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德軍
(蘇州工業園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蘇州 215000)
程序教學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斯金納提出,該學者在自動教學機發明的基礎上,認為程序教學法可以利用現有的硬件設備,實現積極強化的教育。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程序教學有助于實現個性化教學,讓學生通過有效的人機互動,培養學生對計算機設備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原有信息化問題的解決難度不斷降低。
程序教學理論在初中信息技術中的應用是一個積極的嘗試,有利于打開實踐教學工作開展的新局面。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小步子原則指的是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步整合學習程序過程,讓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在體量上有所縮減,使初中生能夠在小步伐中得到巨大的飛躍。堅持小步子原則,能夠不斷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發展[1]。
積極性原則要求教師打破墨守成規的課堂,不再以知識的傳授為主,而是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狀態接受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因為在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堂,學生只能被動地對教師的提問做出反應,學習效率并不理想,所以程序教學既要關注學習流程的整合,也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反應。
程序教學流程較為明確,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也普遍較高,這有利于即時性原則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有效踐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情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性的確認、強化,通過教學行為、語言等方面的有效刺激,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實現對已有知識的鞏固與拓展。
程序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中的應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在尊重學生學情的同時,明確教學流程,實現更好的人機互動。本文以教科版初中信息技術“初識電子表格”的教學為例,對程序教學的運用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
在幫助學生認識Excel 表格的同時,教師嘗試讓學生自主操作,本節課是在計算機機房進行的,每位學生擁有一臺計算機,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將學生對表格的認知、初步制作分為不同的小步驟。
第一步,是對表格認知與制作的分析。教師通過成品展示Excel 在表格設計、制作上的合理性、美觀性和科學性,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表格學習的重要性,主動把握表格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在此階段,為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師還提供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真實生活,通過積極的思考,主動驗證表格的可應用范圍和價值。
第二步,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填入數據的方法,通過不同的方法,自主接受教材和教師的指導,在Excel 空白表格上填入準確的數據。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參與,給予及時的糾正、個別化指導與強化,對學生的表現、操作進行評價與總結,為后續運用奠定良好的基礎[2]。
第三步,增強表格制作的應用性。在現實生活中,數據的處理、呈現往往都需要運用到Excel 表格。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很多教師只關注表格的制作、數據的填充,卻忽視了展現表格的運用。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將期中考試成績的錄入、分析運用到具體實踐中,讓學生選擇一門課程,統計班級學生的成績。在此基礎上,自己查閱、獲取Excel 表格中數據處理的方式,通過快捷便利的方法計算出總和、平均數等數據。
第四步,教師總結,布置課后作業,以小組的形式完成。Excel 表格制作的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在此過程中,先展示學生成果,讓學生通過對比認識到自己在表格制作、數據處理上的問題與優勢,從而樹立學習的榜樣。教師也應以鼓勵的方式,肯定每個學生的表現,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中受到激勵。另外,教師還布置了課后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統計搜集數據、制作表格,實現知識學習的有效延伸。
“初識電子表格”一課將教學分為聯系極為緊密的四個小步驟(見圖1)。學生在不同的步驟中能夠做出積極、有效的反應,實際操作也能夠表現出他們的態度、行為[3]。在不同的步驟實施中,教師需要仔細分析學生的作品,做到及時反饋與強化。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學情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結合實際處理數據,實現步子上的飛躍;對于一些學情不理想的學生,教師則要增強關注與加強有效指導。可見,教師在程序教學中充分尊重了小步子、積極性、及時性、自定義和低錯誤等多個原則,從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使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得到全面提升。

圖1 “初識電子表格”教學步驟
通過程序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課中的有效運用,教師基于實踐獲得了一定的經驗教訓,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雖然程序教學注重分步驟以及流程化的整合,將具體的教學內容分解為不同的階段,但這些階段不是分散、獨立的,而是有著較為緊密的關系,可以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主體。例如,在“初識電子表格”中,四個步子是循序漸進的,遵循了增強表格運用、提高學生操作能力的主線。
具體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對教學內容整體性、系統性的關注,在分析具體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對教學的步子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同時,應該考慮到步子的銜接性、趣味性,以避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厭倦心理,這樣才有利于學生以全面的思維對信息技術知識有一個系統完整的認知,從而積極推動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開展[4]。
教師應該認識到,程序教學雖然能夠推動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但是單一的教學方法往往催生學生的厭學心理。尤其是程序教學,它將教學內容分為不同的階段,要求學生按部就班地根據教學流程完成相應的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還應借助其他教學方式輔助教學。
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的身心正處于發展的重要階段,很容易被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在信息技術呈現過程中,教師應多聯系實際生活,運用網絡上的趣味視頻、信息數據,讓學生的興趣得到進一步激發。同時,教師還應引入分層教學法,分析實際學情,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滿足低階、中階、高階學生的認知領域與學習需求,幫助學生在掌握現有知識的基礎上,使創新能力、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得到全面發展,這樣才能實現程序教學運用效果上的提升,解決學生信息技術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總而言之,程序教學理論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理論之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開展循序漸進、層次遞進的教學活動,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現有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針對性與具體化的分析,將具體的教學內容分為緊密銜接的多個“步子”,讓學生在每個步子中都能得到成長與發展。同時,教師也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總結,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