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光翠
隨著國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步伐的加快,新經濟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滲透日益加深,農業經濟的發展必須打破以往破壞環境、犧牲資源為代價的發展模式,運用先進的技術進行農業開發,滿足當代人們自身需求的同事更好地保障后代的發展需求。因而,在當前新經濟背景下,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模式是符合國情的并且非常必要的。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也是我國的第一產業。自古以來,農業經濟始終是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國家對三農的重視與扶持比重越來越大,國家對“三農”的投入持續增加,農業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發展。
1.農村生態環境。近幾年,中國的鄉村環境整治工作進一步推進。在垃圾治理方面: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進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著力解決農村垃圾亂扔亂放的問題。在污水治理方面: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開展衛生廁所建設改造和糞污治理,普及不同水平的衛生廁所。在村容村貌提升方面:以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為重點,徹底解決農村通行不便、道路泥濘的問題,為鄉村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2.農村旅游業。中國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進一步推動,鄉村旅游特色品牌紛紛崛起,鄉村旅游提質升級。一批農業示范園、農業產業園、休閑農業也跟著建立起來。中國正在著力構建區域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3.農村電商、農業物聯網、生鮮電商。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等部門將繼續開展全國大型電商企業產業扶貧營銷行動,繼續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推動農業電子商務基本覆蓋農村,縣鄉村三級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產銷對接,幫助培育區域公共品牌,更好地釋放電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4.農村創業。解決誰種地、農村人才和農民增收等難題,國家推進返鄉創業。國家鼓勵農民創業,農民創業將獲得更多資金方面的支持,并且將更多社會資本將涌入鄉村,助力鄉村大發展,加大鄉村振興支持力度。
5.農村金融、供應鏈金融。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金融服務方式的創新,長期信貸的支持無疑將會進一步促進中國鄉村振興的發展。我國將繼續創新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總結推廣訂單幫扶、園區帶動等帶動農業發展模式。
6.農村扶貧。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制定實施貧困地區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提升計劃,通過盤活集體資源,量化資產收益等渠道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相比于美國鄉村和歐洲鄉村的農業經濟來說,我國在農業方面相關的基礎設施相對還不完善,有一部分地區的基礎設備較為傳統落后,雖然有不少地區正在推行機械化農業生產模式,但是還有很多的地區在進行生產的過程中技術含量較低,還有通過勞動力進行生產的方式,既人力消耗大,收益也不理想,競爭力相對較為薄弱,也導致農業經濟的發展相對較為緩慢。
農村資源的分布不均,對農業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提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難度。我國農業發展生產以往都是采用粗放經濟增長的模式,既效率不高,產出較低,不僅浪費資源,還適得其反,還還加大環境保護的壓力。因而,對技術進行創新是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同時,如何協調農業經濟發展與資源開發,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也是一個重大課題。
據最新數據統計,2019年我國鄉村常住人口55162萬人,城鎮化率不斷提高,農村的青壯年外出人口增加,從事農業人口減少,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專業技能水平也較差,這就導致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也導致貧困問題。對農村的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也是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
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存在一定的不足,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資金不足,農業經濟的發展方面沒有相應的管理機制,正度對農業的投入資金的隨意性,導致真正需要資金來發展的方面得不到應求,使得農業發展遲緩。
新經濟引發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新趨向,為農業經濟發展延伸新的空間,開拓新的市場,注入新的動力。在此背景下,基礎設施這一農業經濟發展基礎的完善與調整是促進農業可持續化的動力。
對現有的農業科技體制進行改革與優化,大力促進科研企業與農村加強聯合,建立相應的針對農業發展進行的研發中心,加強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建設,引進新經濟背景下的高新科技技術,讓科技更好地造福人類,同時國家應對農業生產的技術投入大大加強,培養一批農業科研人才,促進農業經濟的進步,真正實現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再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對農業經理的發展方向進行多元化的調整。農業經濟的發展應該趨于多元化,環保化,綠色化,可持續化,以期達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農業產業與產品的品質與質量。
要想使得農業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對農業資源進行合理的優化與改善,同時要開拓新的農業資源,研發新的農業產品,保質保量,滿足中國人對糧食的需求。加大對綠色農業的研發與宣傳,加強農民對綠色農業的認識,了解綠色食品的市場資源與需求,推廣襄陽的農業生產技術,從根本上加強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充足的資金的投入。國家要建立合理的發展機制以及高效的管理模式,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保障農業發展的需求,建立公開公正的農業資金收支透明制度使得該用于農業的資金投入真正落實到農業隊的發展上,繼續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依法安排并落實對農業和農村的預算支出,嚴格執行預算,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業和農村的比例要保持穩定,并逐步提高,為農業現代化,可持續化奠定基礎。
人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國家應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農民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養,引導和鼓勵返鄉農民工、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等人員開發農村地區特色產業,面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開展針對性培訓,培養貧困戶的生產技能,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在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新經濟的背景下,傳統的小農經濟逐漸退出歷史潮流,可持續發展農業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新經濟背景下的農業經濟模式擁有節省資源、保護環境以及經濟和生態效益高的優勢,因而可持續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中國無比正確的戰略選擇。
通過調整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技術革新和科技研發,解決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經濟模式的轉變需要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