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商業環境中,企業資本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普遍相分離,其組織內部包涵著不同程度的委托代理關系,而委托代理狀態下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及利益沖突就是催生內部審計機構的重要原因。本文將通過比較不同企業設置內部審計機構的區別,分析得出影響企業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及模式選擇的因素。
關鍵詞: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39.4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21-0187-03
一、引言
根據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協會的定義:“內部審計是一項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旨在增加組織價值和改善組織運營,它通過運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治理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而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在《內部審計基本準則》中對內部審計的定義為:“內部審計是單位內部組織對本單位及下屬單位經營及財務活動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其目的是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規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由以上定義,從內容上來看,內部審計是一項檢查和鑒證工作;從性質上來看,內部審計具有獨立和客觀的特性;從目的上來看,內部審計有利于促進本組織良好發展。
企業內部審計是指企業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和企業的自身實際情況,在相關原則的指導下,在內部專門設置審計機構、任用審計人員,主要對本企業財務數據、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真實性、規范性和效益性進行檢查與評價的行為,其對于改善企業經營、增加企業價值具有重要作用,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企業會選擇在組織內部專設內部審計機構或不設內審機構而將內審人員安排在監管部門下或者指定專人履行內部審計職責等。
二、企業設置內部審計機構的影響因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和《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部門、國有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以及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單位,依法實行內部審計制度,并在下列單位,設置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一是審計機關未設立派出機構,且財政、財務收支金額較大或所屬單位較多的政府部門;二是縣級以上的國有金融機構;三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四是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主導地位的大中型企業;五是國家大型建設項目的建設單位;六是財政、財務收支金額較大或所屬單位較多的國家事業單位;七是其他需要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的單位。
由此可見,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一部分原因與國家規定有關。以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為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內部審計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最直接的表現是,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發展在民營企業之前,可以說國家法律規定是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發展的有力推手。由于政府需要建立完整的國家審計系統,作為國有企業,外在的有國家審計的強制監督,對內,從自我監督的角度來說,也催生了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相對來說民營企業的內部審計起步較晚,由于沒有國家法律法規的強制規定,其產生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于企業壯大的需要和掌權者的認識。
相對于國有企業,我國許多民營企業未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和國家審計分別依據《注冊會計師法》和《審計法》等法律執行各自的工作,但對于內部審計來說,能依照的就只有《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這項部門法規及其產生的《中國內部審計準則》,而且該項法規的主要適用對象僅限國有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雖然這項法規也可作為民營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參照,但是由于民營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相較于國有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的特殊性,許多法規中沒有規定的問題在實施具體工作時層出不窮,讓內部審計人員無所適從,民營企業組織內部審計工作缺少有力支撐,自然就降低了設立內審機構的熱情。
此外,由于民營企業許多是靠家族的凝聚力才漸漸發展壯大起來的,而發起人往往就是企業的領導人,企業的一些重要崗位也大多是由親屬擔任,代理成本比較低,企業領導人可能覺得并沒有必要設置內部審計機構;還有就是許多民營企業規模不大,領導人堅持事事“親力親為”,幾乎沒有代理成本,則直接省去了內部審計部門。
三、企業選擇不同的內部審計機構模式的影響因素
在設置內部審計機構的企業之中,其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情況又各不相同。
1.內部審計機構設置的模式選擇
(1)內部審計機構隸屬于財務部門(財務總監)。內部審計機構隸屬于財務部門,在財務總監的領導下,內部審計人員的職責與權限往往僅限于對財務會計數據及賬務進行檢查與核對,于是在企業中出現這種情況:會計人員做賬,然后內部審計人員查賬,共同對財務經理負責。事實上,會計系統本就應該存在多級復核審核制度,獨立地保證財務數據的真實可靠,而不是將這層職能單獨剝離出來分配給內部審計人員。這樣會導致,一方面作為會計部門自身的牽制監督功能不完備,另一方面內部審計的職能也無法真正發揮出來。在這種模式下,內部審計機構是作為財務部門的下屬機構,內部審計工作主要在于查錯防弊,無法涉及組織的其他機構及運營,更不用說幫助組織增加價值了。
(2)內部審計機構隸屬于高管層。選擇這種模式的企業,內部審計機構與其他機構地位平等,共同受到總經理的領導。顯而易見,這種模式下,內部審計機構的地位不夠高,對同級機構的監督有相當的難度。一方面由于等級制度,內部審計機構沒有足夠的權限確保獲得開展審計工作所需的完整資料,另一方面,由于其他機構可能存在的抵觸情緒,不配合內部審計人員,使得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尤其是在采用績效考核的企業中,同級機構的互評分數與績效及人員考評直接掛鉤,內部審計人員由于尷尬的地位,常常在績效考評中墊底,而且是工作越努力,通常意味著指出其他機構的問題越多,考評分數越低,從而獲得的獎勵越少,嚴重地打擊了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出于這些顧慮,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往往無法保持絕對的獨立性,內部審計也就失去了其有效性。除了對平級機構的審計困境,在這種模式下,內部審計機構并沒有權限對總經理的受托責任進行審計,從而其對管理層舞弊的防止是無效的。
2.關于設置內部審計機構的企業具體選擇怎樣的內部審計模式的影響因素
現階段內部審計機構的選擇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分別是:隸屬于董事會,隸屬于財務總監,隸屬于總經理,隸屬于監事會,隸屬于審計委員會。這五種模式最大的區別是各種模式下的內部審計機構的地位高低以及由此帶來的權威性和獨立性的高低。一般來說,內部審計機構從屬于董事會、從屬于審計委員會和從屬于總經理三種模式的獨立性相對從屬于財務總監的較高,而當前我國企業監事會普遍不受重視,其下屬內部審計機構的地位自然也不會高。企業在選擇內部審計機構的隸屬模式時,主要從這些因素考慮:企業的治理結構——結構越完善,內部審計機構的地位越高;企業自身的規模——規模俞大、控制范圍俞廣、子公司或分公司的數量俞多,企業越可能選擇地位較高、獨立性較強的內部審計模式,以加強管理。同時大型企業有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的需要,為了展現企業制度嚴明,管理規范的形象,通常會選擇地位高、獨立性強的內部審計機構;外部環境——形勢越嚴峻,企業越傾向于選擇權威性高的內部審計模式;掌權者的經營理念——主要表現在管理層對內部審計的重視程度及定位,管理層越能充分意識到內部審計對于改善管理的積極作用,其賦予內部審計機構的組織地位就越高,同時越會將更多領域納入到內部審計的監督范圍之內,而不是將內部審計僅僅定位在檢查數據差錯上;內部審計資源的配備程度——包括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及審計技術和方法,通常企業所擁有的內部審計資源越完備,為滿足開展多種審計業務的需要,相應的其內部審計機構地位越高。
參考文獻:
[1]陸樂.企業內部審計整改長效機制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9,(06):141~142.
[2]王妍.論內部審計和公司治理[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1):76~76.
[3]孫俏,吳玥樂.企業內部審計風險探究[J].全國商情2015,(14):92~94.
[4]孫麗華.中小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財會通訊,2014,(16):89~92.
[5]林夏菁.影響內部審計機構設置模式的因素[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01):76~76.
作者簡介:
何寧益,供職于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