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珊
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目的是借助港澳的獨特優勢,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自提出以來備受國家領導層重視,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新實踐。不僅有利于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多方面溝通與交流,而且有利于發展國家策略,提高我國綜合國際競爭力,維持國家長治久安。2017年7月,《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簽署,為我國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深度合作示范區提供理論發展依據,以實現大灣區體育產業共同繁榮為目標,打造一批高水平國際性品牌賽事,提高灣區綜合競爭力。
為響應國家戰略決策,廣東省頒布《廣東省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實施意見》,深圳市頒布《關于大力發展灣區經濟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的若干意見》等指導性文件,香港和澳門特區政府近年來也將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廣東省合作促進灣區發展等寫進了政府性文件內。國家政策導向以及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為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體育賽事的發展不僅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本文通過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現有體育賽事開展情況等內容進行梳理,指出當前灣區體育賽事發展中的價值與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意見,旨在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體育賽事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區域發展能夠賦予體育賽事新的價值。大力發展大灣區體育賽事不僅利國、利民而且有助于推動灣區群眾體育、競技體育發展,并拉動相關產業協調發展,真正從地域和民眾情感上把粵港澳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大灣區在文化體育深度交流與融合。
珠三角一直是支撐中國經濟的核心區域之一,與長三角、京津冀一起,承載著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核心功能與引領作用。粵港澳大灣區以“體育+旅游+文化+休閑+健康”的概念對其現有資源進行梳理、設計、整合,將城市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旅游資源無縫融入體育事業中,發揮灣區優勢,驅動灣區內體育及相關行業聯動發展;同時借助“一帶一路”政策,對標國際一流灣區,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國際體育賽事高地,推動我國體育事業與國際接軌。
體育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而且能夠促進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陳燕等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各行業的灰色關聯度計算,發現文化、體育和娛樂行業的關聯度較小,僅為0.887,表明灣區在文體娛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這為大灣區相關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縱觀國際灣區,灣區體育的發展均是區域內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粵港澳大灣區迫切需要抓住重大機遇,成為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范。體育產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的聯系在灣區經濟引領下變得越來越緊密,尤其是與文化、旅游、娛樂、互聯網等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提升區域內各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推動體育相關產業國際化、品牌化,打造新的世界級體育賽事坐標區域,引領中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
首先,粵港澳大灣區涉及香港、澳門、廣州等地區,這其中存在著2種制度、3個關稅區、3個法律體系,這就造成灣區在經濟、政治等上層建筑上存在差異,這也導致了灣區內各地政府功能功能性和執行力方面存在不同。
其次,香港和澳門實行“小政府,大市場”的管理體制,社會組織發揮更優勢的作用。而內地的體育管理體制則是政府為引領,社會組織發揮空間有限。在體育產業發展方面,香港和澳門政府沒有制定綜合性發展規劃,行政效率相對較低。而近年來國務院和國家體育總局等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但粵港澳體育管理體制的差異,導致在體育產業合作方面存在瓶頸和障礙,要進一步促進粵港澳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就必須在制度方面尋求創新。
對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賽事進行梳理發現,目前已開展體育賽事項目分為兩類,一是以傳統球類項目為代表的體育項目如籃球、足球等,開展有“2018粵港澳大灣區三人籃球爭霸賽”、“2018粵港澳大灣區足球聯賽”等;二是以國內較為流行的體育項目如自行車、徒步、體育舞蹈、擊劍、賽車、馬術、電子競技等,此類賽事迎合觀眾審美、符合市場需求因此在國內市場表現較好。但缺少獨特的體育賽事文化,沒有很好的結合粵港澳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圍,從文化認同與輸出的角度進行賽事品牌的構建,開展以武術、龍舟、舞麒麟等項目為代表的既富有表演性、觀賞性、競技性,還能促進全民健身,具有民族特色且可長期開展的項目和賽事品牌。
縱觀近年來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名稱開展的賽事,大部分仍采用傳統的體育賽事運營模式。以“2018年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匹克球邀請賽”為例,賽事明確指出“希望以賽代普,整合灣區內社會資源”,雖然此賽事獲得了圓滿落幕,但通過對賽制設置和賽事運營的情況來看,與傳統地區性賽事并無差異。由此可以看出,在掌握區位優勢、項目優勢的情況下,體育賽事并未善加利用粵港澳大灣特色進行賽事包裝,打造賽事形象,形成可長期開展的體育賽事,本質上創新意識不足、賽事個性不強,難以達到吸引觀眾眼光,實現項目普及的效果。
在粵港澳大灣區如此特別的區域條件下,各級政府的角色顯得更加重要,近年來,國家層面出臺了如《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和《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政策文件,灣區內各級政府也相應出臺相關文件。政府相關部門在抓好大灣區公共體育基礎設施的同時,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培育市場,積極搭建統一的體育協調機制,加強三地政策互通和銜接;堅持“一國兩制”,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將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有機結合起來;加強灣區內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努力建立以體育企業為引領,區域市場為主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從而實現優勢互補和轉型升級,打造良好的灣區生態。
經過多年的摸索,各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競技、教育、健身功能被逐漸挖掘,并且在學校、競技舞臺、全民健身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普及和發展規模。在推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同時,突出群眾喜聞樂見、參與性高的特點,以文化為核心、全民參與為主、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載體,發揮其在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競爭力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為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民族文化的精神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