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劉丹
一周七天,被豐都縣三建鄉夜力坪村村民熊勇分成了兩部分。
一部分是,每周一三五,沿著山路蜿蜒向下,到50多公里外的縣城醫院做血液透析;另一部分是,每周二四六七,沿著山路盤旋向上,在海拔900多米的山上養殖蘆花雞。
蜿蜒向下,是為了治病活命;盤旋向上,是為了追逐更好的人生。
8年前,熊勇不幸患上尿毒癥。不甘屈服的他,曾試圖“絕地反擊”,但以失敗告終。絕望之中,扶貧干部想方設法幫熊勇引進蘆花雞,為他開了路。沿著這條路,熊勇奮力向前奔跑,由此向命運扳回一局。
這既是熊勇的故事,也是三建鄉脫貧奔小康的一個縮影。
過去,因為大山大河阻隔,交通閉塞、產業單一,三建鄉飽受貧困之苦。
不甘落后的三建鄉,攢足勁頭攻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逐步乘風而起。
時光流轉,今朝三建鄉,換了新顏。
精準幫扶拔窮根
沒事的時候,熊勇總會不由自主地盯著那些漫步林中的蘆花雞發呆。
“如果沒有這些蘆花雞,我該怎么辦?”熊勇不止一次問自己。
答案是什么?他也無從知曉。
2012年,在外打工12年的熊勇回到家鄉,用多年的積蓄辦起了養牛場。眼見日子有了奔頭,他卻被診斷出患有尿毒癥,一家人從此開始了債務纏身的生活。
2017年,熊勇一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困頓的生活,讓他看不到未來。
“難道就這樣過一生?”熊勇捫心自問。
不行!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來沒有被任何東西壓垮過,天災不行,貧困更不行。熊勇決定,養雞試試看。
借助扶貧政策,2019年2月,熊勇引進700只雞苗,開始了他的“絕地反擊”。
沒想到的是,由于缺少經驗和技術,滿載希望的雞苗因感染瘟疫,在一個月內全部死掉。
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個月后,因妻子遭遇交通事故,一家人又四處借債,整個家庭幾近絕望。
“得給他找條‘活路。”熊勇的坎坷經歷,讓扶貧干部憂心不已。
“針對熊勇家的實際情況,我們堅持因戶施策、精準幫扶,決定還是把山場養雞作為幫扶熊勇家的重要突破口。”夜力坪村第一書記楊云說。
2019年4月24日一大早,楊云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專程帶著熊勇和貧困戶李大明驅車前往萬州區。此前,楊云打探到,萬州有一家蘆花雞養殖場,其蘆花雞養殖收益高、風險低、市場廣。此行,就是為了考察蘆花雞養殖場。
看到蘆花雞的第一眼,熊勇就心動了。“那些蘆花雞,毛色鮮亮,很是漂亮。”最打動熊勇的是,蘆花雞不僅肉質鮮美,其抗病能力還很強,能有效降低養殖風險。
“想養,可我們沒有那么多錢。”熊勇和李大明有些猶豫。
知曉二人難處,楊云向派出單位申請到4萬余元幫扶資金,幫忙墊資購買雞苗。
在扶貧干部的幫扶下,熊勇引進1100只蘆花雞雞苗,再次開始“絕地反擊”。2019年底,這批蘆花雞順利出欄,熊勇收入2萬余元。隨后,重慶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扶貧集團使用幫扶資金30萬元,幫熊勇在山上建起3個標準化雞棚,并將養殖規模擴大至1萬只。
“這1萬只雞出欄后,我們將收入20余萬元。家里多年來的外債,這下終于有望還清了。”熊勇笑了。
看著熊勇的生活有了起色,楊云有了新的打算:“借助熊勇養雞的示范效應,等銷量上來后,我們就要帶領群眾打造當地的蘆花雞品牌。這將是一條可持續的生態產業發展之路。”
“三變”改革催新變
洗漱整理完后,三建鄉蔡森壩村貧困戶陳芳仙便出門了。
“一連幾天大雨,魚池里的水怕是漲了不少。”陳芳仙三步并做兩步,快速朝村里的冷水魚養殖基地走去。
走進冷水魚養殖基地,只見一口口魚池整齊排列,水中一群群魚兒正歡快地游來游去。
“誰能想到,去年這里還是一片亂石廢墟呢!”陳芳仙忍不住感嘆道。
走上前,陳芳仙嫻熟地查看起育苗情況。看著長勢喜人的魚兒們,她笑了起來:“企業效益好了,我們就有收益了。”
