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倩,王惠君,秦學瑾
(陸軍第七十一集團軍醫院,江蘇 徐州)
呼吸道感染屬于最常見的感染性疾患,細菌耐藥性的升高、病原體不能及時明確、老齡化、免疫力低下等使得呼吸道感染的危害性明顯增加[1]。一般根據發熱、咳痰、中性粒細胞及白細胞升高、影像學掃描等可進行診斷,但這些診斷手段均不能確定呼吸道感染的具體病原菌種類,也就不能高精準治療,這也會無形中增加了細菌耐藥性[2]。呼吸道感染者病原體的確定方法常有痰培養、血培養、肺泡灌洗液培養、胸腔積液培養及肺穿刺等[3]。隨著近些年人口老齡化、有創操作增多、免疫抑制劑及廣譜抗生素廣泛應用等,下呼吸道感染病原體的分布及耐藥情況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且不同地區其病原體分布及耐藥情況也不盡相同[4]。因此及時統計、分析我科室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情況,對于指導臨床醫師選擇正確的經驗性用藥方案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有呼吸道感染癥狀的2317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019例,女性1298例;年齡18~85歲,平均(40.8±1.1)歲。具有咳痰、咳嗽、發熱癥狀,聽診肺部能聞及啰音。
選擇梅里埃ATB微生物鑒定及藥敏分析儀以及血平板、真菌鑒定板、巧克力平板等,藥敏試驗紙片及測定試劑盒,標準菌株包括ATCC27853銅綠假單胞菌、ATCC25922大腸埃希菌、ATCC25923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按照檢驗科規范的操作流程,患者早晨起床漱口后用力咳出呼吸道分泌物作為標本,或以一次性吸引器吸引呼吸道分泌物,以無菌容器盛裝后立即送檢;細菌培養:接收分泌物樣本后常規培養分離病原菌。采集的痰標本接種到巧克力瓊脂平板、血瓊脂平板,35℃、低二氧化碳的恒溫培養箱中放置24 h,連續2次分離重復菌株的同一患者只統計初次細菌培養結果。病原菌鑒定:分離所得的單個菌落運用細菌測定系統鑒定菌株。藥敏試驗:以頭孢哌酮/舒巴坦紙片擴散法進行藥敏試驗,即K-B法。超廣譜β-內酰胺酶確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以頭孢西丁紙片擴散法操作。
2317例呼吸道感染癥狀患者的痰液細菌標本培養結果顯示陽性182例,陽性率為7.85%。檢出革蘭陰性桿菌131例,占71.98%;檢出革蘭陽性球菌19例,占10.44%;檢出真菌32例,占17.58%。見表1。

表1 痰液細菌培養中病原菌分離情況(n, %)
肺炎克雷伯菌、鮑氏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幾種主要檢出菌株均對阿莫西林、阿米卡星、替卡西林及頭孢類抗生素具有較高的耐藥性,白色假絲酵母菌對常用的幾種抗真菌藥物耐藥性相對較低,臨床用藥時要注意選擇耐藥性低、敏感性高的抗菌藥物,見表2~3。
呼吸道是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通道,一般情況下會存在一定量定植菌,在機體抵抗力降低、免疫防御系統功能下降、呼吸系統發育不成熟的情況下會引起感染癥狀,且病情反復,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5]。通過生化學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可有效診斷呼吸道感染,且診斷特異性較高,但這些診斷手段不能明確導致感染的具體病原菌,而確定病原菌才能選擇針對性抗菌藥物[6]。本組通過痰培養結果分析發現呼吸道感染者的主要病原菌為革蘭陰性桿菌及真菌,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鮑氏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及白色假絲酵母菌等。

表2 幾種主要菌株對常見抗菌藥物耐藥性[n(%)]
臨床治療呼吸道感染以抗菌藥物為主,有助于控制病情,但抗菌藥物的廣泛運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耐藥菌[7]。耐藥性的存在會導致抗菌藥物抑菌、殺菌效果降低,加上臨床抗生素不規范應用現象嚴重[8-9]。近些年感染類病菌的耐藥性明顯增強,且具有耐藥性形成快、傳播快、耐藥譜廣等特點,了解和掌握病原菌耐藥性對臨床治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0-11]。本組藥敏實驗分析發現幾種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對頭孢類抗生素、阿莫西林、阿米卡星、替卡西林以及常用的抗真菌藥都存在較高耐藥性,臨床選擇抗菌藥時要注意規避。
綜上所述,對于存在呼吸道感染癥狀的患者有必要進行痰液細菌培養來判斷是否感染病原菌和分離病原菌類型,進一步藥敏實驗有助于分析病原菌耐藥性,從而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提高抗菌藥的抑菌殺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