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友
屬地,是指管理地方的基層政府;屬事,是指管理相關事務的上級部門。
“壓實屬地責任”,這6個字在不少下發(fā)的文件里,或在上級向下級布置工作的會議上,都經常被提及。
然而,“壓實屬事責任”這句話,卻鮮在文件中見到或在會上聽到。
一
“每當聽到或看到‘壓實屬地責任這6個字,我們的心就緊張起來了。”一位基層干部說,“這意味著,我們又多了一份被追責的擔憂和風險。”
“壓實屬地責任沒有錯,問題是有些責任是基層難以承擔的。”這位基層干部坦言,有些問題要靠執(zhí)法部門嚴格執(zhí)法來解決,基層政府沒有執(zhí)法權;有些事情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才能干好,基層又沒有足夠的財力。這位干部舉例說,充足的資金保障是不少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的堅實后盾,沒有充足的資金,基層政府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出現了沒承擔好部分屬地責任的結果。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有基層干部傾訴:基層沒有獨立的財權,所有資金均是區(qū)級轉移支付,如場鎮(zhèn)維護經費每年需要100多萬元,收到的轉移支付卻只有20萬元。此外,基層還要承擔公安協勤費用數十萬元,重大畜禽防治經費也得幾十萬元。不僅如此,隨著城市建設配套費調整、社會撫養(yǎng)費取消、閉路電視管理權限移交,基層的收費權限越來越小,來源收窄了,資金的缺口也就越來越大。
基層的運轉勉強靠轉移支付維持,免不了“拆東墻補西墻,借新債還舊債”。窟窿越來越大,心里越來越慌,其中有些資金還明確規(guī)定不能挪用,基層干部可以周轉資金的空間也十分有限。由此看來,要承擔起這屬地責任,確實不易。
二
其實,承擔屬地責任再難,基層干部也在努力把工作做好做實,畢竟承擔起分內的屬地責任理所應當。
可若是只有“屬地”責任被壓實,而“屬事”的責任卻被模糊,甚至被甩到“屬地”的頭上,有些基層干部就難免會心理不平衡。
前不久,央媒的一篇報道就引起了基層工作者的廣泛熱議。報道稱,一位基層干部訴苦道,基層之苦,源于少數部門的“甩鍋”。有少數部門的同志只盯著“屬地”,看不見“屬事”,遇到問題,立即“甩鍋”,還表示“出了問題就追責”。于是,基層的事越干越多,壓力越來越大,責任越來越重。
據筆者所知,這位基層干部所訴之苦,在不少地方都存在。“屬事”的部門“甩鍋”,“屬地”的基層“背鍋”,并非極個別現象。
“甩鍋”的情況出現后,“屬地”的基層既要管事、又得干事,干得不好出了問題還要負責,甚至被追責。而“屬事”的部門,反倒變成了監(jiān)督者,甚至追責者。
如果“板子”總是打在基層身上,這讓基層干部的心理怎么平衡?
三
“守土有責”是我們常提到的一句話,其道理不言自明。
但是這“土”,并非只是一個地域概念,也有部門和行業(yè)的概念。任何一個職能部門,都守著一個方面、一個行業(yè)有權有責的“土”。因此,這“責”,不僅是管理地方的基層政府有,管理相關事務的部門也應有。在壓實責任中,不僅要壓實“屬地”的責任,也要壓實“屬事”的責任。
在壓實責任中,還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是誰的責任,就應壓在誰的頭上。地方管理需要統攬全局、全面統籌,管理相關事務的單位和部門,也應把事管好,把相應的事情做好。
在壓實責任中,只有將“屬地”的基層政府、“屬事”的職能部門的責任同步壓實,才能形成上下同心的合力,最終各盡其責、共同擔責,把事情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