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神青 盧曉龍
作為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武隆區后坪苗族土家族鄉在過去由于受到交通條件的制約,一直是“偏遠”“貧困”的代名詞。
2017年8月起,后坪苗族土家族鄉黨委、政府在上級部門和扶貧集團的支持和幫助下,向著目標奮力奔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和生態產業,使大山深處的村民吃上了“旅游和產業飯”,在脫貧路上展現出勃勃生機。
旅游火了,村民臉上的笑容增多了
海拔1100米的天池苗寨位于后坪苗族土家族鄉文鳳村二社,三面環山,背靠人頭山,面朝山王墩,還有一邊被烏龜山擋住了視線,只剩下“一線天”通聯外界。
過去,由于青壯年外出打工,文鳳村產業為零,一度成為一個“空殼村”。2018年,武隆區啟動天池苗寨鄉村旅游示范點標準化建設項目,并修通了對外連接的公路。2019年9月,天池苗寨正式開寨迎客。
今年53歲的村民羅元發最近有點忙。“苗寨門口的游客中心工程復工了,我現在每天都去上班,一天能掙300元。”羅元發說。
羅元發口中的工程項目是天池苗寨入口處正在修建的文鳳村便民(游客)服務中心。他盼望著工程早日竣工,這樣天池苗寨景區就能上一個檔次。
因妻子江永明常年生病,羅元發一家曾是文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前些年,四處借錢看病。我還在外面打過幾年工,但收入依然無法滿足家庭的各項開支需求”。
2018年底,文鳳村利用天池苗寨鄉村旅游示范點建設的機會,探索發展集體經濟,成立了重慶市武隆區苗情鄉村旅游股份合作社,由喀斯特旅游集團公司以300萬元現金入股合作社,而文鳳村村民則以房子、土地入股,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年底享受分紅。
“正式入股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用家里的7間房入了股。”羅元發笑著說,“開寨就火了,去年國慶節旅游人數達到高峰,苗寨內的民宿天天客滿。”
去年底,羅元發拿到了21000多元的分紅。不僅如此,他還和妻子在景區開起了特色餐館,幾個月的時間就賺了7000多元。空閑時候,他還在苗寨的項目工地上做工掙錢。如今,羅元發和妻子江永明成了村里的“脫貧先鋒”。
“現在明顯感覺生活不一樣了。”江永明說,她從來沒想過,文鳳村會有這么美的一天。現在的她,覺得很幸福。
政策好了,兩次想“逃跑”的“犟媳婦”扎根了
后坪苗族土家族鄉中嶺村村民黃江萍覺得,現在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黃江萍老家在廣西柳州,是嫁到中嶺村的外地媳婦。她很“犟”,曾經兩次想過“逃跑”。
第一次想“逃跑”,是在她第一次來中嶺村的時候。
那是2018年的元宵節,她陪伴愛人趙朋,從打工所在地杭州坐火車到武隆,再從武隆城區換乘客車到附近的一個鄉鎮,接著再換乘“小面包”,又顛簸了兩個多小時,才終于到達趙朋位于中嶺村的家。
正逢雨天,山高路陡,泥濘難行。黃江萍從來沒見過這么高的山,從來沒走過這么難走的路!進了老屋后,屋內燈光昏黃,遍布塵土和蜘蛛網……黃江萍的心涼了。
趙朋的母親是個盲人,父親也干不了重活,趙朋是他們的獨子。由于家里太窮,趙朋10歲就被寄養在廣西柳州的小姑家。
高中畢業后,趙朋在當地打工,并與小一歲的黃江萍相戀。后來,他們又一起到杭州打工,趙朋送外賣,黃江萍在物業公司做服務員。
為了讓老兩口脫貧,村干部反復勸說趙朋回家發展中蜂養殖產業。黃江萍就這樣跟著趙朋回來了。
看到家里的情況,雖然趙朋想留在村里養蜂,但黃江萍很犟,堅持認為在城里打工好。在她的堅持下,小兩口沒多久就“逃”回了杭州。
