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義
種雞場作為種蛋供應的重要場所,其疾病綜合防控質量關乎著未來種雞健康情況。同時,還應保證種雞場的衛生防疫條件符合行業標準,尤其在特殊環境下應隨時進行消毒殺菌處理,故而需結合具體規模高度重視疾病防控水平。在此之上,本文簡要分析了種雞場常見的疾病類型及綜合防控措施,以此改善當前種雞場管理現狀。
種雞場常見的疾病類型 ?種雞場常見的疾病主要包括雞白痢、雞大腸桿菌病、雞群霍亂等疾病,一旦染病,將導致父母代種雞出現異常行為,不利于種蛋的培育。通常情況下,種雞感染雞白痢,常出現腹瀉、絨毛散亂、膽囊腫大等現象。而患上雞大腸桿菌病的種雞往往具有食欲不振、呆滯狀況,且在鼻處溢出分泌物,一般在染病5 d內即可暴斃;霍亂疾病多半源于誤飲污染水源致使它們消化道受到細菌侵蝕而患病,霍亂易在高溫、潮濕等天氣發生,且病程僅為3 d左右。種雞患病時,不但會影響養雞戶的經濟收益,而且還會降低種蛋品質,從而破壞行業正常發展秩序。
綜合防控措施 ?①防疫制度:應當設置科學的防疫制度。首先,需參照環境衛生控制理論對種雞場內部環境污染情況進行有效把控,從根本上消滅病菌;其次,需在生產區、分廠前區、隔離區、生活區等不同分區分別制定防疫管理方案。如生產區應定期清理樹葉、羽毛、雞糞等雜物,并設置專門用于承載垃圾的廢物回收桶,以免污染養殖環境;最后,養殖人員應當保持自身衛生,避免將外來禽蛋帶入到種雞場中,還要防止內部禽類受到應激。②隔離制度:為了削弱外來雞群對種雞群體帶來負面影響,應有效執行隔離制度,在肉雞生產周期的45 d內做到“全進全出”,以免受到外界因素干擾而破壞種雞生產質量。隔離期間,養殖人員應時刻保持謹慎認真的態度實現全過程密切監督。針對可能出現野生動物的區域安裝獨立的防護圍欄保證種雞場的安全。另外,還應減少外出往來,包括雞糞鏟除、輔料增添、殘雞處理等環節,對于必要的外出活動應在入場前進行沖刷消毒,尤其關注裝料車車輪等細微地方,從源頭和細節上達到最佳疾病防控效果;③做好消毒與衛生工作:在衛生消毒工作中應注意:第一,優選消毒劑。雖然市場上的含碘類消毒水、環氧乙烷消毒劑都具有較強的消毒殺菌功能,但并不是每一款都適合種雞場的消毒,應盡量選擇無毒害、弱刺激類消毒劑,并注重消毒水的配比,隨用隨配,精準設計消毒劑量。一般飲水區消毒應以0.1%過氧乙酸類消毒劑為主,孵化場入口可噴灑2%醛類消毒劑;第二,定期對雞舍進行暴曬殺菌,從而殺死潛在病菌,并在陽光暴曬期間利用吹風的方式保證雞舍地板等細微地方也能得到凈化處理;第三,按時更換消毒劑,防止出現過期現象影響消毒殺菌效果。比如在使用火堿消毒劑時可按照每周1%的比例增補,并及時配制新的消毒溶液;④安全監測效果:為了保證種雞場處于良性發展狀態,應對種蛋與雛雞的質量及時進行監測,盡早發現問題。種蛋監測:可按照“涂抹法”等手段將待檢測種蛋置于直徑35 mm的檢測板中,利用5 mL的生理鹽水對其表面進行取樣,之后再將樣品放于18 mL的45 ℃滅菌營養瓊脂液中,由此記錄24 h內的菌落數據,這樣可掌握種蛋質量變化規律。雛雞質量監測:應先行采用“外觀法”對其進行檢驗,從體重、活躍度、脫水等指標上判斷雛雞是否染病。正常雛雞體重應高于35 kg;⑤有針對性防治種雞場疾病:要想有效防控種雞場患病規模,應根據疾病的具體類型選擇適合的治療手段,幫助種雞場重新回歸正常養殖狀態。比如對于雞白痢,養殖人員可對20周齡種雞進行全血平板凝集測試,若呈現陽性,應立即淘汰病雞。同時,還應將育雛室中的室溫調到30 ℃,并連續7 d利用0.05%百毒殺進行消毒,然后喂服雛雞0.01%的恩諾沙星。同時,還應在飼料中摻拌0.03%的氟苯尼考。若病情較重可按照1 mg/只肌肉注射卡那霉素,待4 d左右病雞可明顯好轉。
綜上,種雞場在遭受疾病侵襲時將降低種蛋培育效率,而且還會影響種雞場運營水平。所以,應從防疫制度、消毒衛生工作、安全監測效果、疾病防控方法等方面著手,促使種雞場疾病防控工作落實到位。另外,還需結合種雞場規模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由此促進種雞場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