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芳
日前,英國政府官網公布的一則教學大綱中提到,教學活動不能采用“反資本主義”、論證“推翻資本主義”的內容,并將“反資本主義”歸為“極端政治立場”,等同于反民主、反對言論自由、反猶太主義等。英國教育部為何突然出此規定?這是否意味著其將強化意識形態教育?
應該說,強化價值觀教育對英國教育部來說,不乏先例。2005年倫敦“七·七”大爆炸之后,英國政府就通過專門評審小組對整個英國中學課程中的宗教和種族差異性展開評審,并提出需在中學課程中強化國家認同感和英國核心價值觀。2014年,英國伯明翰等地發生極端思想滲透到校園事件后,時任教育大臣邁克爾·戈夫就發表聲明稱,學齡兒童都要在每年9月份接受英國價值觀的教育。
由此可見,強化價值觀教育是英國政府應對現實危機的一種直接反應。其針對的“敵人”、反對的對象,與英國政府對英國價值觀所面臨挑戰的認知與判斷密切相關。自從金融危機以來,反資本主義在英國一些知識分子中再次流行起來,而新崛起的保守派政治精英對“反資本主義”思潮非常警惕,他們不希望社會上一些人把出現的經濟和社會危機動輒歸咎于市場和資本主義的問題,希望重振資本主義。這種警惕不僅停留在意識上,也被他們積極付諸現實政治辯論與政策落實之中。
2010年英國議會中新成立了保守黨議員團體——“自由企業小組”,該組織的成立目的就是在金融危機后重建對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信心。該組織的聯合創始人、現任國際貿易大臣特拉斯曾宣稱,英國的保守派需要抵御“反市場的社會化浪潮”。而在約翰遜政府中,外交大臣拉布、內政大臣帕特爾、教育大臣威廉姆森等新保守黨精英都來自這個小組。現在英國教育部的禁令是保守派政治精英這種警惕和實踐的一個新發展。
其實這也反映了一個現實,在意識形態教育領域,像英國這樣的歐美國家一直都沒有放松過。雖然在一段時間內,出于移民政策、經濟利益和文化優越性等因素,強調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但現在他們越來越強調在教育中體現主流價值觀和國家認同。▲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