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利
戶外運動是指一項在自然場景中舉行的集體項目群。包括登山、攀巖、懸崖速降、露營、野炊、定向運動、溪流、探險等眾多帶有一定探險、極限性質的運動項目?!吧倌昱d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根據一項國人健身調研結果看,當前我國長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人群76.6%為老年人,18.2%為中年人,而尚處于生長發育高峰期和身心健康、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青少年占比僅為5.8%,由此可見青少年人群極度缺乏主動體育鍛煉的意識和有效鍛煉量。而青少年近視檢出率高達38.5%且心理問題逐年上升,一直沒有良好對策。根據大量的文獻及實例驗證,戶外運動具有很高的綜合性教育價值,特別是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情感發育、品格形成及價值觀建設等多個層面具有深度影響力。因此成為歐美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地理、歷史及地域文化相結合,形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著重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環境教育等教育意義的重要依托手段,但我國學校戶外運動尚處于探索階段。根據筆者的調研結果顯示,青少年戶外運動需求高,興趣濃厚,但當前青少年戶外運動需求主要靠社會性機構滿足,存在安全隱患和開展不規范因素。因此,本文就戶外運動的教育功能進行深入探索,探求可行性的開展途徑。
我國青少年不良情緒發生率約為78.5%,愛無能等情感障礙檢出率約為21.3%,成為困擾家庭、學生個體乃至社會發展的一個顯性問題。戶外運動主要以非競技有氧運動為主,戶外運動開展的場地多是環境優美、空間開闊的廣闊的自然環境,參與時間較長,運動強度和緊張度相對較低的運動項目,這樣的運動特點對于長期生活于“兩點一線”的廣大青少年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接觸自然、放松身心、釋放負面情緒的機會,通過有氧運動來提升肌體反應能力和運動能力,從而提高大腦運行速度、記憶力等能力,對于學習效率和創造力的提升是一個較好的環境刺激和運動刺激。因此戶外運動對于學生感受自然美、體驗生活美、感悟生命之美等精神教育和情感教育具有極高的價值,能夠達到陶冶學生情操,改善學生在不良情緒和情感障礙情況,提高青少年群體的創造力和學習效率。
戶外運動一般是以長距離、長時間的有氧運動為主,戶外運動是現代體育發展三大源泉之一,因此在集體性的運動過程中,不僅能夠保證有效鍛煉量,使學生的心肺機能、血液、消化循環系統等多個身體器官得到有效刺激和鍛煉,更能使肌肉力量、耐力、柔韌性等多個身體素質指標得到較好鍛煉,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成效是無疑的。而且戶外運動改變了課堂體育教學嚴肅、競技要求較高、緊張的課堂氛圍,使他們能夠放松身心,同學間能釋放青春活力,特別是在戶外集體性活動中,同學之間的團結力、集體凝聚力和榮譽感更強,對于班級情感的維系、師生間依賴關系的建立和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形成具有較強的群體效應和環境效應,有利于青少年群體的身心發育水平的快速提升。
挑戰精神、質疑精神是激發青少年群體創造力和提升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精神支撐。青少年群體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知識與科技更新迭代最為迅速的時代,因此他們所面臨的環境、科技、文化知識變化最為快速,只有不斷加強學習力、提升自身競爭力和創造力才能最終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獲得較好的發展空間。因此當今青少年群體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壓力空前加重,因此敢于挑戰和質疑是他們獲得長足進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和精神。戶外運動項目除了定向越野外多是具有挑戰性和刺激性項目,每一項任務的完成都離不開他們強烈的進取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力,一旦完成則會為個體帶來很強的成績感和集體榮譽感,比學校體育及其他傳統項目更具有激發青少年產生擁抱自然、挑戰自我的情感。
戶外運動在西方國家普及率較高,因此成為現代人休閑、娛樂和提高生活品質的一種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有目的、充滿刺激性、挑戰性、趣味性、探索性和強調團隊協作和團隊精神的時尚生活方式,戶外運動發展的宗旨就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在探索我國戶外運動教育可行性開展途徑時,首先要做是就是加強職能部門和學校管理者對戶外運動的思想認識,充分認識到戶外運動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價值,特別是精神品質培養和人文培養方面的巨大價值?;诋斍拔覈鴮W校體系戶外運動尚處于探索階段的現實,可首先探索“學校體育+戶外運動”相結合開展形式,以學校常規體育開展為依托,將學校體育教育與戶外運動的開展有機結合,互為補充,才能使戶外運動教育的教育成效定位、培養價值等方面的教育理論建設有據可依、明確努力方向,為戶外活動的組織的科學性、系統性和保證學生體驗價值提供切實的保障,更為戶外運動的學科發展提供堅實的現實依據。
戶外運動是一項集體性、體驗性集體活動,探索戶外運動體育教育的可行性開展途徑,充分尊重戶外運動教育功能、貫徹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理念,將環境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有機結合的同時,還應注重戶外運動教育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探索適合本校開展、體現本地特色的戶外教育則對學生在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的能力的全面拓展具有較高價值,借助戶外教育這種新穎的體育運動形式提升學生在心理、身體素質乃至競爭力等內在素養的發展。雖然當前我國約有42.7%的學校借助戶外運動展開過“生命”、“生存”、“生活”等不同教育目的和形式的教育,但開展方式上卻呈現活動組織單調性、教育目標單一性、組織形式僵化性和運動體驗不高的特性,缺乏有效的理念和手段,因此我們應加強資源發展整合力的探索與嘗試,合理引進社會資源和機構,提高戶外教育質量,實現合作共贏。
由于我國學校戶外教育起步較晚,活動開展相對較少,各項保障措施處于摸索階段,因此從安全風險認知與防范理念到實踐上存在諸多問題,制約著我國學校戶外運動教育工作的開展。在大眾需求的刺激下,雖然我國戶外教育開展形式已呈現多樣化,社會性戶外教育和課外活動的開展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但與一般學校體育運動相比,戶外運動的冒險性、刺激性非常強,對運動者的體能、生理、情緒及心理上具有刺激和管理的風險,運動個體和小團體與自然環境獨立打交道的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不可預知的危險。“安全校園、安全教育”一直都是我國學校工作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探索戶外運動教育的可行性開展途徑的一個重要保障就是安全預警與保障機制的探索。青少年學校戶外運動一旦發生安全問題則對學校教育、戶外運動開展的環境建設、信心及戶外運動活動本身的發展都會造成重大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從開展方式、開展內容、開展環境、個體身心健康認識、運動風險防范與應急事件處理等多方面的安全教育提到首位,要解決好戶外教育所存在的安全問題,排除安全隱患,應制定好全面細致的戶外教育教學計劃,并落到實處。
戶外運動教育作為一個新興事物,要想青少年素養培養中發揮價值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和更為深入的探索,因此筆者會進行更多后續研究和社會調研,為我國學校戶外運動教育的開展和青少年戶外運動教育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