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媛 董莎莎
6月底,迎著初夏的微風走進開州區大進鎮,迎面而來的是眼前的一張張笑臉和耳畔的一陣陣歡聲笑語。
在長城村,土地里成片的辣椒苗正盡情地享受著陽光和雨水;在云鳳村,油桃已悄悄爬上枝頭,數千只黑雞爭先恐后地在山上奔跑覓食;在紅旗村,成片的茶樹用挺拔的身軀向來往的人們展示著它的胸襟與磅礴。
3年前,位于重慶市東北部山區的大進鎮,因基礎條件差、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重,被列為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
2017年8月以來,大進鎮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干群合力推動農旅、茶旅、藥旅融合發展,茶葉、中藥材、糧油果蔬和鄉村旅游“3+1”主導產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全鎮基礎設施建設迅速完善,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深度貧困面貌得到根本改善,一幅嶄新的脫貧攻堅畫卷正在大進鎮徐徐展開。
政策托底有信心
早上7點,收拾妥當的劉耀桂打開房門。穿著橙色環衛馬甲的她拿起靠在墻邊的掃帚,開啟了一天的工作。
“2017年,考慮到我們家的困難情況,鎮里面給我爭取到保潔員的公益崗位,清掃路段就是從家門口到離家兩公里遠的地方。”劉耀桂笑著說,“我很珍惜這個崗位,既能照顧愛人,又能增加收入。”
今年57歲的劉耀桂是大進鎮長城村村民。10年前,她的愛人成紹付因為工作原因受傷,導致胸口以下失去知覺,喪失勞動能力。堅強樂觀的劉耀桂因此成為家里的“頂梁柱”。
左手拿著掃帚,右手彎腰撿起草叢里的各種垃圾。3個多小時的工作時間里,干練的劉耀桂將兩公里長的道路清掃得干干凈凈。
“個人低保、醫療補貼、公益崗位、免費提供的辣椒苗,辣椒成熟后還進行保底回收。”劉耀桂仔細講述著自己所享受到的各項扶貧政策。
除了為貧困戶積極爭取各項政策保障外,長城村“兩委”還繪制了脫貧攻堅地圖,通過標記貧困戶、困難戶位置和產業項目發展區域,真正實現“掛圖作戰”。
從弄清楚貧困戶“在哪里”到“要什么”再到“怎么幫”,大進鎮有一整套完善的幫扶流程。
為了幫助“政策保障不夠”的困難群眾,在市委組織部的倡議下,各扶貧集團成員單位出資成立了“扶貧濟困”專項基金。
在政策托底的背景下,不服輸的劉耀桂不僅自己開了小賣部,還養了90多只雞鴨。
“雞和鴨就養在房屋后面,到時候也能賣不少錢呢!”劉耀桂臉上始終掛著笑容,憧憬著未來更好的生活。
干部幫扶強決心
“這是區機關食堂訂的20只雞,宰完要冷凍一夜,明天早上給他們送過去。”
“五一”剛過,大進鎮年華村村民曹明禮就忙著向鎮上的活禽屠宰點運送自家養的跑山雞。
2015年,突發腦溢血的曹明禮在醫院躺了將近一年時間,并從此藥不離身。
30多萬元的看病費用、不能再從事重體力勞動、每個月2000多元的藥費、3個孩子讀書的學費,令曹明禮一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2017年,曹明禮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隨后,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落地:享受了教育扶貧政策補助,孩子們得以繼續讀書;享受了低保和慢性病補助,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土地流轉給村里的茶葉合作社,有了收益分紅。
“國家的扶貧政策確實好,但是我們也不能等靠要,自己還年輕,得做點事。”生活漸漸穩定的曹明禮產生了要依靠自己脫貧的想法。
2018年,曹明禮買了4箱蜜蜂,在自家屋后的山坡上養了起來。
十幾斤蜂蜜,加上產業到戶扶持資金,半年時間,曹明禮就收入了2000多元。
“我覺得你可以把養蜂規模擴大一些,另外再養些跑山雞。”幫扶責任人廖雪林提出建議。
“養多了賣不出去咋辦?再說我也沒有本錢啊。”曹明禮面露難色。
“資金和銷路的問題,大家都會想辦法幫你解決,現在主要看你有沒有信心干。”市派駐鎮工作隊領導、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每次入戶走訪,都建議曹明禮把步子邁得再大一點。
在鎮村干部和家人的鼓勵下,曹明禮決定大干一場。
2019年,在幫扶干部的協調下,曹明禮從銀行申請了2萬元免息小額信貸。很快,他就把養蜂規模擴大到40多箱。
近年來,年華村通過鼓勵群眾自主發展種養殖業,按年度落實產業到戶扶持資金,助推有產業發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快脫貧步伐。
年底,通過鎮上的“消費扶貧”和幫扶單位認購,曹明禮的凈收入達到1.8萬元。同時,在幫扶干部的指導下,養跑山雞的場地也建了起來。
“養蜂和養雞我都很有信心,以后我要繼續搞下去。”曹明禮的眼里閃耀著新的希望。
奮力發展暖人心
6月23日,大進鎮雙龍橋村村民黎方平開著三輪車,拉了滿滿一車青草,開進自家的小型養牛場,那里有7頭牛等著他投喂。
9歲時的一次意外摔傷,令黎方平的身高永遠定格在了1.4米,這也使他喪失了部分勞動能力。他的愛人楊配英因腰椎間盤突出,無法進行重體力勞動。因殘致貧的黎方平一家被村里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們要自己努力發展產業。”雖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但黎方平一家人并沒有產生等靠要思想。
在脫貧政策和幫扶干部的支持下,黎方平用先后爭取到的5萬元小額貸款,將自己家的2頭牛擴大到9頭;同時,家里還養了15只雞、30多只鴨,并交叉種植了七八畝蔬菜。
“黎方平雖然個子不高,但靠著自己的雙手努力發展產業、改善生活。”大進鎮黨委組織委員趙勇感嘆道。
近年來,雙龍橋村以精神扶貧為抓手,從思想、志氣、信心、技能等方面入手,深入開展思想引領固本和技能培訓提升行動,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從“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致富”。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黎方平來到村委會辦公室,硬要將手里的錢塞給現場的村干部。
“我是一個農民,不懂大道理,只曉得要報恩,面對疫情,我也該出一份力。”黎方平動情地說。
“看到貧困戶順利脫貧后,還想著幫助他人,我們在場的工作人員都很感動。”回想起當時的場景,趙勇仍有些激動。
在大進鎮的脫貧攻堅畫卷上,扶貧干部的身邊有了越來越多并肩奮斗的村民,他們拉著還較貧困的村民一起,奔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
劉耀桂期待著在保潔員的崗位上越干越好,也期待著雞鴨趕緊長大;看著雞舍里已被訂購的跑山雞,曹明禮像吃了定心丸一樣踏實;牛圈里還剩的7頭牛可以賺3.5萬元,黎方平經常默默掐著指頭算賬……
面對生活,他們有了更多的希望;面對未來,他們也有了更高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