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有了橋,世界才四通八達,緊密相連。
因為有了橋,人們才跨越山水,彼此相知。
有這樣一群行者,他們與夢為鄰,丈量未知。
有這樣一個團隊,他們溝通天塹,連通人心。
他們用作品打造城市地標,他們以實力塑造自身形象,他們就是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設計研究院”)。
夢中的橋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世界最長跨海公鐵兩用大橋、我國首座跨海公鐵兩用大橋,是我國施工難度最大的橋梁。
該橋址所在的福建平潭海峽,為世界三大風口海域之一,風大、浪高、水深、流急、巖硬,波浪力是長江等內河的10倍以上,全年6級以上大風超過310天,建設條件惡劣,有效作業時間短,施工難度極大,堪稱“建橋禁區”。
每克服一次困難,都是對自己的一次突破。設計研究院團隊依靠堅韌不拔的意志,完成了海上大跨度錨固樁棧橋、深水裸巖組合平臺、大噸位整體式鋼吊箱、抗臺風掛籃等施工方案的研究設計,有效保證了大橋建設。
2020年底,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將全面通車。
這座“海上長虹”建成后,將大大縮短福州至平潭的時空距離,形成福州與平潭的半小時“經濟生活圈”。大橋的建設,也將成為我國橋梁建造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為今后同類型橋梁施工提供可靠的經驗借鑒。
在設計研究院的“履歷”上,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不是孤例。
重慶鵝公巖軌道專用橋,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自錨式懸索橋。作為重慶軌道交通環線的重要控制性節點工程,該橋建成后,不但將南岸區與九龍坡區串聯了起來,同時也成為重慶這座橋都又一道靚麗的城市風景線,成為攝影愛好者的新晉“打卡地”。
顏值高,難度也不小。該橋加勁梁為五跨連續梁,錨跨和錨固段為混凝土梁,其余為鋼箱梁。
設計施工中,設計研究院在該橋首創“先斜拉后懸索”的施工方案,采用了多項新技術,相關施工方案獲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優秀專項施工方案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三等獎2項。依托該橋申請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該項目獲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度科技進步特等獎。
自建造首座千米級橋梁——石首長江大橋開始,設計研究院團隊攻堅克難,征服天塹。
銀西鐵路銀川機場黃河特大橋,廣州明珠灣大橋主橋……無論是橫臥江面,還是飛跨海上,它們連接交通的同時,也一遍一遍地刷新著人們對“橋”的認知。
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設計研究院,為百姓架起夢想之橋,讓生活通向新的夢想。
集眾智,合眾力
橋梁結構設計、施工方案研究,成果突出,卻只是設計研究院工作內容的一部分。
設計研究院是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公司)的分公司,受集團公司委托代管中鐵現代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和中鐵津橋工程檢測有限公司,整合了集團公司博士后工作站與橋梁設計事業部,是一家融科研、勘察、設計、測試、檢測、咨詢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集團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于2003年12月獲批,2004年掛牌,2005年正式招收博士入站,累計招收博士22人次。在站博士后依托集團公司在建的技術重難點項目開展科技研發和技術攻關,先后獲得吉林省、遼寧省、天津市、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股份公司)等科技進步獎20余項,取得專利30余件,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在EI期刊發表論文15篇,省部級工法15項。
2006年2月,集團公司在原中鐵十三局中心試驗室基礎上,注冊成立長春春原工程檢測有限公司,對內支撐集團公司測試技術工作,對外作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檢測機構積極開拓市場,連續8年進入鐵道部第三方檢測名錄,2014年5月更名為中鐵津橋工程檢測有限公司,是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是吉林省測繪與地理信息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單位。2013年以來,累計完成和在建400余項試驗檢測任務,任務承攬約4.2億元,完成產值3.3億元。獲吉林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次、三等獎3次;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學技術獎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1項;被中國建筑業協會評定為“建設工程質量檢測AAA級信用機構”;連續4年獲得吉林省住房建設廳省質量檢測單位“A級信用評級”。
為加快實現“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工程總承包企業集團”的戰略目標,集團公司于2009年收購“長春建設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并于2009年6月17日成立“吉林省現代城建軌道交通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后于2013年1月變更為“中鐵現代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是國家建設主管部門審定的甲級工程勘察設計單位,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吉林省勘察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單位,累計完成和在建300余項勘察設計任務,任務承攬約3.3億元,完成產值2.7億元,參與項目先后榮獲吉林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優秀勘察設計二等獎和股份公司優秀勘察設計二等獎,近3年連續獲得吉林省住房建設廳省勘察設計單位“AAA級信用評級”。
