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杜 蘇金成



關鍵詞:葉潞淵;篆刻;署名印;齋號印
葉潞淵是一位沉潛藝事、淡泊名利、儒雅謙厚的篆刻家、印學家和書畫家。葉潞淵署名有露園、潞翁、寒碧主人、石林后人、潞翁、葉老等,齋號有且住軒、靜樂簃、寒碧居、春在樓,另有石林精舍、小石林等,并且留下了不少署名印和齋號印。這些印章印風不一,變化豐富,取法高古。從印章的風格、布局與邊款來看,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葉潞淵的篆刻藝術。韓天衡先生說:“綿延五百年的明清篆刻流派到了晚清臻于極盛,海派篆刻在中國印壇曾有半壁江山之稱?!比~潞淵先生作為海派代表篆刻家,其藝術成就是不容小覷的。
一、葉潞淵社會背景及印風成因
葉潞淵是江蘇吳縣(今蘇州吳中區)東洞庭山莫厘村人,為宋儒葉石林后裔,出身書香門第,從小便喜好讀書并對書畫篆刻非常感興趣。葉潞淵幼年時舉家搬遷至上海。因父親、叔父在銀行擔任要職,曾服務于上海金融界,所以長輩一心要求他從事金融行業。時年13歲的葉潞淵經過友人介紹進入福泰錢莊見習金融,曾任記賬、營業等職,在工作上敬業認真;后來便轉到四明銀行,任出納主任、副經理等職。然而,此時葉潞淵的志趣仍是在書畫和篆刻上。四明銀行職員以寧波人居多,他們重視鄉土觀念,對當時寧波籍書畫篆刻家趙叔孺非常敬仰。葉潞淵通過這層關系結識趙叔孺,在20歲時便成為趙叔孺的入室弟子。
清末民初之際,海上印壇以趙叔孺、吳昌碩兩家影響最大。趙叔孺書畫印俱佳,其篆刻繼承汪關,擅長圓朱文和朱白文小璽,圓朱文端莊大方,基本用元明以來細朱舊法,偶爾參以鄧石如、趙之謙的新體[1],用筆精到,印風淵雅合度、秀挺綽約。沙孟海在《印學概論》中評價:“鄞縣趙時棡,主張平正,不茍同時俗好尚,取之靜潤隱俊之筆,以匡矯時流之昌披,意至隆也。趙氏所模擬,周秦漢晉外,特善圓朱文,刻畫之精,可謂前無古人,韻致瀟灑,自辟蹊徑?!盵2]趙叔孺精通古器且好收藏,所藏商周秦漢精品超過百件。葉潞淵曾說:“叔孺書齋能自由進入者,唯吾而已?!比~潞淵在工作之余經常跟隨趙叔孺左右,聆聽教誨,不管是眼界還是實踐技法都與日俱增,可以看出趙叔孺對葉潞淵極其信任和關照。并且,在年僅26歲時,葉潞淵的作品還被收錄于西泠印社出版的《現代篆刻》中,他因此而備受激勵,從此他的書畫篆刻藝術便一直往前邁進。
趙叔孺的同門師兄弟有陳巨來、方介堪、沙孟海和徐邦達等人,個個在自己的領域里闖出了一片天。葉潞淵則致力于篆刻,初學趙叔孺,到后來深受陳鴻壽和趙之琛的影響,用刀豪邁明快,頗得兩家精髓,自成氣象,也成為一代大師。葉潞淵作為富家子弟,竟以篆刻書畫聞名于世,出乎趙叔孺所料。葉潞淵在篆刻上除了向趙叔孺及同門學習外,還結交了許多書畫篆刻界的友人,相互學習,相互借鑒,這也是促使其書風形成的重要原因。根據陳波、裘國強兩位先生所撰的葉潞淵篆刻年表可知,葉潞淵一生為好友治印無數。如吳湖帆、錢君匋、梅蘭芳、唐云、朱屺瞻、沈尹默、周慧君、林散之、王蘧常、潘伯鷹等人皆喜好葉潞淵所治之印,可以看出葉潞淵在篆刻藝術上是得到同時期書畫篆刻家認可的。趙叔孺過世后的那幾年,每到周六傍晚,葉潞淵總跟唐云、錢君匋和符驥良幾人到曹家渡狀元樓酒樓小酌,談畫論印,鑒賞古物。據朋友回憶,那時只要葉潞淵回到家里,朋友們就會不邀而至,談話的主題還是詩書畫印,或鑒賞古物。如此積累了幾十年人脈,葉潞淵與上海藝壇的領軍人物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對其印風的形成有著極大的影響。
葉潞淵能夠形成自己的印風,離不開他個人的努力實踐和創新?!笆陝觼y”中,老一輩文人多身處逆境,隨時可能遭遇突如其來的沖擊或批斗,葉潞淵獨能鍥而不舍,私下奏刀無間斷。自丙午(1966)至丙辰(1976)十年的時間里,葉潞淵篆刻作品少說有近百方。這需要非同常人的勇氣和膽識才能做到,也更加凸顯出這位學者當年不畏艱險而執著于藝術的獻身精神。
二、葉潞淵篆刻藝術特點
(一)淵雅雋永,蘊藉高古
所謂師徒授受,葉潞淵篆刻受趙叔孺的影響極深。趙叔孺在篆刻藝術上走的是集古大成的路,正如張大千在《趙叔孺先生遺墨序》中云:“寓奇詭于平正,寄超逸于醇古?!笨梢娖渥田L格取法多樣。但是趙叔孺心態平和,作品中蘊含著一種渾厚淵雅的氣韻。葉潞淵正是繼承了這種古雅文靜之趣,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師古求新之路。
