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國
我的家鄉在重慶市萬盛經開區一個叫張家灣的小村子里。那里沒有旅游景點,沒有礦產資源,是一個山高地少的窮山村。父母雖然連小學都沒有畢業,但是卻鼓勵我和兄弟要有走出大山的志氣,賣牛賣糧供我們讀書。我們兄弟倆通過努力讀書,都走出了貧窮的家鄉,實現了穩定脫貧。成長經歷告訴我,智、志雙扶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
2019年9月3日,經主動請纓和重慶郵電大學黨委會研究,我從重慶郵電大學來到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的雞鳴鄉祝樂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在走訪中與鄉親們拉家常,在院壩會上解決矛盾糾紛,在召開村民大會時宣講黨的扶貧政策……很快,我融入了祝樂村這個大家庭。
一個月內,我走訪了全村60戶貧困戶,發現經過最近幾年的脫貧攻堅,祝樂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村民收入水平雖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個別貧困戶仍存在擔心脫貧后沒人幫扶而不愿脫貧,或想讓孩子輟學出去打工掙錢的思想觀念。
發展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良方。增長志氣,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是實現穩定脫貧的長久之計。我充分發揮在高校10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和教育資源優勢,一是在村里已有獎學金的基礎上,設立了祝樂村助學金,讓獎學、助學雙輪驅動,實現獎學助困全覆蓋;二是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團隊赴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留守兒童開設暑期課堂;三是舉辦慶祝全國“扶貧日”暨“九九重陽”愛老敬親主題活動,讓大家從感恩自己的親人做起,進而感恩黨的扶貧政策,感謝扶貧幫扶力量,和諧黨群、干群關系;四是在“六一”兒童節前夕,向全村學齡兒童贈送學習用品,引導他們樹立“知識改變命運,志氣塑造人生”的意識。
經過持續的思想教育轉化和自身努力,村民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變,在祝樂村掀起了重教興學之風,“等靠要”等落后思想幾乎絕跡。未脫貧戶主動申請脫貧,全村沒有一個失學、輟學兒童。
從2019年10月至今,祝樂村接受了中央巡視組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省級交叉檢查、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等檢查,取得了零錯評、零漏退、零綜合貧困發生率、滿意度100%的好成績。
如今的祝樂村,正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征途上不斷前進。
(作者系城口縣雞鳴鄉祝樂村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