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明 劉信生
(1. 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第四中學,安徽 合肥 231500;2. 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龍橋鎮初級中學,安徽 合肥 231551)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在進行實驗探究、收集證據、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要嘗試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逐漸形成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尊重事實、勇于創新的核心素養和優良品質。然而,在新課改大環境下,出現了創新實驗“量大質低”的現象,弱化了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筆者在教學中優選、創新實驗素材,運用“玩”“學”“悟”“用”的進階性教學策略,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及創新能力,下面以“大氣壓強”的教學為例進行探討。
如圖1所示,教師表演“隔空吸飲料”魔術,一手拿出一滿瓶的可樂飲料向學生展示,并說明這是“很普通”的可樂瓶。先擰下瓶蓋,另一只手取出一支自制的吸管,不用將吸管插入飲料瓶中,將其放入嘴里一吸,在聽到“呼哧……”幾聲后,這支“神奇”的吸管就把瓶中一半飲料“吸”進嘴里了。學生們都很納悶,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這時教師順勢提問:“瓶中的飲料怎么就憑空沒了?想弄清楚其中的奧妙嗎?學習了大氣壓強一節后,就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了。”通過魔術表演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很順利地進入新課教學。

圖1
設計意圖:對于教學中常用的“鋼筆吸墨水”“瓶吞雞蛋”“密閉鐵皮罐加熱后變癟”等演示實驗,學生通過預習,看過相關視頻、圖片,對此早已熟悉,無法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利用一些“違反”生活常識的實驗,可打破學生的常規思維和內心的平靜,產生認知沖突,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適時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渴望。
在“大氣壓強存在”這個知識點的教學中,我們通常利用教材中常見的實驗,如“覆杯實驗”等來演示,學生覺得平淡無奇,筆者在教學中對實驗進行了創新。
給同學們提供足球、熟雞蛋(已去除蛋殼)、乒乓球拍、玻璃瓶、玻璃杯等,請同學上臺表演與大氣壓相關的實驗。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領。一位同學在玻璃瓶中裝滿水后把雞蛋放在瓶口,用手按住蛋,瓶子倒過來后,松開按壓雞蛋的手,雞蛋沒有掉下來,實驗取得成功(圖2),另一位同學則把乒乓球拍放在裝滿水的玻璃杯口,倒置后,乒乓球拍和水都不掉下,全班響起熱烈的掌聲(圖3)。

圖2

圖3
設計意圖:創設富有挑戰性、競賽性的創新實驗,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很有好處,由于足球最重,挑戰的難度最大,所以每一步驟都要求學生全神貫注、精益求精,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在“玩”實驗的過程中,感受科學的魅力,順利完成實驗后學生有滿滿的成就感。
在完成一系列的大氣壓強存在實驗后,學生對大氣壓強的大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都想測量大氣壓值,受現實條件的限制,托里拆利實驗無法進行分組操作。師生共同制作教具,利用注射器結合定滑輪在水平方向拉動活塞來測量大氣壓強值。
實驗器材:注射器、橡膠密封帽、定滑輪、數字測力計、刻度尺、塑料小桶、細線、薄鋁片、裝有細沙的塑料桶、鉚釘、染色的水等。
實驗步驟:(1) 如圖4所示,將注射器固定在小桌中間,在桌邊固定一只定滑輪,細線的一端系住注射器活塞,另一端系在小桶上。

圖4
(2) 將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后放手,發現活塞靜止不動,這時候,將沙子輕輕放至小桶中,直至能拉動活塞,取下小桶,用測力計稱出物重G1。
(3) 用注射器吸入小瓶內少量的染色水,再次慢慢將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保證在針口孔道內可以看到染色水,這樣排凈筒內的空氣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前端小孔。
(4) 再次在繩端系好小桶,繼續向小桶中添加細沙,至活塞開始做運動時,停止添沙子,取下小桶,用測力計稱出其總重G2,則大氣對活塞的壓力為F=G2-G1。

