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茜 丁毅
仲夏時節,武陵山深處的黔江區金溪鎮一片蒼翠。
蠶桑種養基地,滿山遍野的蠶桑郁郁蔥蔥,溪水繞田而過。農戶正在地里忙活,幾只跑山土雞不時撲閃雙翅一躍而起。
在位于金溪鎮山坳村的重慶衛之情服飾有限公司扶貧車間,幾十臺縫紉機交替轉動,傳出陣陣“嗡嗡”聲,工人們正忙著裁剪、縫合,現場一派忙碌。
金溪鎮便民服務中心,十多名身著淺藍色護理工裝、胸戴護工牌的“金溪護工”坐上大巴車,準備向重慶主城出發。
沒人能想到,原來以山地、深丘居多,保水保肥差的“筲箕灘”,如今卻變成了產業興旺的“金窩窩”。
近年來,黔江區委、區政府和重慶市衛生健康委扶貧集團為金溪鎮找窮根、想辦法、謀出路,成功打造出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的“三金”扶貧品牌,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金溪鎮從“筲箕灘”變成“金窩窩”,見證著黔江百姓“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奮斗與夢想。
一份合同
重慶衛之情服飾有限公司扶貧車間內,女工曾曉林拉過擺在工位上的褲子,尋到兩處小口,麻利地將松緊帶捋進去,腳配合著手有節奏地踩踏著縫紉機,隨即將褲口縫合。緊接著,曾曉林又拿起了下一條褲子。
“曾曉林動作麻利,她一天能處理300件,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避囬g負責人劉廷榮說。
但在一年前,曾曉林還是一個沒有一技之長,缺少收入來源的貧困戶。
曾曉林老家在桃坪村,家里有6口人,丈夫常年在外打散工,她在家照顧老人和小孩。因收入微薄,生活壓力大,曾曉林被當地政府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去年2月,桃坪村第一書記陳剛送來的扶貧車間就業合同讓曾曉林看到了希望,但同時心中也有些擔憂:“我不會縫紉技術,能上手嗎?”
“別擔心,上崗前我們有免費的崗前培訓,還會有兩個月的緩沖期,緩沖期一個月有1100元的保底工資。”陳剛說。
“我做!”曾曉林在合同上簽下了名字。
經過兩個月的培訓,曾曉林正式上崗。“早上8點來,下午5點半走,在家門口就能掙錢。”說話間,曾曉林雙眼彎成了月牙。
除了曾曉林,與扶貧車間簽訂就業合同的還有200余名村民,其中有60余名是貧困戶。
2017年9月,重慶市衛生健康委扶貧集團扶貧工作隊入駐金溪鎮。
經過實地考察,扶貧集團與當地政府決定將金溪鎮的產業優勢與來自醫療行業成員單位的資源結合,于是有了發展被服產業的想法。
隨后,扶貧工作隊、鎮村干部動員在外地開服裝廠的退伍軍人劉廷榮回村,采取“公司+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創辦了重慶衛之情服飾有限公司,于2019年2月開業。
目前,“金溪被服”已完成訂單400余萬元,達成意向性訂單1400余萬元。公司后期還將逐步擴大規模,計劃帶動全鎮300余人就業增收。
一次重生
“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2016年夏天,聽到醫生這句話,王華勝頓時雙耳“嗡嗡”作響,心頭仿佛壓了一塊大石頭。
王華勝家住金溪鎮長春村,丈夫常年在外務工,后因工傷落下了殘疾。這個消息,讓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2017年10月,孩子再次發病。實在沒轍的王華勝在長春村的微信群里發布了求助信息。
“別急,我馬上過來。”看到信息后,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派駐長春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田杰第一時間趕到王華勝家中,詳細了解孩子情況。
隨即,田杰將情況匯報給了重醫附一院相關領導。重醫附一院連夜召開緊急會議,第二天便派出救護車將王華勝的孩子接到重慶主城,免費為其做了手術。此次一同免費救治的,還有同村的3名貧困村民。
