來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是新形勢下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布局。
材料二: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往返于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鐵路貨運“中歐班列”應運而生。2014年11月18日,由義烏始發至西班牙馬德里的“義新歐”中歐班列,幾乎橫貫歐洲,貫穿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世界上線路最長、途經國家最多的國際班列。“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了中國東部沿海與中亞和歐洲地區的聯系。(展示“義新歐”鐵路通道示意圖)
教師可以根據以上材料,從絲綢之路的起源、絲綢之路的發展歷程、現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帶一路”建設,到區域的差異、區際聯系(方式)、區域發展的邏輯順序設計問題,形成“問題知識鏈”。例如:古代絲綢之路的特點?古代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唐宋以來,對外主要貿易通道為什么會由陸上絲綢之路轉向海上絲綢之路?說明“一帶一路”倡議的現實意義?說出中歐班列沿線經過的陸地自然帶?比較義烏與馬德里的氣候特點?根據材料說明中歐班列運輸的主要貨物以及原因?“義新歐”中歐班列的開通對義烏的影響?
在“一帶一路”系列課程結構中,教師還可以在適當的小主題下設置幾個有梯度的小問題,促進學生的深層次學習。如在“絲綢之路與敦煌文化”中設置敦煌壁畫藝術形成的條件、具有的歷史價值、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敦煌文化如何傳承與發展等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及時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
當然,也可以由學生提出問題,如有學生對“一帶一路”倡導的五個合作重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中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比較感興趣,想要分析中巴鐵路走廊建設的優勢和問題,比較古今絲綢之路的交通方式,并且還提出拓展性問題——分析整個亞歐大陸橋及其通道建設問題。教師可將學生提出的問題整理歸類,與需要探究的主題相結合,為下一步的教學提供更多的素材。
三、自主合作,探究主題
圍繞主題進行探究,學生可以對核心論點進行深入挖掘;采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方式,可以讓學生體驗和參與知識的發生過程。在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學生根據收集的資料進行辯論,自由表達,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能夠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一帶一路”主題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以下主題進行探究:其一,討論“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淵源;其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原因;其三,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內容等。學生綜合歷史學科與地理學科知識,能夠從時空視角分析“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發展狀況及區域之間的聯系;能夠從張騫出使西域、漢代絲綢之路的開辟到鑒真東渡、玄奘西游再到馬可·波羅中國行及鄭和下西洋等相關歷史知識出發,充分利用史料,理解“一帶一路”中的事件、人物和現象的關聯,建立清晰的時空觀念,建構歷史聯系和歷史解釋;還能夠從不同的自然現象或人文現象入手,在認識區域特征與差異的基礎上分析和評價區域人地關系、探討區域發展中的問題。
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需要挖掘“一帶一路”在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等方面的諸多案例,通過科學探究和客觀分析,探索區域協作與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及應對策略。想要完成這些學習任務,學生需綜合運用歷史學科與地理學科知識,進而對“開放包容—文明對話”“共建共享—區域聯系”“世界空間格局”等歷史與地理學科核心概念有深層次的理解。
學生在繪制“絲綢之路”路線圖時,可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學生能夠從縱向角度分析漢代絲綢之路和明代鄭和下西洋對外交往的不同;從橫向角度比較近代東西方文明沖突下的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這一學習過程有效解決了為什么古代絲綢之路能夠綿延漫長時間、穿越遙遠的距離、后來為什么衰落以及它又是如何衰落的、絲綢之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等復雜問題,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
在探討“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時,由學生自愿分成正反雙方,進行小組合作,尋找有利(不利)影響的證據。通過辯論,學生既看到“一帶一路”推動了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增強了經貿合作和加強區域經濟協作等有利影響,也看到了“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對外貿易帶來的挑戰及不利影響,能夠綜合、辯證、客觀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四、拓展遷移,深化主題
在話題討論之后,由教師或學生主講人對大家的觀點進行總結,梳理討論過程中的閃光點、新穎點,進一步從史地學科視角暢想“一帶一路”的發展愿景,對知識進行拓展。如可以從“一帶一路”沿線的國際貿易主題進一步分析我國的國際貿易走向,并提出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的對策;還可以從“一帶一路”沿線的國際貿易擴展到我國古代對邊疆和海疆的開發與利用,認識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對我國國際貿易的沖擊與影響。只有將古今史實有效地銜接起來,從時間、空間和發展的維度,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一帶一路”的現象和相關問題,說明“一帶一路”倡議的合理性,從而真正理解“一帶一路”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之路。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同類其他區域合作與發展的案例,命制“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試題(如“一帶一路”農業產業合作),實現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引導學生將已有的抽象知識應用于新的情境中,可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原理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收集史料并加以分析得出結論的史料實證素養,增強學生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使學生形成對人地關系的科學認識。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從理念和價值觀的角度,幫助學生深化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感悟和認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熱愛祖國的情感,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立志為祖國、家鄉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在地理教學中融入歷史學科知識,能夠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促進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識,助力學生素養的提升。加強史地學科之間的整合,對于教師來說,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增加知識儲備,完善知識結構,同時促進教師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跨學科教學技能;對于學生來說,可以使其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優化學習思維方式,學會從多學科、多視角、多維度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朱俊彬,姜君軼.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地理——歷史跨學科課程的構建與實施[J].地理教學,2017(11).
[2]董瑞杰.基于“一帶一路”的地理核心素養構成內容和培養途徑[J].地理教學,2018(13).
[3]周兆海,鄔志輝.教師激勵的理念轉向與策略優化[J].教育科學,2019,(1).
[4]陸啟威.學科融合不是簡單的跨學科教育——學科融合教育的實踐和思考[J].遼寧教育,2017(5).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