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強,陳子超
20世紀70年代Pelietier提出:現(xiàn)代人類的疾病一半以上與壓力有關。據(jù)楊廷忠對全國城市居民調查顯示,18-21歲人群健康危險壓力檢出率與心理障礙檢出率都顯著高于其它年齡群體;20世紀80年代美國Folkins和Sime對身體鍛煉和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首次驗證了身體健康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觀點。改革開放加快了我們國家的發(fā)展速度。直至今日,取得了很多的成功及突破。而作為當代大學生,身負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最新調查顯示:28%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已經(jīng)有心理方面困擾,65%的學生認為自己偶爾有心理方面的困擾,僅有2%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沒有心理困擾,另有3%的大學生表示沒有考慮過此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很不容樂觀,它早已成為了家庭、學校、社會的焦點,因此體育鍛煉作為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深受研究者的關注。
從國內研究現(xiàn)狀來看,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研究者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我查閱了至2019年4月前發(fā)表在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等中文數(shù)據(jù)庫中,有關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研究3161余篇。在這些研究中大多數(shù)研究得出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據(jù)有很好的干預效果。如盧三妹等(2009)證實適當?shù)捏w育鍛煉能較好的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張英根等(1998)證明體育鍛煉能改善大學生的身體機能,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安江(2012)證明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是相輔相成,體育鍛煉不僅僅提高身體素質,還能維護心理健康,何秋華等(2002)證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調節(jié)和治療的作用??梢婓w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具有很好的效果。
基于以上,本研究運用meta工具stata13.0進行研究,提出假設(f):體育鍛煉能促進和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運動干預方式是從運動周期、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等方面進行控制。本研究設置了四個變量進行假設分析。
1.運動周期。將所納入文獻的周期分三個組別:小于等于8的為短周期;大于8小于等于16的為中周期;大于16的為長周期。研究假設(f1):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和改善最佳干預周期為大于8小于等于16周。
2.運動頻率。將所納入文獻的運動頻率分為二個組別:每周1-2次為小頻率;每周3-4次為大頻率。研究假設(f2):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中,每周鍛煉3-4次效果最佳。
3.運動時間。將所納入的文獻分三個組別進行分析:小于等于40分鐘的為短運動時間;大于40分鐘小于等于50分鐘為中運動時間;大于50分鐘為長運動時間。研究假設(f3):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中,短運動時間促進和改善心理健康最佳。
4.運動強度。將所納入文獻的運動強度分為中等強度與高等強度兩個組別。研究假設(f4):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對促進及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最明顯。
本文檢索了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中文科技期刊、人大期刊復印資料、龍源電子期刊等數(shù)據(jù)庫。從1994年-2019年,最后一次檢索時間為2019年7月5號。以體育鍛煉、大學生、心理健康、元分析等為主題詞進行了檢索。
1.2.1 文獻的納入
1.關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隨機對照實驗組。
2.SCL-90均分比較中必須包含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等九項因子。
3.可以提供樣本量、標準差及均值。
1.2.2 排除標準
1.題目:研究對象不是大學生;只從體育鍛煉或心理健康單方面入手的。
2.摘要: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沒有結合實施、討論及分析;沒有明確的研究結果。
3.全文:數(shù)據(jù)不全;SCL-90均分比較中沒包含九項健康水平因子;數(shù)據(jù)重復;實驗組與對照組數(shù)據(jù)相差太大;以國內成人常模或全國大學生為對照組等。
根據(jù)本研究的需要,將所留下來的文章進行反復的核查,把作者、發(fā)表年限、均值、標準差、樣本量、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周期等詳細提取及錄入。相關數(shù)據(jù)(表1)。
根據(jù)根據(jù)循證醫(yī)學研究指南建議,采取Cochrane系統(tǒng)評價的“偏倚風險評價”工具[3],對所納入的文獻進行質量評估。
元分析(Meta-analysis)是一種在獲得原始數(shù)據(jù)基礎上對眾多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的總結性統(tǒng)計研究方法。是對眾多現(xiàn)有實證文獻的再次統(tǒng)計,通過相關文獻中的統(tǒng)計指標,利用統(tǒng)計公式,進行再一次的統(tǒng)計分析,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結果來論證變量間真實的相關性,獲取最佳結論。




