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楊海龍,張典,常辰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人民醫院,河北 三河)
癌性發熱是一種中晚期惡性腫瘤的常見癥狀。癌性發熱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反復且持續的高熱或低熱癥狀,會對患者的病情恢復產生嚴重阻礙。在臨床治療當中多使用鎮痛解熱型藥物緩解患者癥狀,但未能取得理想療效,且復發率較高,而有關研究結果表示,青蒿鱉甲湯加減治療法在晚期惡性腫瘤發熱患者的臨床應用中療效顯著[1]。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對青蒿鱉甲湯加減治療晚期惡性腫瘤發熱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以下為詳細內容。
選取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80例晚期惡性腫瘤發熱患者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經CT、彩超等方式確診為晚期惡性腫瘤患者;每日至少1次體溫高于37.5 ℃,且持續達2周以上。納入標準:對使用藥物無過敏反應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患者。排除標準: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合并惡性腫瘤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本次研究通過本院倫理標準委員會的相關批準。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40例。其中常規組男女比例為23/17;年齡 40~67歲,平均(53.42±8.31)歲,平均病程(1.23±0.31)年,其中肺癌12例,胃癌15例,肝癌13例。實驗組男女比例為 26/14;年齡 41~68歲,平均(53.76±8.53)歲,平均病程(1.14±0.46)年,其中肺癌16例,胃癌14例,肝癌10例。實驗組與常規組的患者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常規組采用乙酰氨基酚片藥物治療,具體用藥:于飯后服用1~2片乙酰氨基酚片,1次/d。根據患者病情嚴重情況,可酌情增加用藥劑量,持續治療1周。
實驗組采用青蒿鱉甲湯加減治療,具體用藥:牡丹皮12 g、鱉甲30 g、生地黃 20 g、白茅根30 g、白花蛇舌草15 g、知母 12 g、黨參 18 g、青蒿 20 g、生甘草 6 g、黃芪 18 g。以清水文火煎煮,取300 mL藥汁分早晚服用,持續治療1周。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TNF-α、IL-Iβ)進行統計記錄;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治療標準[2]:治愈-藥后24 h內患者體溫恢復正常,72 h內發熱相關癥狀完全消失;顯效-藥后24 h內患者體溫有所下降,48 h內恢復正常,發熱相關癥狀基本消失;有效-藥后72 h內患者體溫恢復正常,發熱相關癥狀有所緩解;無效-藥后7 h內患者體溫有所下降,發熱相關癥狀幾乎沒有起色。
對實驗組與常規組的治療有效率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使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其中,治療有效率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若兩者之間P<0.05,則代表兩組患者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常規組患者高25.00%,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常規組的治療有效率[n(%)]
治療前實驗組與常規組TNF-α以及IL-Iβ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NF-α以及IL-Iβ水平均有所下降,實驗組下降幅度大于常規組,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與常規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s, μg/L)

表2 實驗組與常規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s, μg/L)
TNF-α IL-Iβ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n=40) 2.29±0.31 0.98±0.27 19.02±3.61 7.96±1.17常規組(n=40) 2.26±0.28 2.12±0.30 19.06±3.64 15.76±5.02 t 0.454 17.864 0.049 9.570 P 0.651 0.000 0.961 0.000組別
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超過40%的晚期惡性腫瘤患者伴有癌性發熱的癥狀。在現代醫學當中,癌性發熱的病理機制:腫瘤壞死時釋放的腫瘤壞死因子以及由腫瘤細胞釋放的抗原物質會對機體的免疫系統產生刺激從而引發免疫反應,腫瘤內白細胞的浸潤會引發相關炎癥反應[3]。在現今,臨床上依然無法完全控制癌性發熱癥狀,多使用物理降溫手段以及非甾體類鎮痛消炎藥物等進行解熱治療,而使用鎮痛消炎藥物只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緩解患者疼痛,降低患者體溫,藥效無法長久保持,容易復發,且傳統鎮痛消炎藥物的治病原理是排出體汗,平衡體溫,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而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體質較差,容易出現病情惡化[4]。
在中醫學理論當中,癌性發熱屬于內傷發熱,其病機主要是患者長期處于帶病狀態,陰液有所耗傷,體內陰陽失調,陰虛難以斂陽,虛陽外越從而產生發熱癥狀,治療需要以滋陰清熱為主[5]。青蒿鱉甲湯最早于《溫病條辨》提出,上述病機為陰虛生內熱,與晚期惡性腫瘤發熱病機相吻合[6],在此方藥湯中,鱉甲能夠滋補氣陰,排除內熱,入絡搜邪;青蒿能夠清除內熱,通透脈絡,引邪外出;生地黃藥性甘涼,具有滋陰、清陰、分邪熱的功效;知母藥性苦寒,能夠滋陰、清氣、分熱,將引出之邪清解;牡丹皮味辛苦且藥性涼,能夠瀉陰伏火,調和陰陽;白茅根性涼,能夠排出肺腑脈絡的毒熱;生甘草、白花蛇舌草都具有清熱解毒的效用,且生甘草還能夠調和方中藥效;黃芪、黨參都具有補中益氣、扶正固本的功效,且黃芪還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增強對腫瘤的抵抗作用。此藥方能夠幫助患者滋陰清熱,加強自身免疫能力,增強對腫瘤的抵抗能力。在本次研究當中,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常規組患者高25.00%,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青蒿鱉甲湯加減治療能夠更好地改善晚期惡性腫瘤發熱患者病情。治療前實驗組與常規組TNF-α以及IL-Iβ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NF-α以及IL-Iβ水平均有所下降,實驗組下降幅度大于常規組,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青蒿鱉甲湯加減治療能夠有效減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炎癥癥狀。
綜上所述,青蒿鱉甲湯加減治療在晚期惡性腫瘤發熱患者的臨床治療當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有效降低了患者體溫,使其恢復正常,有效改善患者發熱相關癥狀,降低了患者體內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效果斐然,值得在臨床醫療中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