在這里,陳芳仙既是工人,也是股東。按照“合作社+公司”的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然后采取“保底+分紅”的方式按比例進行分紅。
“養殖基地產生效益后,我們村民就有30%的分紅,土地每年有600元一畝的流轉金,我每天在這里打工還可以收入80元。”陳芳仙很是歡喜。
農民變股東,這只是三建鄉全域實施農村“三變”改革的一個縮影。
三建鄉呈“三山夾兩河”之勢,海拔從230米到1200米不等,坡度25度以上的耕地占比超過70%,基本沒有成片的土地。
“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因為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產業發展落后,三建鄉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過去長期居全縣末位。
2018年,三建鄉決定在全鄉實施農村“三變”改革,以徹底改變這一窘境。
為此,三建鄉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晰“內部股權”,讓集體經濟組織“實”起來;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聚合“農民股權”,讓分散的資源“統”起來;通過招商引資,引入“社會股權”,按照市場化機制集中開發農村資源,讓閑散的資金、松散的農民“聚”起來。
隨著“三變”改革向縱深推進,三建鄉有了驚天之變——過去的荒地變成了苗木基地,從前的灘涂變成了果林,種上了花椒。
目前,三建鄉已發展筍竹7200畝、青脆李3200畝、檸檬1550畝、油茶1410畝,實現了村村有特色產業。而這些產業已帶動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776戶3146人脫貧。
“觸網攀云”天地寬
被貧窮圍困,大多數人選擇走出去,三建鄉廖家壩社區電商服務中心負責人廖麗娟卻選擇回來。
回來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家人需要她,三建鄉需要她。
從長江師范學院畢業后,廖麗娟一直和丈夫在外工作。在外面見識到繁華的景象,才體會到落后的滋味,這讓廖麗娟不禁琢磨,“怎樣才能拉鄉親們一把,翻越那座貧窮大山?”
2018年底,在全域實施農村“三變”改革的同時,三建鄉開始從零起步發展農村電商,以走出三建鄉銷售渠道單一、特色農產品賣不出去的困境。
廖家壩社區是三建鄉第一個發展農村電商的村子。
“電商發展初期,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一度找不到人做電商。”廖家壩社區第一書記章烈說。
好在,有返鄉創業意向、有經驗的廖麗娟夫婦被邀請回來,他們帶頭發展電商,全職從事社區電商工作。
通過電商平臺,三建鄉的雷竹筍、土雞、土雞蛋、冷水魚等農副產品被賣到了全國各地。當年,廖家壩社區電商服務中心收入超過10萬元。在廖麗娟夫婦的示范效應之下,鄉里眾多年輕人也主動回來,申請加入電商隊伍。
在廖家壩社區的帶動下,三建鄉其余7個村也積極建起了村級電商平臺服務站。目前,“三建土特產微商城”已登錄村村旺、淘寶、拼多多和扶貧832等多個電商平臺。
截至2020年5月,三建鄉電商平臺農副產品銷售總額突破900萬元,過半數產品是三建鄉特色農產品,直接帶動100余戶貧困戶增收,成為豐都縣電商發展最好的鄉鎮之一。
“我們的特色農產品銷售已經有了規模效益,快遞費從最初的每單14元降到了每單4元左右。未來銷量上去了,運費還可能下降。”三建鄉黨委書記黃友志說,這意味著產業鏈的延伸和大市場的開拓,支撐起了物流成本的遞減之勢。
短短兩年多時間,三建鄉已逐步成為豐都縣的區域性農產品電商銷售中心。
如今的三建鄉,綠滿山川換了新顏,但那山山水水還將繼續見證三建鄉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