設計意圖:首先選擇將注射器固定在水平位置勻速拉動,排除了活塞自重對實驗的影響;在測量大氣對活塞的壓力前,巧妙測出了活塞與針筒壁之間的滑動摩擦力是實驗的亮點;使用增加細沙的方法替代加掛鉤碼來測量大氣壓力,使拉力能連續增加,大大減小了實驗誤差;在針口通道封有水的情況下,更能保證針筒接近真空狀態。
生活中運用大氣壓強知識的例子無處不在,針對這些天天“露臉”的物理現象,學生受到錯誤前概念的影響,不一定能準確運用物理原理解釋清楚,所以教師必須優化實驗,突破難點。
教師出示一只氣球,吹入少量空氣后再用細線扎緊。
師:如何讓這只氣球能鼓起來?
生:放到溫水里面,放到真空里,想辦法減小氣球外面的大氣壓。
師:很好!下面就來嘗試減小氣球周圍的大氣壓的方法。這是一個大號的拔罐器(圖5),先將氣球放置在乒乓球拍上面,再將拔罐器罩在氣球外面,用抽氣筒將拔罐器內的空氣向外抽,大家仔細觀察氣球的體積變化。

圖5
生:抽氣的次數越多,氣球越大。
師:你能用剛學過的大氣壓力知識解釋嗎?
生:抽氣使氣球外部氣壓減小,球內的氣體向外擠壓氣球,氣球也就鼓起來了。
師:一個標準大氣壓強是非常大的,這么大的壓強作用在人體表面怎么沒有把人體壓扁了呢?同學們能解釋下為什么嗎?
生:由于人體內部也有空氣,內外氣壓同時作用在人體上,相互平衡,所以身體感覺不到。
師:這也是宇航員在太空中遨游時一定要穿上宇航服的原因,試問:假設宇航員在太空中沒有穿上宇航服,那么宇航員有哪些危險呢?大家說說看。
生:宇航員在真空中,體外的氣壓為零,體內氣壓仍然很大,所以宇航員的肺泡、血管、耳膜等會向外膨脹而破裂,能導致死亡。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互動交流,能讓學生從真實的探究活動出發,“悟”出隱藏在客觀事物背后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讓學生基于經驗事實建構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過程,是分析綜合、推理論證等方法的內化。[1]在此基礎上運用逆向思維進行質疑、批判,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物理學習注重“學以致用”,應該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相互聯系中產生遷移、應用,使自己的志趣、愛好得到升華,運用物理知識做小發明,用科學改變生活。

圖6
最后,揭秘“隔空吸飲料”,如圖7所示,事先選一瓶有不透明包裝紙的可樂飲料,將飲料倒出備用,在瓶壁包裝紙靠下的地方開個小孔,將氣球通過小孔慢慢塞進瓶中,氣球開口露在瓶外,再用玻璃膠將孔口固定在瓶壁上,將可樂倒入瓶內至包裝紙的上邊緣為止。用嘴對著瓶口用力吸飲料,在外界大氣壓強的作用下瓶內的氣球會膨脹,將飲料抬高至瓶口位置,此時立即用手堵住氣球在瓶外的孔口,蓋緊瓶蓋后放置在桌上備用。表演時,注意用手指堵住氣球孔口,再打開瓶蓋,當嘴里含著吸管在空中表演吸飲料動作時,堵住氣球小孔的手慢慢松開,氣球癟了,可樂液面隨即下降。至于吸管中有“呼哧”的聲音,只要做個雙層吸管,夾層放少許飲料就可以。

圖7
物理是一門非常重視思維的課程,可以說物理是思維的體操。[2]正處于青春年少的初中學生有時候感到物理難學,并不是因為他們缺少學習的熱情,他們缺的是科學的思維方法。教師精心優化、創新實驗,讓學生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手腦并用,經歷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比較與分類、推理與論證的科學方法訓練。實施“玩——學——悟——用”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