圖一 本文研究文獻納入的過程示意圖
本研究從多個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與主題相關的文章共3161篇文獻;第一步題目及摘要剔除974篇文獻;第二步scl-90量表篩選剔除文獻1658篇;第三步閱讀全文,數(shù)據(jù)不全,實驗組與對照組結果相差太大,國內成人常?;蛉珖髮W生為對照剔除文獻497篇;第四步多次閱讀全文,多次發(fā)表及研究結果剔除文獻21篇。最終納入文獻共11篇(袁玉濤 等,2005;馬嶸 等,2007;安雅然 等,2003;何秋華 等,2002;付奕 等,2006;何仲愷 等,2007;呂慧青 等,2005;任慶軍 等,2005;張娟 等,2018;江宇 等,2005;全貞玉 等,2009)。
納入過程見圖一。
本研究納入11篇文獻,性別為男女混合的,年齡在16-31歲之間,干預頻率2-3次/周不等,干預時間不少于30min,最短周期為1個周,最長周期為24個月。納入的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
通過Review Manager 5.3對所納入的文獻進行了文獻質量評估。對所研究的11篇文獻進行了六個方面的綜合評分:1.序列產(chǎn)生(是否采用了隨機分組);2.是否做到分配隱藏,分配方法是否正確;3.是否實施盲法;4.是否報告失訪或退群情況;5.有無選擇性結局報告;6.是否有其它偏倚報告。有圖二可知,所納入的11篇文獻質量評估的結果是:9篇文獻達到低度偏倚風險,2篇文獻達到中度偏倚風險。

圖二 文獻質量評估

圖三 異質性分析
通過圖三可知,是以軀體化為結指標的森林圖,總的效應量SMD為-0.32,95%cl為(-0.48,-0.16),I2=94.3%,P=0.000。

表2 各項結局指標異質性一覽表
由表2可知,以軀體化為結局指標,效益量SMD為-0.321,95%cl為(-0.479,-0.163),I2=94.3%,P=0.000;以強迫為結局指標,效應量SMD為-0.249,95%cl為(-0.464,-0.034),I2=97.0%,P=0.000;以人際為結局指標,效應量SMD為-0.299,95%cl為(-0.399,-0.200),I2=84.9%,P=0.000;以抑郁為結局指標,效應量SMD為-0.258,95%cl為(-0.426,-0.091),I2=94.9%,P=0.000;以焦慮為結局指標,效應量SMD為-0.216,95%cl為(-0.354,-0.078),I2=92.5%,P=0.000;;以敵對為結局指標,效應量SMD為-0.117,95%cl為(-0.258,-0.025),I2=92.9%,P=0.000;;以恐怖為結局指標,效應量SMD為-0.387,95%cl為(-0.524,-0.250),I2=92.3%,P=0.000;以偏執(zhí)為結局指標,效應量SMD為-0.315,95%cl為(-0.409,-0.221),I2=82.9%,P=0.000;;以精神病性為結局指標,效應量SMD為-0.172,95%cl為(-0.286,-0.059),I2=88.6%,P=0.000。
通過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及改善除了敵對以外具有良好的干預效果。即假設f得到驗證,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及改善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各項結局指標的效應量及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有著不可忽視的異質性,具有顯著的差異性。
通過對納入的11篇文獻的各項指標進行敏感性分析。從圖四可以看出所納入的文獻質量都較高,每篇文獻數(shù)值都是在點的估計值內上下浮動。證明研究穩(wěn)定,可信度高。

圖四 敏感性分析

表3 偏倚性分析三線表
由于結局指標軀體化、強迫、人際、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都為連續(xù)性變量,因此必須采用egger檢驗法進行發(fā)表偏倚分析,才能得出更為精確的結論。由表3可知,只有偏執(zhí)的結局指標P值0.033<0.05,發(fā)表了偏倚。其余的結局指標P值都大于0.05,符合標準。偏執(zhí)的結局指標雖小于0.05但其接近0.05,在可控制范圍之內,結局指標穩(wěn)定,未發(fā)表偏倚。

表4 meta回歸三線表
有表4可知,meta回歸中p值都大于0.05,沒有發(fā)生偏倚,數(shù)據(jù)具有穩(wěn)定性。
通過對表2和表5得出,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和改善的干預具有良好的效果?;隗w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和改善干預效果的整體效應量檢驗,得出所納入的研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異質性,因此進一步探討了異質性的來源。對影響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各項指標進行了分亞組假設檢驗,通過亞組檢驗結果來看,f1、f2、f3、f4假設都得到了驗證。同時得到在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中更有效得干預方式。由于研究得結局指標過多,就不將每一項得研究指標都羅列出來,只是將每一項的最大效應量進行了闡述(表2)及軀體化這一結局指標的完整表進行了羅列(表5)
(1)通過干預周期的亞組分析,小于等于16周的短周期比大于16周的長周期效果更為理想,其短周期的運動干預中,各組結局指標均為大效應量,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得出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和改善的過程中,短周期的干預效果最佳。
(2)通過干預頻率的亞組分析,1-2次/周的效益量<3-4次/周的效應量,各組效應量均為大效應量,效果較為明顯,因此,在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與改善中,每周應保持在3-4次,可取得最佳效果。
(3)通過干預時間的亞組分析,大于40min小于等于50min的效應量最大,其運動時時間干預的各結局指標組中均為大效應量,據(j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得出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與改善中,運動時間為大于40min小于等于50min的干預效果最好。
(4)通過干預強度的亞組分析,中等干預強度的效果比高等干預強度的效果更加優(yōu)越,其各組結局指標的中等干預強度均為大效應量,因此中等干預強度對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和改善干預效果最佳。

