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國 韓金玲 張華
【摘 要】選取符合納入標準的頸源性眩暈患者125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3例,對照組62例。觀察針刺天牖五部組穴為主與靜脈滴注丹紅注射液治療頸源性眩暈的療效差異。結果:臨床療效比較,總有效率治療組92%,對照組84%。結果表明,針刺天牖五部組穴與靜脈滴注丹紅注射液相比,更能有效地治療頸源性眩暈,減輕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與
應用。
【關鍵詞】 針刺;天牖五部;頸源性眩暈
【中圖分類號】R246.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036-01
頸源性眩暈是指頸椎及其軟組織(關節囊、韌帶、神經、血管、肌肉等)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變化所引起的眩暈,又稱Barre-Leion綜合征。眩暈常發生于頸部旋轉時,可伴有惡心、耳鳴等癥狀。治療頸源性眩暈可通過手術及保守療法,目前多數患者選擇保守療法。治病求本,針灸、推拿、小針刀治療頸椎均起到較好的改善及治療作用。本課題擬通過觀察針刺天牖五部組穴治療頸源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與靜脈滴注丹紅注射液作比較,評估針刺天牖五部組穴治療頸源性眩暈是否比藥物注射更具有優勢,以確定療效較優的治療方案。
1 研究對象
1.1 病例來源
本課題所有病例資料均來自于壽光市中醫醫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的針灸五科門診就診患者,共125例。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3例,其中男25例,女38例;對照組62例,其中男24例,女38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性別等基本情況經SPSS 21.0統計分析處理軟件檢驗,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12年11月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眩暈部分及中國康復醫學會發布《頸椎病診斷與康復指南》2010版制定以下診斷標準:
(1)眩暈為主要癥狀,發作性或慢性眩暈等。
(2)頸項部可觸及壓痛點、結節及條索、棘突偏歪和周圍軟組織的腫脹。
(3)仰頭、轉頭等頭頸部活動時,可誘發疾病或加劇。
(4)頸椎影像學顯示寰枕(和/或寰樞/寰齒)間隙改變、棘突偏歪、椎體間關節失穩等改變。
(5)眼源性、耳源性眩暈,椎動脈第1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神經官能癥與顱內占位性病變等除外。
2、研究方法
2.1、治療組
2.1.1、取穴
選取《靈樞·寒熱病》篇所載天牖五部穴(天府、天柱、天牖、人迎、扶突)為主穴,頸項部壓痛點阿是穴為配穴。
2.1.2、操作
(1)囑患者采取適當體位,一般取坐位,坐位不得者先仰臥針刺天府、人迎、天牖、扶突,后俯臥針刺天柱、頸項部阿是穴。醫者雙手及穴位皮膚常規消毒。
(2)均雙側取穴,進針得氣后人迎、天牖、扶突用捻轉手法平補平瀉,進針1~2寸,天柱、天府、頸項壓痛點用提插瀉法,進針1~2寸。注意針刺人迎避開頸動脈,天柱不可向內上方深刺。留針30 min,每日1次,7日1個療程。
2.2 對照組
用丹紅注射液30ml(步長制藥有限公司,規格:10ml/支)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7日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2.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的《中醫病證診斷和療效標準》及相關文獻制定如下:
(1)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陽性體征轉陰,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隨訪3個月以上無復發。
(2)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陽性體征基本消失或減弱,基本上能從事正常輕工作,生活能自理。隨訪3個月以上偶有頭暈發生。
(3)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或基本無改善,陽性體征基本無變化,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隨訪3個月以上仍有反復發作。
3 研究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經秩和檢驗,P=0.078>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總有效率治療組92%明顯高于對照組84%。
4 討論
頸源性眩暈致病機理復雜,頸項部出入及通過的神經、血管、肌肉結構繁多,這些結構發生病變都可能導致頸源性眩暈。眩暈為主癥,部分患者可出現頸神經根壓迫癥狀,即手臂麻木、無力、脹痛等。部分患者也可伴有耳鳴、頸項強痛、頭痛等癥狀。
以上眩暈及伴發癥狀均與《靈樞·寒熱病》篇天牖五部穴記載之頭痛、胸滿,暴聾氣蒙、暴攣癇眩等癥狀相吻合。《靈樞·寒熱病》篇曰:“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暴氣鞭,取扶突與舌本出血。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天牖五部”。
祖國醫學認為,人迎穴,為地倉穴分流傳來的地部經水,其傳輸部位是頭部以下的胸腹手足。扶突穴,借心蒸發大腸經水濕之氣,上行天部,為天部層次提供水濕,清潤肺氣。天牖穴,為三焦經水濕氣血上行天部的窗戶。天柱穴,為膀胱經的陽熱之氣上傳頭之天部的通道。天府穴,為輸供肺經陽氣上達于天部的門府?!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撈谖濉吩唬骸肮是尻枮樘?,濁陰為地……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鼻尻柌簧?,七竅失養,故出現耳目不明,暴攣癇眩等眩暈癥狀,濁陰不降,故胸滿不得息,而針刺天牖五部穴,可使清陽之氣上升,濁陰之氣下降,陰陽二氣上下回周,彼此互根,上下環抱。陰升陽降,使人體氣血恢復正常。
現代醫學認為,人迎、扶突位于頸部胸鎖乳突肌內外緣,其下有頸動脈及自主神經等分布,天牖、天柱穴下有枕動脈及耳大神經、枕神經等分布,刺之可緩解頸枕部肌肉、韌帶炎癥腫脹對頸、枕動脈及神經等的刺激,減輕頸部病變所致頭痛頭暈等癥狀。天府、阿是穴,刺之可宣散局部氣血,緩解局部痙攣,解除致病因素,促進頸部血液流暢,改善腦部供血。故針刺天牖五部組穴能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被臨床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黑鑫鑫, 劉濤. 《靈樞經》"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之芻議[J]. 針灸臨床雜志, 2018, 34(09):78-80.
[2] 王磊, 許小敏, 盧志偉, et al. 基于術數陰陽及氣論陰陽探討陰升陽降的科學性[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7(06):2415-2417.
[3] 宋子凡, 黃佳雷, 賴新生. 通元療法治療清陽不升型眩暈[J]. 環球中醫藥, 2018, 011(003):42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