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馬丁·雅克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帶來何種影響?乍看起來,人們有充足理由相信,它或許會讓世界各國變得更加緊密。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現象,它迅速席卷各個國家,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首要問題。被波及的各國需要彼此汲取經驗,其中包括關于病毒的性質、徹底消滅或遏制病毒所必需的社會措施以及抗疫所需的醫療和防護設備等等。
某種程度上說,這些方面已經成為現實,但又肯定不是當前的主流。相反,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關系并加劇了緊張。這是我們思考新冠疫情影響的第一點。那么原因何在呢?
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間日趨惡化的雙邊關系。從一開始,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就處于這個背景之下。從一開始,中國就遭到西方媒體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惡意并且令人驚訝的攻擊。這便是這些攻擊的惡毒之處,尤其在一些西方國家,它對那些國家民眾對于中國的態度產生了負面影響。盡管現在漫罵的海嘯已經逐漸退卻,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卻因此遭到了嚴重損害。
新冠疫情對全球治理造成負面影響的第二個原因是,它帶來的威脅如此之大,以至于引發了社會所有階層的擔憂和恐懼;它使各國政府面臨如此艱巨的挑戰,而且它們大都傾向于眼睛向內看而非向外看。國家間的辯論、爭吵和行動消耗巨大,極大抵消了相互學習的愿望。這場危機遠沒有使各個國家和社會變得更加緊密,相反卻傾向于將它們彼此分離開來,尤其是相關國家內部疫情危機的規模,蒙蔽了更加廣闊的視角和觀點。它被一些國家視為一場國家性而非國際性危機,結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為戰。
有關新冠疫情影響的第二點思考是,抗疫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治理能力的一場巨大測試。如果給它尋找一個量級相等的類比,我們很難不想到戰爭。就像戰爭一樣,它極大程度地揭示出各個國家的治理能力。
面對疫情,世界各國的應對總體上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在中國、韓國、越南和日本等東亞國家和地區。它們的抗疫方式當然存在重要差異,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似之處:
首先是政府的角色和強大治理能力及其獲得的人民的尊重。其次是民眾的集體主義素質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紀律性。舉例來說,與其他一些地方不同,戴口罩從來就沒在東亞成為爭論的對象,而是被普遍遵守。再次,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抗疫的目標都是遏制和根除病毒,而非簡單地控制。這被視為經濟復蘇的前提。它們在抗擊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慮到中國的規模,它的表現尤其突出。
第二種應對方式是西歐國家,它們一直在試圖控制而非徹底消滅病毒,在這個意義上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抗疫成果。但這個過程中伴隨著有關政府角色與個體權利、經濟復蘇需要與生命權利等關系的爭論。在對抗疫情方面,這些國家做得遠沒有東亞地區成功。
第三種應對方式就是美國和巴西,那簡直是場災難,因為抗擊病毒一直被認為是次要甚至被嫌棄的工作事項,而非根本要務。作為后果,死亡病例大幅增加,也就不足為奇了。在此過程中,與個體權利相比,政府的角色被弱化;滿足經濟需求也成了優先于對抗病毒的事項。
這些不同類型抗疫方式帶來的后果將會影響深遠。長期來看,它肯定會使圍繞不同治理模式比較優勢的爭論變得越來越激烈,目前這些爭論還不算是核心議題。
本屆美國政府失敗的抗疫,加上過去20年來美國經濟政策的失敗,將會進一步削弱美國已走上下坡路的全球影響力。
對于新冠疫情影響的第三點思考,涉及后疫情時代的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情況很難讓人樂觀。當前階段的中美關系比年初時進一步割裂了。這會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美國退出世衛組織和縮減資金支持。因為美國的態度,世貿組織的未來也遭遇威脅,短期內不大可能正常運轉。即便拜登當選,全球合作的前景可能會變好一些,但也很可能無法回到從前的狀態。
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治理的進展更可能會出現在地區層面。一個明顯而且鼓舞人心的例子是,中國和歐盟在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相向而行,這對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取得進展至關重要。同樣,“一帶一路”倡議也提供了新型國家間合作的前景。
長遠來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會帶來更廣泛形式的合作。經歷這場疫情之后,世界對未來疫情帶來的威脅將會有更深刻的認識。東亞地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國家的原因之一,在于它們有應對“非典”的經驗。假以時日,世衛組織將會得到加強,希望也是如此。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和教訓將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分享,首要的當然是醫療專家。這無疑會塑造未來世界再次面對疫情時的應對舉措。▲
(作者MartinJacques是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本文基于作者在“藍廳論壇”的發言)
環球時報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