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設銀行湖南省分行 鄒致師 黃明華

圖/東方IC
小微企業是促就業、扶創業、活躍市場的重要力量,已經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引擎。我國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銀行大有作為。但小微企業信貸風險防控難題一直存在。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表現特點、形成原因的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小微企業一般是由企業主個人及與之關聯人員出資創建,因此企業本身并沒有明確的經營理念和準確的自身定位,企業的生產經營、資金安排、人員配備等也相對不規范,內部控制相對薄弱。小微企業經營活動容易受企業主個人主觀意識影響,容易出現風險意識淡薄、盲目樂觀,短時間內急劇擴張、跨多個行業,家族式經營,挪用資金、隨意擔保,逃避債務、缺乏信用意識等一系列問題。
小微企業生產規模有限、資金有限、技術水平有限,導致其抗風險能力較弱。同時,小微企業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或是圍繞大企業提供配套服務,或集中在產業園區、專業市場等區域內為有需求的客戶提供產品。在經濟周期不斷變動的過程中,小微企業因為外部環境變化、核心企業經營不善、整體經濟下行等因素受到劇烈沖擊,出現資金鏈斷裂、經營困難、倒閉破產等情況,比如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很多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受到很大影響,最終導致其貸款無法償還。
銀行在受理、審批小微企業貸款時,對小微企業及企業主的信息掌握不充分、不及時,許多信息失真。同時,金融同業之間競爭日益激烈,互相挖掘客戶,且不掌握企業在他行貸款履約情況、企業及企業主名下關聯企業的整體融資情況及負債情況,以及企業主的信用情況等,因此無法對小微企業經營情況、資金需求合理性、償債能力等作出準確的判斷。
一方面是小微企業主的道德風險引發的貸款風險。小微企業實際控制人為企業主本人,日常財務行為多是按照企業主個人意愿,相對隨意,當企業主個人還款意識淡薄,有意拒絕償還貸款時,就造成了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另一方面是銀行員工道德風險引發的貸款風險,小微企業貸款的貸前調查階段,需要銀行客戶經理對企業進行詳盡的調查,但是因為小微企業貸款金額相對較小,個別客戶經理缺乏風險意識,不能很好地履行職責。
1.擔保體系不完善。由于抵押值不夠等先天不足,在當前政策環境下,小微企業要想獲得銀行貸款,更多地還得依賴擔保中介增信。而隨著金融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化,正規、有實力的擔保機構面對小微企業這片藍海,也是僧多粥少,只能望“洋”興嘆。
2.社會征信環境不完善。信息不對稱問題始終是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癥結所在。
3.考核激勵機制不完善。未能最大限度地調動銀行業發展小微企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服務意愿不強。有些銀行受營業網點、服務半徑、服務能力制約,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直以來,“雙大”(大企業、大項目)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與之相伴的大銀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大企業、大項目經營慣性。小微企業風險大、收益小,大銀行對小微企業存在不愿做、不想做的問題。據統計,截至2019年末,全國各項貸款余額突破160萬億元,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僅38.9萬億元,占比僅24.3%,遠遠低于小微企業對GDP的貢獻度。
2.服務能力不高。資產質量是銀行發展的生命線。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如何做到有效識別風險、化解和處置風險、阻隔風險傳染,新時代對銀行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有些銀行從業人員風險識別、風險化解能力不夠,對客戶準入把關不到位,對虛假信息未能做到有效鑒別,使得一些先天不足的小微企業跨入了門檻;也有些銀行從業人員與客戶內外勾結,通過作假套取銀行貸款,這些現象和行為無疑增加了銀行經營風險。
3.服務手段單一。大數據、互聯網時代,如何運用新思維、新技術提高普惠金融服務能力,許多銀行還在思考和探索,還沒有一個成熟的范式和模板。產品創新還不夠。
1.自身經營管理不規范。財務管理不規范,家族式經營比較普遍。
2.產品單一性、依賴性強。產品過于單一、充分依賴某一客戶,容易受政策、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
3.征信意識不強。對征信的重視程度不夠,認識上還不到位。
商業銀行應順應數字經濟發展大潮,積極探索“互聯網+”服務模式,運用金融科技,持續創新產品、服務和管理模式,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造小微企業信貸工廠,通過批量化獲客、精準化畫像、自動化審批、智能化風控、綜合化服務,提高精準服務小微企業的能力、質量和效率。同時,要充分展現責任和擔當,嚴格落實中央要求,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LPR )形成機制為基礎,用好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政策,合理確定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加大服務收費減讓力度,嚴格服務收費管理,切實降低小微企業融資綜合成本,助推企業復工復產、復商復市。
商業銀行應根據小微企業客戶的特質特征,加大產品創新,滿足不同客群、不同層次小微企業需求,尤其是針對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金融需求,要加快創新推出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填補和完善農村地區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空白,促使普惠金融服務重心進一步下沉。要加強與政府職能部門、經濟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商會等平臺的合作,通過借助三方甚至多方力量,實現信息和資源共享,通過平臺增信,有效解決銀行“不敢貸、不愿貸”的問題。
其一,與政府有關部門、擔保公司建立風險共擔平臺,完善風險補償機制。其二,充分運用金融科技力量,切實推進“人控為主、機控為輔”的風險管控模式,加強系統運用,通過對小微企業結算情況、經營款項進出情況、大額存款變動、企業主關聯信息、頻繁及異常交易、關聯交易、信貸資金流向等重要風險信息的監測、分析,強化加大非現場監測力度,建立風險資產快速處置機制,做到風險早發現、早處置、早化解,減輕銀行后續發展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