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霞

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按照稅收法定原則,我國不斷對現有的稅收體系進行改革完善,積極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向更加符合現代要求的稅收體系邁進。“營改增”就是其中一項重大而影響深遠的稅收改革內容。自“營改增”政策推行以來,由于其征收范圍廣泛,幾乎涉及所有經營主體,也對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產生了巨大影響。為此,企業在激烈的市場中發展壯大,就需要不斷了解稅收政策的變化,結合自身經營找尋稅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措施,彌補漏洞,促進企業穩定健康發展。
“營改增”,即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是將原征收營業稅的業務與事項,改為征收增值稅。營業稅與增值稅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征稅范圍、征稅對象、征收管理及收入分配上。實施營改增政策,主要是由于以往對營業額進行重復征稅,造成企業繳稅負擔較重,不利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減少重復納稅,實現稅收中性原則,促進社會經濟長期發展。營改增避免了重復納稅,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緩解稅負壓力,促進企業經營發展。
從社會經濟發展角度來看,營改增有利于企業發展。對于新成立公司而言,由于需要繳納的營業稅金降低,公司流動資金增多,可以為公司發展提供機會。“營改增”制度的實施,不僅能夠實現我國稅收與國際稅收制度的接軌,還能夠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得到發展。我國全面推行“營改增”制度,屬于新的稅收內容,對于企業財務管理人員來說,需要在新舊稅制之間進行轉換,也因此增加了工作的復雜性。
財務報表是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報表的變化會對財務管理效用產生影響。在企業計算資產時,各項固定資產收入及折舊金額,需要通過財務報表予以反映。但是在實施“營改增”政策后,增值稅價稅分離的性質,給企業固定資產核算帶來影響,也會引起企業負債與流動資產的變化,企業銷售利潤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導致企業負債綜合增加。
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通常伴隨著財務風險的出現。“營改增”實施后,企業需要進一步規范核算程序,完善各項制度。如果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固步自封,財務管理人員觀念滯后,不能根據政策變化,因勢利導,對企業工作內容進行靈活調整,就會對企業整體發展方向造成影響,同樣也會造成財務風險。
財務管理人員是企業財務工作開展的基礎,在企業日常財務管理過程中,應注重管理人員個人業務綜合素質的培養。“營改增”政策實施后,對于財務管理人員而言,開展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難度加大。為保證財務工作順利開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變化,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應充分考慮稅收制度改革情況,及時根據企業發展方向進行工作調整。這一變化給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提出了挑戰,需要其具備更強的業務能力。
在“營改增”實施前,營業稅發票與增值稅發票并存,同是企業發票中的主要類型。“營改增”實施后,取消營業稅發票,全部為增值稅發票,加之,增值稅計算與征收的復雜性,給發票管理帶來難度。首先,“營改增”試點期間,新制度陸續出臺,會不斷規范發票管理,對實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學習要求。其次,個別財務管理人員未能及時按照要求,加強對進項稅與銷項稅票據的審核,僅將精力集中在自身開出的票據方面,忽視對接受票據的審查。這種情況若不加以改進,最終將面臨涉稅風險。
通常而言,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一方面要實現經營利潤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確保現金流的可持續性。企業利潤取決于企業實現的收入、支出的費用與成本及稅金等諸要素,而其現金流的增減與其費用支出及稅負成反比。增值稅的計稅原理,當期應納稅額是銷項稅金與進項稅金的差額。但是,對于諸如建筑業中的施工企業是存在預繳增值稅問題的。按照規定,施工企業在跨縣(市、區)提供建筑服務時,需要預繳增值稅。預先繳納的稅款并未與進項稅及時掛鉤,其預繳稅款也有可能高于應交稅款,資金的預先支出會對其生產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財務列表是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列報內容反映著企業的經營狀況。隨著“營改增”政策的深度實施,企業需要針對業務內容的變化,調整報表編制方式,提高企業財務報表編制的科學化水平。
在實際工作中,企業需要根據情況,采取適當措施,對財務報表列報編制流程進行完善,制定出切實有效的報表編制規則,規范列報內容,有效適應“營改增”政策下企業發展需要。同時,在對財務報表的編制方式調整過程中,通過逐步加深對稅收政策的了解,結合企業未來發展方向,對企業經營計劃與規劃進行適時調整,也有利于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風險管理可以有效地規避企業財務工作面臨的不確定性,有利于降低企業經營損失。
在進行財務管理工作中,企業應積極掌握“營改增”政策,靈活利用,實現企業規范經營。在開展財務管理工作時,應從資金管理制度方面入手,采取更有力的方式對資金進行管控。同時,應健全財務管理機制,建立財務預警體系,及早發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前謀劃,積極應對,適時采取針對措施,將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面對“營改增”政策的推行,企業應加強內部控制,規范核算方式,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管理,按部就班地完成自身管理工作。為強化內部控制,首先,企業需要從內部財務管理人員出發,開展針對性教育培訓。
通過提高會計人員專業知識技能,實現對工作內容的全面認知,依照內部控制方式開展工作。其次,企業需要根據市場經濟的變化,緊跟政策形勢,對內部發展策略進行調整,使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工作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有效的內部控制,加強管理,為企業長足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發票作為主要財務憑證,企業必須進行嚴格的控制管理。由于增值稅的可抵扣性,如果財務人員不重視發票管理,錯開、亂開或遺失發票,會給財務工作帶來風險,給企業帶來損失。因此,企業需要重視發票管理,避免并杜絕違法行為的出現。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提高財務人員技能來加強發票管理工作。具體來講,就是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不僅要加大培訓力度,還要制訂相關票據管理制度,加強對發票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避免由于發票使用與管理失當帶來的經營風險。
企業在進行財務核算時,需要充分了解“營改增”中的政策規定,依據經營情況,制定不同核算方案,這樣既有利于控制稅務風險,同時又可以增加企業經濟效益。財務人員根據企業生產經營中的收入構成與完工進度,在遵循企業會計核算基本原則基礎上,依據進項與銷項稅金計算及預繳稅款情況,做出合理匹配,對增值稅中需要交納的稅額做出適當調整,制定合理的稅務方案,采取最佳計算模式,實現稅收籌劃最大化,提高企業經營效益。
財務工作是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主要內容。在“營改增”政策實施背景下,企業應不斷加大對有關人員的培訓力度,通過加強學習,增強風險意識,強化發票管理,調整報表編制,完善內部控制,深化財務管理,積極適應“營改增”政策需求,化解管理風險,減小“營改增”對企業經營的影響,降低經濟損失,進一步促進企業長遠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