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曾媛
放牛村人不放牛、不種田,只栽花。
這個曾經以放牛、種田為生的村莊,如今卻不見了牛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滿山遍野的鮮花和盆景。每當春天來臨,山花爛漫,繁花似錦,綠繞村莊,水滿坡塘。
放牛村位于重慶市南岸區南山街道,背靠南山,前臨長江,憑借著極佳的區位優勢,通過發展生態產業,放牛村從一個以放牛、種田為生的窮山村蛻變為主城都市區范圍內聞名的游玩勝地,吸引了眾多外來企業在村里開辦生態園,發展農莊和民宿產業。
“隨著放牛村生態產業的發展和社會消費業態的升級,以往那個一窮二白的放牛村已經一去不返,如今的放牛村憑借著優美的環境,高質量的人居環境水平,成為重慶市2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之一。”南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放牛村黨支部書記肖萍興奮地說。
江邊“垃圾場”變身生態園
4月23日,張順銀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組圖片,圖片中的銅鑼花谷生態園各種花卉競相綻放,煞是美麗。
張順銀是重慶鼎楓茂園林綠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同時也是銅鑼花谷生態園項目負責人。
銅鑼花谷生態園位于放牛村雞公嘴古佛社沿江地段,與鐵山坪森林公園隔峽相望,此地也被稱之為銅鑼峽,江水由外灌入峽口,形成天然港灣。但在幾年前,這里卻堆積著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既污染山體也污染長江。
常年在南山工作的張順銀,早已習慣南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所以每每驅車經過銅鑼峽地段時,都會生出悵然之意。
“南山上到處是綠色,處處是花香,只有此處,宛如一塊‘牛皮癬,既污染環境又礙眼。”張順銀說。
近年來,放牛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總要求,依托南山優質自然資源,以生態振興為引領,踐行“兩山論”,走好“兩化路”,改善人居環境,發展生態產業,弘揚生態文化。為保障良好的生態環境,形成生態美促進產業興、產業興帶動百姓富、百姓富守住生態美的良性循環,放牛村下決心去掉這塊“牛皮癬”。
2016年,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放牛村引進了重慶鼎楓茂園林綠化有限公司,2017年,銅鑼峽治理工程正式動工。
“前期光是清運垃圾就拉了300多車,外運土石方5萬多方、腐殖土1萬多方。”張順銀說,“山崖上車輛無法進入,清理的垃圾都是由工人一擔一擔挑出來的。”
歷時3年,銅鑼花谷生態園建設終于臨近尾聲,江邊“垃圾場”不見了,銅鑼峽更勝往日容顏。
南山東麓,銅鑼峽畔,春天到來,整個花谷中的花競相綻放,牡丹和杜鵑斗艷,玫瑰與月季爭芳。
沿江拾階而上,隨處可見嶙峋怪石、奇異盆栽,各種城市中見不到的景觀讓人目不暇接,一間間庭院和石屋隱藏在枝繁葉茂的花卉叢中,懸崖處,還有觀景臺可眺望長江。
“整個銅鑼花谷的修建,生態是第一要務。為保證這里生態系統的穩定,我們專門移渣填土,挑選不同種類的花卉和植物種子。”末了,張順銀說,“我們打造的,是升級版花卉生態園。”
放牛村的“春天”
放牛村的轉變,最早要從20多年前說起。
1995年,21歲的唐紅東從部隊退伍歸鄉,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家鄉竟“落敗”至如此地步:村中雜草牛糞隨處可見,房前屋后污水橫流,村民更是一貧如洗,年人均收入僅500元……
唐紅東是土生土長的放牛村人,看到家鄉如此場景,他在心中堅定了一個信念:要發展,就要轉變思路。
“要發展,就要謀變,種植傳統農作物富不了村民,必須要發展新產業。”如今已是放牛村鄉村振興負責人的唐紅東表示。
放牛村位于南山后山,土地多為坡地,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8畝,土地產出率低,但是生態資源豐富。基于這樣的情況,發展什么,成為放牛村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
“我們調研后發現,放牛村背靠南山,前臨長江,依托南山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花卉種植、鄉村公園等生態產業才是最好的出路。”唐紅東表示。
確定了發展思路之后,放牛村在南山街道的幫助和指導下,對人居環境進行了改造升級,改造完成后的放牛村風景秀麗,屋舍儼然。
2011年,放牛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依托南山多年的桃花種植傳統,放牛村村委會牽頭啟動了南山桃花園項目。
經過兩年的建設,2013年,桃花園項目建成。春季開園后,這個僅240畝的單一桃花種植園僅30天就吸引了4萬名游客入園賞花。
南山街道敏銳地捕捉到了放牛村發展都市休閑旅游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于是乘勢而為,決定將南山桃花園進一步做大做強,建設以桃花為主,適應大眾娛樂需求的都市休閑農業園區,與南山精品型植物園差異化發展。
“當時我也沒想到,這樣的一個單一桃花種植園,竟然能給我們帶來如此大的收入和名氣。”唐紅東說。
隨后,在南岸區農業農村委員會和南山街道的指導下,桃花園確定了“依山勢定區域,依資金定規模,依特色定生產”的項目規劃原則,園區也由以往的240畝擴建至700畝。
為了讓放牛村一年四季都充滿花香,游客一年四季都有花賞,南山街道與放牛村商討后,將園區規劃為四大區域,分別是桃花園、映山紅園、玉蘭園以及即將開放的石斛園。
隨著人居環境整治和新產業的發展,放牛村村民原有耕地全部退耕還林,農民變為園林主,栽花種樹成為放牛村的主導產業,放牛村的“春天”就這樣來了。
生態變好,腰包也鼓了
5月9日中午,放牛村村民劉祖平開辦的民宿中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和飯菜的香氣。
憑借著早年在外務工積攢起來的收入,劉祖平幾年前回到家鄉放牛村,開起了一家餐飲店,因為獨特的廚藝,店鋪的名氣逐漸響了起來。
之后,在“三變”改革的引領下,放牛村以南山桃花園為產業核心,從單純的觀賞桃花,發展為集賞花、摘果、郊游、餐飲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
劉祖平抓住機遇,依托自家的魚塘、樹林等資源,將餐飲店升級為“叢林深處”民宿,成為放牛村最早一批轉型的村民之一。
“我們這邊家家戶戶都會種花,花卉苗木讓我們這里的民宿更具特色,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游客。”劉祖平說。
因獨有的區位優勢,放牛村按照“花卉苗木+特色民宿”的農旅融合發展思路,依托桃花、石斛、映山紅等生態園,聚力打造了“南麓”“南山里”等特色民宿。
農旅融合的成功實踐,使村里的不少空房屋也重新“活”了起來:堰塘灣小組的冉莉和老房子小組的胡世寬選擇將自家的空房出租給他人開辦民宿,自己則依靠房屋租金獲取額外收益。
為實現集體資產專業化經營,促進集體經濟持續增收,放牛村還以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為核心,構建起“農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股份+合作”聯營機制,明確了利益聯結和分配辦法。
現在,放牛村開發的花卉生態園、盆景、民宿等產業,不僅成為助力放牛村發展的不竭動力,更進一步推動了生態發展,實現了富民增收和營造良好生態環境的有機統一。
未來,放牛村將繼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進一步深挖區域資源,發揮資源優勢,在現有基礎上逐步轉型,以大健康產業帶動居民的進一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