表6 meta分析的軀體化調節(jié)效益量一覽表
本研究納入元分析的文章共11篇,對11篇文獻進行了文獻質量評估,隨后對文獻的低風險和中風險進行了敏感性分析、偏倚性分析及meta回歸分析,所得結果顯示具有較高得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整體檢驗結果顯示,體育鍛煉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影響,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合并效應量(SMD)分別為:軀體化d=-0.321、強迫d=-0.249、人際d=-0.299、抑郁d=-0.258、焦慮d=-0.216、敵對d=-0.117、恐怖d=-0.387、偏執(zhí)d=-0.315、精神病性d=-0.172,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假設f得到驗證,體育鍛煉對改善與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明顯的效果,這一研究結果與其它權威研究者的結論是高度一致的,在納入的11篇文獻中,9項結局指標都為負值,表示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促進及改善的干預達到了顯著的效果。
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機制:1)體育鍛煉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及維護心理健康。2)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人體功能和心理健康起到雙向調節(jié)的作用。3)體育鍛煉能緩解及減輕心理壓力。4)體育鍛煉可培養(yǎng)和保持美好的心理情感。5)體育鍛煉可提高大學生的智力(注意力、記憶、反應、思維、想象等),保持理性的心理狀。
本研究基于運動方案(運動周期f1、運動頻率f2、運動時間f3、運動強度f4)各效應量檢驗得出:運動周期小于16周,每周堅持3-4次,運動時間保持在大于40分鐘小于等于50分鐘,運動強度控制在中等強度,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效果最佳。運動能有效調節(jié)緊張情緒,緩解心理上的緊張壓力,改善抑郁情緒,減輕抑郁程度,是治療抑郁的一種有效形式;體育鍛煉作為一種應激源直接效果可能產(chǎn)生生理、心理上的代謝失調[3];國內外多項研究證實,科學有效的堅持體育鍛煉降低鍛煉者的情緒癥狀,同時對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起到積極作用[4];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在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得到了情緒上的釋放,增加了同伴間的交流和溝通,將鍛煉者的注意力轉移到鍛煉過程中來;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科學鍛煉使大腦的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5-羥色胺、多巴胺等分泌增多導致大腦功能的改善,有效的調節(jié)鍛煉者的心理情緒[5]。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作為大學生應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不僅能提高身體素質,還能促進及改善心理健康,維護心理健康發(fā)育。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已經(jīng)引起國家教育部門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從教育部門的《關于加強普通高校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見》到2011年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再到2018年第二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都是以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為中心展開,達成了一系列的共識,驗證了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促進及改善具有很好的效果。
通過詳細閱讀各文章內容來探討異質性的來源發(fā)現(xiàn),在實驗干預對象的選取中,由于研究者的實驗方向、實驗內容、實驗路徑各不相同,納入研究的文獻存在一定差異,導致實驗選取的研究對象、性別比例、樣本量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實驗對象會存在先天性的體質差異,影響實驗結果的穩(wěn)定性;研究者所處的地域不同,研究選取的實驗對象存在地域差異性;干預方式環(huán)境有學校、俱樂部、家庭等不同環(huán)境;研究者的實驗內容單一,缺乏趣味性,參與度低及樣本量的嚴重流失,實驗結果出現(xiàn)較大的異質性;研究者干預方式(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干預強度、干預周期、干預頻率等不同,影響實驗結果。同時樣本量的不足,本研究只選取了中文數(shù)據(jù)庫,為選取國外數(shù)據(jù)庫中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與改善類文獻及相關文獻;未發(fā)表及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部分研究者的文獻未表明,在進行文獻質量評估時是否采取“雙盲”,也是造成異質性的主要原因;研究者進行實驗所選取的儀器不同,導致誤差,實驗結果出現(xiàn)差異。
1.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及改善干預具有良好的效果。
2 .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中:運動時間每次大于40min小于等于50min,周期小于16周,頻率3-4次/周,保持中等強度干預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