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蕓赫

圖片來源:IC photo
疫情的到來給各行各業都帶來巨大影響,“封城”“封國”讓創業潮中的創業者、畢業季的社會新鮮人、因疫情而被迫離開原來工作的人們……都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那么,當下還有哪些行業可能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呢?
首先,要考慮到的是對抗焦慮——也一定程度上制造焦慮感的行業。以教育培訓和保險業為代表。
保險就不必說了,單說教育行業。2008年金融危機,許多失業的職場人重回學校讀書,讓名校MBA項目人滿為患。在居家辦公成為流行態、另有一些行業萎靡不振的情況下,分享行業經驗和抓緊充電,成為供需充沛的生意。
尤其是,如果保持安全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還要持續一段,某些在線教育培訓可能以一種新的社會關系角色,填補心理空缺產生的問題。
慈祥的老師們確實讓釘釘獲得了洪水般涌來的莫須有差評,但無論學業教育還是職業培訓,聽課、互動、反饋、做功課,這都是實打實的雙向責任。
在經濟放慢時,有一層責任將人們更緊密的聯結,無論對個人克服抑郁,還是對社會增加穩定,都是有效的措施。
健康行業,包括醫療、藥品、大健康方面,這幾年已經開始進行產業升級。疫情前后的一連串重大事件,無疑將健康行業置于市場關注的中心。
大家另外可能注意到,許多國家在危機關頭直接獲益于中國制造的效率。盡管美國接下來會提高本國在健康行業的物資產能,但這很可能屬于個案。中國的健康行業參與者,在未來一段時間,實際上有機會重塑自身戰略。
如同華為有機會成為信息全球化的基礎設施建造者,健康行業也有機會孕育出一些領導型企業,成為國際健康風險管控的基礎設施搭建者,無論在國際公共衛生領域,還是個人健康風險管理領域。
在任何時代,對資源精細化運營的能力,便是新的資源、新的核心競爭力。
三四年前,我剛開始寫《品牌人格:從一見傾心到極致信仰》一書的英文版(The Rational Homo Psychologicus: Creating Thoughtful Businesses)時,曾告訴讀者——企業管理者們——一定不要因為市場不差錢,就以利潤為大、或者將“做大”設定為終極目標。
做大的目標,是全球各大“品牌價值排行榜”鼓勵的。它像一句魔咒,讓任何企業都仿佛自帶光環。當然,它也確實是一句魔咒,一旦錯用,便是將企業陷于自我迷失的鴉片。
當時,我給出的建議是,做好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精,這比做大對企業的長期健康更重要。
而今天,生存為大,利潤最大化的地位是不是比做精細更重要了?
應該說,環境更兇險了。利潤一直重要——但因為追求利潤,可能犯的錯也變得更多。因此,做好自己比過去變得更重要了。
如果說,在過去,為了活好,要做好自己,那么現在,就是為了活下去,更要做好自己。
疫情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城市和行業,正在借助疫情中的契機,向精細化管理方向升級。尤其是IT行業、高端制造業、精細化營銷行業、精細化城市服務行業,實打實做到以精細化管理打頭陣。比如智慧城市對疫情監控的貢獻,圖像識別領域對戴口罩人臉識別的積極開發。各種服務業也變得更為謹慎和人性化。
相應地,人們在疫情期間對精細化管理的需求隨之加強了不少。這種趨勢很可能會延續到疫情之后,成為市場的新發力點。
經濟差、口紅俏,幾乎是鐵律。
壓力需要簡單的美感來撫慰,但人們愿意為此付的錢卻有限,類似的行業還有游戲、直播、綜藝。很可能,食品行業中的高糖、高脂肪、高鹽、高辣類零食,比如巧克力和糕點,也因為縱欲的口感,會獲得穩定的需求。
從對2003年SARS之后爆發性消費的觀察看,還有一些“低廉享受”類行業,可能呈現類似的反彈,比如中低檔餐飲(尤其前面說的四高類)、中低端美妝產品和飾品、電子商務、中低端酒店,以及價廉物美型旅游。
想想從疫情開始家里蹲到疫后尋求感官刺激的需求反彈,這可能讓經濟低迷變成一場視覺意義上的勒緊褲腰帶——只不過不是用手,而是用腹部一圈備胎肉……大家要適可而止啊!
外包行業,本世紀的20年來一直在走強。大家也一直在試圖以一種更高端的方式稱呼它,比如叫顧問團隊,或者中臺。本質上,它主要是為了獲得核心能力減少成本的做法。
強大的外包,對于市場現代化是件好事。但疫情后可能興起的一類外包,也許純粹是因為企業逃避責任,不愿意養太多全職員工了。這中間,可能會有企業把不適合外包的業務外包出去。外包的專業化和過程中的倫理問題,可能成為“多快好省”的陷阱。
其他在疫情中找到新的發展契機的行業,一定還有。但對于因為疫情而陷入困境的企業,從品牌管理的角度,不妨參考兩條建議:
第一,前面講到第三個行業的時候稍微提到過,市場對精細化管理的需求,會讓小而美成為流行。所以,很多企業確實需要考慮縮小某些產品線的規模,轉而做精、做出特色。
第二,發展不相關多元子品牌體系,對沖風險。像是,坐公交的人如果少了,但公交能全城跑,依然有強大的傳播信息功能。除了提供更為精細化的服務,比如和企業合作定制班車之外,公交作為移動的戶外廣告板功能,如果再開發開發,也不失為一種多贏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