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
我是個農村娃,從小生活在開州區的農村。2018年9月,剛到豐都縣三建鄉夜力坪村駐村時,我有點不敢相信:這里有山有水,比我老家還漂亮,為什么還是貧困村?
村子不大,630戶人家。我抓緊時間逐一走訪,調查結果讓我心頭沉甸甸的:村里沒有產業,村民只是種些水稻、玉米,經濟收入普遍偏低;125戶貧困戶,其中80%是因病致貧。
3組的孫思烈家就很典型。第一次上門,老人無精打采地坐在角落里扒飯,一碗白米飯,就著一小撮咸菜。原來,老孫妻子因腦溢血癱瘓,幾個孩子接連去世,只剩下小女兒。一連串打擊讓老孫提不起精神來。
上門次數多了,特別是幫老孫落實低保和殘疾護理政策后,老孫漸漸愿意和我說話了。我告訴他:“‘苦干比‘苦熬強。”
有一次,老孫主動跟我提了一個想法:“我都這么大年紀了,有沒有可能搞一片屬于自己的楊梅園?”說這話時,老孫眼里有光。
我聯系派出單位重慶市市場監管局,單位安排了專門的結對幫扶人。我們還幫助老孫咨詢、考察,并購買了100株優質楊梅樹苗。去年10月,100株楊梅樹苗被栽進地里。半年多來,老孫每隔一天都要去仔細看看樹苗,雷打不動。
不久前,我去給老孫送灌溉果林的水管。見我從運貨的面包車上下來,他興沖沖地拉著我去看果林:“樹苗有一人多高了!”
在村里一年多,我和同事普遍覺得時間不夠用。每天一覺醒來,就要立刻扎進工作里,一直忙活到深夜。可是,我們覺得值。通過改革,現在村里有了自己的產業:1200畝油茶、500畝竹筍、400畝李子。扶貧項目逐個引進,村里人的日子也好了起來。去年底,村里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
(作者系豐都縣三建鄉夜力坪村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