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小龍,司亞莉,賴志杰,林文弢
高原訓練是利用高海拔低壓低氧的環境來對運動員進行訓練的一種方法,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達到了高原訓練的高潮。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模擬高原低氧訓練開始在運動訓練中普及開來。低氧訓練是在平原條件下模擬高原低氧條件,使運動員暴露在低氧條件下,從而提高運動員有氧代謝能力和抗缺氧能力的一種訓練方法。雖然國內對于高原低氧訓練的研究報道較多,但大多數報道是關于運動員訓練前后自身成績的比較,且多數報道高原低氧訓練對最大攝氧量和血紅蛋白的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本文運用meta分析的方法對高原低氧訓練不同研究結果進行定量分析,為科學應用高原低氧訓練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在文獻檢索的全過程是由兩名檢索人員采用獨立雙盲的方式進行,利用計算機網絡檢索CNKI、萬方數字資源數據庫、維普等數據庫,起止時間均為建庫1989年1月至2019年9月。中文檢索詞以 “高原訓練”、“低氧訓練”、“運動員”、“最大攝氧量”、“血紅蛋白”等為主題詞進行組合檢索。
2.2.1 納入標準
1)所納入的文獻必須為隨機對照試驗,無論是否施行盲法與分配隱藏;2)研究對象必須為運動員;3)研究實驗設計必須有相關的低氧訓練方案;4)結局指標包括最大攝氧量(VO2max),血紅蛋白(Hb)。
2.2.2 排除標準
排除動物實驗,會議摘要和綜述類文獻,不符合本文前文提到的納入標準的文獻,低氧實驗設計不合理,不能獲得全文的文獻,非隨機對照試驗與重復類文章(圖一)。

圖一 文獻篩選流程圖
兩名檢索人員在檢索過程中采用獨立雙盲的方式對納入的文獻進行有關信息的提取,最終將兩名檢索人員檢索到的信息進行合并,遇到有爭議的信息通過討論或者交給第三方平臺進行判斷。本論文提取文獻的內容主要包括:作者及發表年份,樣本量,運動項目類型,訓練模式,實驗設計方案及結局指標,干預周期,Jadad得分等。
采用經典Jadad量表對本文納入的文獻進行質量評價,總評分為5分,1-2分為低質量,3-5分為高質量。
利用RevMan5.3統計軟件對納入研究的文獻進行Meta分析,因所納入文獻的結局指標均為連續性變量,故效應尺度指標選擇均數差(MD)。對所有納入研究的異質性采用I2統計量進行評價,當I2<50%,表明個研究間無異質性,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當I2≥50%,說明研究間存在統計學異質性,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尋找異質性來源。采用森林圖進行效果分析,用漏斗圖進行發表偏倚分析。
依據本文制定的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納入的檢索結果進行閱讀篩選,排除與研究目的無關文獻,最終納入15篇隨機對照實驗文獻。納入文獻的研究對象均為運動員,訓練水平較高,運動項目包括籃球、足球、中長跑、賽艇、速滑、跆拳道、體能、摔跤、劃船。樣本量共計202人,男146人,女56人。采用Jadad量表進行質量評價,低質量文獻15篇(<3分)(表1)。納入研究的15篇文獻中,7篇文獻含有VO2max,13篇文獻含有Hb。干預周期大多是3-4周,納入研究的干預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納入文獻研究的基本特征
本文分別以低氧訓練對運動員VO2max、Hb的刺激效果分別做漏斗圖分析,結果如圖二所示。VO2max與Hb指標漏斗圖不能夠形成左右對稱分布,表明存在一定的發表偏倚。

圖二 發表偏倚漏斗圖

圖三 最大攝氧量(V02max) Meta分析森林圖
本文中共有7篇文獻報道了低氧訓練對VO2max的影響,共納入研究對象94人(低氧組51人,對照組43人)。最大攝氧量Meta分析結果顯示,低氧組與常氧組的各研究間不存在異質性(I2=48%),因此,合并效應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如圖三。WMD值=0.39,95%CI(-0.74,1.53),p=0.50>0.05,由此可見,低氧訓練對運動員VO2max指標的影響在低氧組和對照組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圖四 血紅蛋白(Hb)Meta分析森林圖
本研究中有13篇文獻報道了低氧訓練對運動員血紅蛋白的影響,共納入研究對象170人,(低氧組90人,對照組80人)。血紅蛋白Meta分析結果顯示I2=36%,表明低氧組與常氧組研究間不存在異質性,因此,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如圖四。WMD值=5.73,95%CI(3.84,7.62),p=0.00001<0.05,提示,與對照組運動員相比,低氧組運動員Hb具有統計學差異,即低氧訓練能夠提高運動員體內的Hb含量。
本文主要選取與有氧能力密切相關的最大攝氧量和血紅蛋白指標來評價高原低氧訓練對運動員的干預效果。Meta研究結果顯示,低氧干預后,運動員最大攝氧量在低氧組和對照組之間不具有顯著性的差異(p>0.05)。這與董宏、池邵威的研究結論相反。而夏小慧在其研究中運用Meta分析的方法指出間歇性低氧訓練對提高運動員有氧耐力的作用存疑。另外,Czuba M在其研究中指出7名優秀滑雪運動員通過低氧訓練后,其最大攝氧量與對照組相比并沒有顯著性差異,只有小幅的增長。各個研究結果出現不一致,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可能是與納入研究對象的運動項目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實驗干預方案的差異、氧濃度的不同有關;此外,有關報道顯示,最大攝氧量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較大,因此最大攝氧量在高原低氧訓練的刺激下沒有顯著性的差異。因而在實際運動訓練中運用高原低氧訓練對運動員最大攝氧量進行干預,應制定個性化的高原低氧訓練計劃是十分必要的。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的蛋白質,是氧轉運環節的核心物質,其主要生理功能是運輸氧和二氧化碳。目前關于高原低氧訓練對機體血液供氧能力和有氧能力方面的研究也較多,但是由于生理特征以及訓練條件的不一致導致了不同的研究結果。Gore指出,運動員暴露在低氧環境中2周內會使機體紅細胞與血紅蛋白含量增加,從而提高運動員的有氧能力。本文研究發現高原低氧訓練能夠顯著的引起機體內血紅蛋白的變化(p<0.5)。Park也指出與常氧訓練相比,在低氧條件下進行訓練韓國優秀運動員的血紅蛋白會顯著性的增加。然而,在王茂葉、夏小慧的研究結果卻與本文研究結果不一致。
本研究的不足與局限:第一,由于受到數據庫權限、檢索式等因素可能會在檢索過程中造成部分文獻的缺失,可能會產生偏差;第二,納入研究的文獻干預方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結果顯示高原低氧訓練對運動員最大攝氧量沒有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研究對象運動項目不同所要求機體的能量代謝系統不一樣有關,而高原低氧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體內血紅蛋白含量,提示運動員機體內的載氧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