此后,村干部又多次給趙朋打電話,宣講養殖中蜂的好處——山里花多,天然適宜養蜂;政府有補貼、管培訓、包銷售;村里的路修好了,4G網絡也有了……
“有了產業,你就會覺得鄉村生活也不錯。”村干部的這句話打動了趙朋。從小在外漂泊,不能回家照顧父母一直是他的心結。
2019年3月,趙朋再次回到家鄉,下決心養殖中蜂。但黃江萍依然很犟,不回來。4月,由于掛念趙朋,黃江萍還是回到了中嶺村。
第二次來婆家的時候,黃江萍還是想“逃跑”。
“那時候只想到這里先玩一兩個月,再出去打工,根本沒想過要在這里扎根。”黃江萍說。
但是不久,黃江萍懷孕了。
“懷孕后沒法再去找工作,養小孩又要花許多錢。”黃江萍不得不留在了中嶺村。
趙朋繼續專注于他的養蜂產業。起初,他養了30桶蜂,由于沒經驗,損失了10多桶。村干部三天兩頭帶著養蜂能手來指導幫助他。一段時間下來,趙朋養蜂技術大有長進,去年一共養了90多桶,賺了6萬多元。
眼看著養蜂產業蒸蒸日上,黃江萍的思想逐漸有了變化。“在這里安家也不錯。現在家里的純收入和兩個人在外面打拼差不多,而且能照顧小孩,更重要的是養蜂收入還會不斷增長”。
生完孩子后,黃江萍被村委會聘為村干部,專門負責辦理村里的各項報表等工作。她白天在村委會上班,趙朋在家帶孩子,下班回家后就由她帶孩子,趙朋再去照看蜜蜂。
如今,“犟媳婦”不再堅持回城里了。黃江萍覺得,自己現在就像一棵大樹,扎根在這片土地上了。
產業旺了,山坳坳逐漸變成了“聚寶盆”
當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們紛紛脫貧摘帽的時候,后坪苗族土家族鄉也走在了產業發展的新征程上。
6月的清晨,海拔1200米的后坪苗族土家族鄉白石村白石壩組滿眼是綠,生機勃勃。
行走在村中的蔬菜種植基地,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蔬菜大棚格外引人注目。在基地大棚里,辣椒、西瓜、香瓜、四季豆等樣樣齊全,唯獨不見玉米、土豆等傳統作物的身影。
“不種那些了,種現在這些品種,收入增加了很多。”脫貧戶張樹學說道。
“從2019年起,白石村因地制宜,集中連片發展了一系列農業產業,有效解決了貧困戶脫貧問題。”白石村第一書記楊懿介紹。
張樹學通過自家4畝土地,聯合其他貧困戶,一共種植了80畝地,去年收獲白蘿卜2.5萬多公斤、包包菜500多公斤、白菜250公斤,還加工制作了苦瓜干、紅苕干、鲊海椒、苕粉等農家土貨,每戶分紅超過15000元。
“通過種植蔬菜,村里這些貧困戶都脫了貧,也增添了產業發展的信心。”楊懿表示。
白石村的蔬菜種植只是后坪苗族土家族鄉在脫貧過程中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2017年以來,后坪苗族土家族鄉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生態產業,通過建立茶葉基地、種植花椒、養殖中華蜂等,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享受到發展帶來的變化。
脫貧戶冉光群,通過在村里的花椒合作社務工,過去兩個月就收入3000元。
脫貧戶冉龍香,年過半百,一直單身。去年通過養蜂,增收近兩萬元,還處了個對象。
如今,隨著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后坪苗族土家族鄉又因地制宜,開啟了鄉村旅游的新征程。據了解,按照規劃,后坪苗族土家族鄉將發展1萬畝茶葉、1萬畝中藥材、1萬桶中蜂。同時,鄉黨委、政府還將打造鄉村旅游示范園、生態漁業園、高山蔬菜示范園、傳統畜禽養殖示范園、水果采摘示范園,推動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
后坪苗族土家族鄉,這個被大山環繞的山坳坳,正在慢慢變成青山之中的“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