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艦,唐海軍,敬龍軍
籃球運動作為一項以投籃、上籃、扣籃為中心的攻守交替、集體對抗性項目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備受大眾青睞。籃球運動員嫻熟的運球、巧妙的傳球、精湛的投籃、敏捷的搶奪、出奇的扣籃和強有力的封蓋都是籃球魅力的精彩呈現。這項運動對抗性強、節奏快、技巧性高而運動量大,要求運動員在比賽或訓練過程中全身心投入,通過不斷跳躍、下蹲、急轉、加速才能出色完成攻和守的任務。在對籃球激烈的爭搶過程中運動損傷時有發生;給運動員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創傷,使得運動員在賽場上發揮受限,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運動生涯。為了促進籃球運動損傷研究得到進一步質和量的提升,筆者對CNKI 數據庫收錄的1896篇研究文獻進行分析,希望能為我國籃球運動損傷研究提供科學的借鑒,從而推動我國籃球運動的發展。
1990年,北京體育學院學者楊英就籃球運動損傷發表論文,標志著我國此項研究的開始;文章指出:為了避免和減少籃球運動員的“致命傷”,要從膝關節的結構及其動力學特征去分析,重點提到的有錯誤的站立姿勢、身體失控與落地不穩、身體接觸、過多的深蹲跳以及準備活動不充分等[1]。

圖一 1990-2018“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主題檢索狀況及趨勢
以1990-2013年的20多年為界限,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對“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進行主題檢索,形成趨勢圖(見圖一)。研究發現在1990到2003年這個時間段里,有關“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研究都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而在2003到2005年,我國對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研究的發文量持續上升;經過2005年的高峰期后急轉下降,到2008年進入了一個低谷時期。直到2011年才開始迎來了巔峰狀態,有22篇的發文量,其中以陳月亮和姚鴻恩學者為代表人物。2013年再次下滑,隨后從2014-2018出現穩步上升趨勢,并在2018年呈現一個持續突破的趨勢,說明“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對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研究中,主要是選取核心期刊為參考對象。核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學科領域中最能反映該學科的學術水平、利用率高、信息量大、受到普遍重視的權威性期刊。從中國期刊數據庫中采集到了23種刊物登載了籃球運動損傷研究的論文;該數據說明我國籃球運動損傷研究層次基本上是站在學術領域,跨領域不強。下面的餅圖列出了我國籃球運動損傷研究排行居于前十的期刊。

圖二 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文獻研究的來源類別分部排名前十
根據各期刊的發文量和分布情況(見圖二),我們可以發現《北京體育大學學報》、《蘇州大學學報》和《河北師范大學學報》這三大期刊是主要研究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三大核心骨干力量,而在對幾位高產作者的文獻分析中發現,劉卉、李翰君兩名學者都是在《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發表的相關研究論文;由此可以看出,北體作為學者發表其思想觀點的核心陣地為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研究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關鍵詞傳達文章的主要信息,可謂是文章核心內容的高度濃縮。其在文章中出現頻率的高低充分反映它受到關注的程度。關鍵詞共線是指基于文獻內容特征,將文獻主題詞作為分析對象對一組詞兩兩統計它們在同一篇文獻中出現的次數,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聚類分析。根據關鍵詞共線網絡,我們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與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研究的相關內容,并且圍繞這些內容對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做出更進一步的分析,找出它們相互之間的聯系。

圖三 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文獻研究的關鍵詞共線網絡
就圖三進行分析,該圖上的19個節點分別代表19個關鍵詞,其中關鍵詞“運動損傷”這個節點最大,說明其出現的頻次最高;錯綜復雜的網絡恰好體現了關鍵詞之間的聯系,聯系的緊密程度則通過線條的粗細彰顯出來。細察此圖發現有部分關鍵詞突現性特別明顯;膝關節損傷、預防措施、體能訓練、運動損傷是使用最高的關鍵詞,這些高頻詞表明了我國有關籃球運動損傷的研究緊緊圍繞這四個方面,它們代表了研究的熱點前沿和發展趨勢。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國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研究近些年來取得了顯著的發展。但是如果將我國該領域的研究與國外籃球運動損傷研究相比較,發現尚存一定的差距;我國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研究的學者把重點聚焦在運動損傷的成因、類別、特點及預防措施幾方面,未能緊緊圍繞運動損傷的諸多方面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探索。新時代背景下的科學研究強調要跨學科多角度研究。籃球運動損傷研究可以不僅從體育科學角度出發,還可以從解剖學、力學、心理學等多個視角開展探索。余浩提出從力學視角研究籃球運動員膝關節損傷,分析運動員的用力方向、發力大小及速度與運動損傷的關系;韓軍主張從運動心理學角度探討籃球運動損傷,倡導運動員要建立運動的預防意識機制。王帥建議從人體解剖學視角通過對人體膝關節的生理構造分析來探索怎樣避免籃球運動損傷的發生。
縱觀我國籃球運動損傷研究的歷史,發現研究手段還不夠新穎,研究視角維度也不夠寬廣。針對運動損傷后應該采取何種應急措施專家學者們探討得不夠。事實上,應急措施采取得不當,會對運動員的康復及重返賽場的技能發揮都存在巨大的影響,這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再者,籃球運動員損傷康復后如何進行恢復訓練的研究也涉略得不多。畢竟運動員受過傷,康復后不可能像其他隊員一樣進行同等程度的訓練,一旦處理不當,勢必影響運動員的籃球職業生涯。可見加強我國籃球運動員損傷后的應急措施和康復及恢復訓練的研究都是迫在眉睫。
通過對近些年來對籃球運動損傷研究的梳理,我國的籃球管理部門找出了研究中尚存的問題;在肯定成績的同時鼓勵籃球運動損傷研究,給其予以充分的重視和支持。該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必須拓寬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本著嚴謹治學的態度,全面深入地去探索并建立完善的籃球運動損傷研究理論用來指導我國籃球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
籃球教練員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懂得把科學理論應用到籃球運動的實踐中來,及時記錄下運動員在比賽和訓練中受傷的情況;建立運動員的運動損傷檔案,可用于以后的賽事和訓練中做參考,對運動員傷病的恢復也起到一定作用。一名優秀的教練員必須懂得從多方面著手去采取有效措施來提高運動員的身體、心理等各方面素質,盡最大可能地減低或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再者,籃球運動員本身要加強自身素質的訓練,樹立防范意識,完善動作技術,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品質,始終本著“寧失一球,不傷一人”、“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參賽理念,既保護自己,也不要錯傷其他隊員。
隨著我國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研究的深入開展,在各級部門和相關人員的高度重視下,通過對籃球運動損傷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全面研究,我國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幾率會大大減低;即便在賽場或訓練中發生了運動損傷的情況,對突發事件也能采取及時而有效的應急措施予以處理;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后的康復和訓練、賽事的恢復會得到更加科學和有效的方法指引,從而推動我國籃球事業大幅度的發展,參與到世界各國的籃球競賽中去,像我國的女排一樣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