2013年1月,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北京軌道建筑學會首創《軌道建筑》期刊,由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鐵道建筑技術》編輯部承辦。2015年1月由集團公司正式承接該期刊的編輯和發行等業務。《軌道建筑》是股份公司系統內部期刊,雙月發行,目前已承辦總第43期。期刊創辦起點高、平臺大,含金量高、認可度廣,得到股份公司領導的重視,是鐵建系統內技術人員晉升職稱論文刊載的主要刊物之一。
2014年2月,為適應集團橋梁工程專業化發展需要,為集團大型橋梁工程提供技術支持,加強各級橋梁專業人才培養,集團公司從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引進橋梁專業人才7名,成立橋梁設計事業部。目前團隊有40人,其中碩士占比70%,學歷層次高,業務能力強。累計完成及參與集團公司鵝公巖、石首、三門峽、棋盤洲、武穴、明珠灣、安海灣、銀川機場黃河特大橋等20余座大江大河的大跨度橋梁的重難點橋梁方案研究、大臨結構設計及現場技術指導服務。依托集團公司內部重難點橋梁項目,申報專利38項,已獲批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10項,榮獲股份公司優秀專利獎4項;榮獲集團公司專項施工技術方案特等獎4項、一等獎14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6項;集團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4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科技獎勵和成果豐碩。
現設計研究院下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BIM 技術中心)、《軌道建筑》編輯部、橋梁設計一所、橋梁設計二所、建筑設計所、軌道與地下工程設計所、公用設備與電氣設計所、公路與市政設計所、巖土工程事業部、地下工程監控事業部、橋梁工程監控事業部、建筑材料事業部、第三方檢測事業部、工程試驗事業部、工程測繪事業部、爆破工程指揮部16個直屬生產研究單位。
全院擁有科技人員350余名,其中博士6名,碩士55名,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達到92%;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5名,高級工程師50名,工程師以上職稱人員達70%以上,各類注冊人員80余人次,天津市、吉林省建筑領域專家20余人次。
設計研究院對內秉承“依靠大橋局、服務大橋局、支撐大橋局”的理念,提升集團公司橋梁施工品牌;對外秉承誠信經營、精益求精的理念,為政府、行業和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所謂集眾人智慧者成大事,合眾人力量者能無敵,正是依托集團公司背后強大的助推力,才有了文章開頭提到的一座座堪稱橋梁史典范的扛鼎之作。
功夫在“橋”外
所謂“大國工匠”,功夫當然不是花架子。
除了架起百姓夢想之橋外,設計研究院擁有5個行業、11個類別的28項資質,可提供土建工程領域全過程服務,年可完成產值2億元。
于工程勘察設計而言,他們的業務領域涉及巖土工程勘察設計、工程監測。天津地鐵1號線東延、6號線、10號線,長春地鐵2號線,成都地鐵5號線、6號線等項目現場,都留下了他們參與施工監測的身影;宜良至石林高速公路、延吉市綜合管廊工程項目、長春中海寰宇天下等項目背后,都傾注著他們勘察設計之力。目前,團隊已累計完成勘察建筑總面積超300萬平方米,勘察設計總里程66.4千米。
工程質量檢測及測量,他們先后承建滬昆、蘭新、宜萬、貴廣、蘭渝等80余條鐵路工程,京福、京滬、同三等70余條高速公路工程的試驗檢測及測量工作;廣州、深圳、南京、成都、長春等大中城市20余項地鐵監測工作。作為連續8年鐵道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總站第三方檢測機構名錄上榜單位,先后對阿扎、宇松、長遼、錦阜等鐵路工程施工質量進行了科學、公正地監督抽樣檢測工作。
說到工程咨詢,特別要提到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設計研究院橋梁設計所。近年來,橋梁設計所立足“高、精、尖、難、險、特”橋梁施工技術研究,致力于深水、大跨、高難橋梁施工技術研究,為集團承建的大跨度懸索橋、斜拉橋、鋼桁拱橋、鋼桁梁橋、剛構橋等重點橋梁項目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展現出深厚的技術實力和優質的服務意識,對集團和股份公司橋梁施工業務的拓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做出的成績也有目共睹,一系列集團內技術含量高、施工難度大的重點橋梁施工方案研究及大臨結構設計都出自他們之手:福平鐵路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深水裸巖基礎施工,重慶鵝公巖軌道交通專用橋先斜拉后懸索施工,石首長江公路大橋水陸兩棲主墩深埋承臺施工、超高主塔快速施工、邊跨寬幅PK混凝土箱梁預制拼裝施工,棋盤洲長江大橋千米級懸索橋主纜施工,武穴長江大橋邊跨寬幅PK砼箱梁施工,安海灣特大橋無封底鋼混組合鋼吊箱,廣州明珠灣大橋基礎圍堰兼作鉆孔平臺快速施工、主橋鋼梁采用“拱梁同步”架設施工,銀川機場黃河特大橋主橋下部結構與上部結構原位同步、連續剛桁梁與柔性拱同步施工,建恩高速公路找龍壩河特大橋纜索吊機懸臂扣掛施工,三門峽黃河公鐵兩用大橋深水基礎雙壁鋼套箱圍堰施工、主橋連續鋼桁結合梁無落地墩旁托架多點同步頂推施工,珠機城際鐵路二期白騰河大橋主墩深水基礎施工,銀西高鐵超大跨徑現澆支架設計……
設計研究院技術研發主要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該中心依托于博士后工作站、BIM技術中心、各設計所而成立,依托國內重點高校成立的結構安全研究中心、巖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隸屬于該中心。中心目前吸納了5名博士、40余名碩士在內近60余人次,致力于提高集團公司整體的科技創新水平,為全集團做好科技支撐。完成施工工藝及管理方面研究、地質災害治理、施工病害整治、信息化施工研究,解決工程難題,同時進行相關配套新工藝、新工裝、新材料的研發。先后承擔天津市、吉林省、遼寧省等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工法、發明專利等成果110余項。
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除了這顯而易見的外在形象,設計研究院人更把工作做細做深,因為每一座長虹臥波、每一個工程項目背后承載的,不僅是工程者對于建筑和橋梁所有的夢想與想象,更是交通與民心的匯流,是人民對美好便捷生活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