手術很成功,王華勝淚水奪眶而出,她拉住醫生、護士的雙手不住地道謝。
此時,王華勝默默許下一個心愿:要憑自己的本事脫貧致富,決不辜負幫助過自己的恩人們。
同年,重慶市衛生健康委扶貧集團看準護工的長遠發展前景,在與當地政府進行深入商討后,決定結合衛生健康行業特點,成立黔江區山之坳康復護理有限責任公司,吸納貧困戶成為“金溪護工”。護工由扶貧集團統一組織市級專家及團隊開展“訂單式”培訓、試崗、就業等,為重慶各大醫院的病人提供有償護理服務。
王華勝第一個報了名。經過醫院專業的培訓和幾個月的試崗,王華勝領到從業資格證和健康證,成為黔江區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工。由于勤快好學,業務能力突出,沒多久,王華勝又被介紹到重醫附二院,月收入近5000元。
“現在不但還清了債,還存上了錢。是國家的好政策,是用心的好干部,讓我們一家過上了好日子!”話語間,王華勝眼角含淚。
如今,山之坳康復護理有限責任公司已先后為65名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
“接下來,我們還會充分發揮行業優勢,深化與其他區縣醫院合作,擴大其就業范圍。另外,我們還將逐漸從護工向產婦護理、嬰兒護理、老年護理等業務拓展,讓更多的貧困群眾通過加入‘金溪護工實現脫貧致富。”重慶市衛生健康委扶貧集團駐黔江區金溪鎮工作隊隊長陳懇說。
一樁婚事
“單身漢田建又找到媳婦了!”
這些天,脫貧戶田建“脫單”的消息傳遍了清水村各個角落。
47歲的田建家住清水村,1993年初中畢業后到新疆務工。無奈命運弄人,一場車禍使其失去了左眼和左臂。而后,田建拿著1.7萬元賠償金開商店,卻生意慘淡。再后來,經人介紹,在新疆一家工地搞測量。
其間,田建經歷了兩次婚姻,但均以離婚而告終。
2015年,心灰意冷的田建拖著疲憊的身軀回了村。也是在這一年,田建被當地政府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鄉親們憂心地說,“老田脫單無望了”。
2017年,金溪鎮實施農業產業“1555”扶貧計劃,即發展蠶桑15000畝、水果5000畝、蔬菜5000畝,其中重點培育5000畝畝收達到萬元的立體農業示范片。
借著這場東風,在鎮村干部的幫助下,田建在山坳村流轉土地75畝發展蠶桑產業。
鄉親們有點擔心,蠶桑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又是技術活,田建沒種植經驗,他能成?
面對質疑,田建不理會,日日夜夜耗在地里。他還從書本上學習養殖技術,在培訓班上向老師請教。鎮村干部也時常來桑園,及時給予田建幫助。
第一年,蠶桑豐收,田建掙了6萬余元。
田建的成功讓村民們嘖嘖稱贊,也引起了剛走馬上任清水村第一書記李小兵的注意。
“需要有個能人帶領大家致富。”李小兵找到田建說明來意。在得知田建的需求后,李小兵和其他鎮村干部立即協調扶貧貸款改良桑樹品種、搭建蠶棚,申請募集扶貧資金暢通桑園道路。
2018年,田建回到清水村發展桑園150畝、辣椒130畝。
此時,正值金溪鎮大力推動蠶桑產業提質增效。夯實桑園基礎、改善蠶農養蠶環境、推廣機械化設施設備、探索新型養蠶模式,一系列措施使全鎮蠶桑產業發展迅速,面積達到10452畝,涉及貧困戶栽桑養蠶300余戶,間接帶動400余戶貧困戶增收。
田建的蠶桑產業由此走上了正軌,還帶動了村里50余名貧困戶就近務工。
為了幫助田建,李小兵先后為他送去2500只雞苗,發展“?!u”模式,并將跑山土雞納入金溪鎮打造的“金溪農場”社群電商平臺創業項目進行統一銷售。
趁著好勢頭,今年田建又自籌資金擴建90畝桑田?!艾F在共有270畝桑田,今年純利潤能達到25萬元。”田建說。
閑暇之余,田建把桑園的景色和自己的創業故事拍成視頻發到了抖音平臺,愛情就這么來了。
“踏實、勤奮,我很喜歡。”家住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朗溪鄉的羅應琴在看到田建的視頻后,加了他的微信,一來二去,兩人相愛了。
“帶著外債也有妹兒跟,你說這事……”田建摸著后腦勺,“嘿嘿”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