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文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200)
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章第三節“氣體壓強”中“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是教學的重點,課標要求:知道大氣壓強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教材在“觀察與思考”欄目中設計了如下的實驗步驟與問題(圖1)。

圖1
(1) 在易拉罐中注入少量的水;
(2) 用酒精燈對易拉罐進行加熱,待罐口出現白霧時,將罐口堵住;
(3) 撤去酒精燈,讓易拉罐冷卻。
問題:你觀察到什么現象?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
本實驗為演示實驗,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學生會感覺有些害怕,并未真正地“體驗”到大氣壓的存在,導致學生半懂半疑,對“是‘大氣壓’把易拉罐壓扁了”留有疑問。筆者利用手邊的玻璃杯,引導學生進行創新設計,設計了多個有趣的小實驗。
(1) 如圖2所示,用嘴吸住玻璃杯,松開手后,玻璃杯不下落。

圖2
(2) 如圖3所示,在玻璃杯中灌滿水,用紙片蓋住,然后倒過來,水不會流出,紙片也不會下落。

圖3
(3) 如圖4所示,將少許熱水倒入玻璃杯中搖晃幾下,倒掉熱水,倒扣在平面鏡上,拎起杯子,平面鏡被吸起。

圖4
(4) 如圖5所示,將少許熱水倒入玻璃杯中搖晃幾下,倒去熱水,倒扣在另一只空玻璃杯口上(為使效果更佳,可在杯口抹上一些水),拎起杯子,另一只玻璃杯也被提起。

圖5
(5) 如圖6所示,將少許熱水倒入玻璃杯中搖晃幾下,倒去熱水,用手掌壓在杯口,靜置一段時間(可放入裝有冷水的水槽中迅速冷卻),抬起手掌,可觀察到玻璃杯不下落。

圖6
(6) 如圖7所示,在玻璃杯中裝入部分水,把空紙杯壓入杯內,迅速倒置,紙杯和水都不會掉落;接著,用吸管尖端將紙杯底部戳破,紙杯和水都會掉下來。

圖7
(7) 如圖8所示,在玻璃杯口蓋上一塊塑料薄膜,用吸管從杯中吸氣,可以看到塑料薄膜向內凹。

圖8
通過實驗演示,根據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教師提出問題串,引導學生思考,以圖2中實驗為例,問題如下:你看到了什么現象?是什么力托住了玻璃杯?實驗說明了什么?
在實驗中,運用了簡單易操作的方法:用嘴(或吸管)吸出杯內氣體、倒入(熱)水排出空氣等,使杯內的氣壓小于杯外的大氣壓,在大氣壓的作用下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吸”住了玻璃杯和平面鏡、“吸”進了塑料薄膜、托住了紙片和紙杯等,這一切都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實驗成功的關鍵因素為杯內外有較大的氣壓差。從實驗現象來看,看似違背常理(嘴巴、掌心等都能提起空杯、一張紙片也能托住滿滿一杯水等),實則隱含著一個物理原理,既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熱情。
從實驗選材來看,學生可以利用生活物品完成實驗探究。從能力培養角度來看,依據實驗原理,操作簡單方便,只要能使杯內外產生一定的氣壓差就能完成此實驗,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實驗設計和動手等能力。如圖7所示的實驗有創新性,運用了逆向思維方法,從現象和結論的對立面有力地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根據“用吸管尖端把紙杯底部戳破,紙杯和水都會掉落”現象來證明,原先實驗中如果不是大氣壓的作用,則紙杯和水都會掉下來。還有,圖8所示實驗利用了轉換思維方法,讓學生通過“塑料薄膜向內凹”的現象仿佛“看到了”大氣壓,且吸力越大,內凹越明顯。讓學生通過對現象的觀察與分析,概括出現象背后的科學本質,培養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能力,能夠從多個現象中進行歸納與總結。在教學中,教師可依據生活情景、實驗活動提出具有一定思維含量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等。


圖9
物理學家勞厄說過:“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東西。”在教學中以玻璃杯為抓手,師生共同設計了關于“大氣壓存在”的7個小實驗。當然還可以利用其他器材進行探究,比如利用礦泉水瓶、塑料吸盤、針筒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物理與生活之間的距離。這樣,既達成了教學目標,也讓學生的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在開放的時空中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