葉潞淵曾得到趙叔孺的欣賞與贊揚。葉潞淵在《淵雅閎正,瑰麗超雋—趙叔孺先生書法藝術發微》一文中記述:“蓋述其師之生平與藝術造詣者,至詳至當,如謂趙公篆刻‘干實中寓生動,秀雅中見雄勁,絕無板滯之失,更無妄怪之嫌,不啻夫子自道。趙氏門下數十人,真能得此妙藝而具儒雅氣象者,余最佩潞翁。”葉潞淵謹守師法,由于對漢印研究很深,所以篆刻較之趙氏似乎更顯蒼茫。如其漢印《吳郡葉豐》,根據邊款“潞淵戲仿王西泉意,壬申”可知此印仿王石經,刻意表現出其“萬紅叢中一抹白”的意味,所鐫刻的線條“起毛粒”,帶有殘破感,空間布局緊結,疏密和諧,風格蒼茫而古雅。又如朱文印《洞庭山人》,章法善于汲取趙之謙大疏大密的手法,線條間殘破并筆尤為一絕,使平穩的印作虛實相映,極具金石古厚之趣,古雅雋永。
葉潞淵刻印初師陳鴻壽,后轉攻秦漢印,凡秦漢文字可入印者,無不兼收并蓄,達到了工而不板,活而不佻,奇而不野,蘊而不弱的藝術境界[3]。另外,葉潞淵于古文字多方取資,如泉文、金文、璽文、殳篆文、封泥文、宋元朱文、元押文等入印,并在結體運刀上變化,如在轉筆處以分刀接搭法,稍留刀痕,使刀下的篆字別具風姿,堅挺沉著,章法嚴密中見生動機趣,氣息蒼茫,蘊藉高古。
(二)奇崛方整,巧妙布局
葉潞淵在論述恩師趙叔孺藝術造詣時說道:“趙翁篆刻平實中寓生動,秀雅中見雄勁,絕無板滯之失,更無妄怪之嫌?!狈从^葉潞淵篆刻,亦精耕細作,信步穿越在數類印風之中,實為深得乃師妙諦最為全面者。只是在高手云集、各精通一家獨門“兵器”的趙氏弟子中,秉承正統的多面手葉潞淵,擬元朱文、漢玉印雖能比肩陳巨來、方介堪,但在印壇的影響力稍遜。并非葉潞淵專業成就不高,而是他無意與他人爭鋒,且又處在海上印人輩出的黃金時代,專精與廣博,難于兼顧。
葉潞淵早期受教趙叔孺,多以金文擬秦璽,后多用此法治圓小璽,闊邊細字,章法奇肆,饒有古意。同時,他在仿漢鑄白文印上也開始進行新的試探,結體方勁奇崛,工整多變,富有蒼茫金石氣息;在勁挺的朱文印線條中參以弧形筆畫,借此生發動感。這類印作,匠心獨運,可謂師心不師跡,也不再囿于浙派碎切刀法。
錢君匋在《葉潞淵印存》中曾評價葉潞淵篆刻:“所作堂皇安詳,寓變化于整齊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內,洋洋乎吾子之風。”[4]葉潞淵取法廣泛,在印的邊款上時??躺献约旱娜》ǔ鎏帲瑯拥奈淖帜軌虮憩F出不一樣的藝術手法。比如三方齋號印《靜樂簃》,第一方所刻篆書為清篆,從印風上屬于趙之謙風格;第二方運用三代璽文的風格,高古奇崛,布局有趣;第三方是集三代金文,用宋人刻法成格的方式,意在表達一種創作的偶然性。無論是哪一方印,都能讓人感受到葉潞淵對文字的巧妙布局,可謂方寸之間自有天地。
三、葉潞淵印學思想
(一)嚴于一家,出入數家
自古學書一般先取法一家,然后再廣泛涉及其他家。這是較為傳統的學習方式,在篆刻學習上也是一樣的道理。何靖先生曾對葉潞淵學印的基本脈絡進行分析:“近學趙叔孺,而趙叔孺師承趙之琛浙派一路,40歲后,取法鄧石如、趙之謙,又上追秦漢宋元古璽。”[5]葉潞淵早年接觸浙派諸家,學到精于用刀,巧于安排,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趙叔孺特善圓朱文,刻畫之精謹,可謂前無古人。葉潞淵一開始也深受趙叔孺影響,在圓朱文的創作上極其用功。如《且住軒》,刀法精準,線條挺拔有力,布局安排巧妙。繼學浙派后,他致力于學習皖派的鄧石如和趙之謙,領悟到“無筆無我,出入自由”的境界,最后追溯秦漢璽印,創作出大量不同形式的篆刻作品,形成了渾厚醇古、淵雅超逸的風格。
由于趙叔孺的影響,葉潞淵廣泛旁涉浙派諸家,他曾發表《略論浙派的篆刻藝術》一文,對于“西泠八家”做了極深的研究。葉潞淵認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結構簡樸,用刀挺拔蒼勁,兼采秦漢以來各家之長;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即丁敬之后,蔣仁以古秀勝,黃易以遒勁勝,奚岡以淡雅勝,陳豫鐘以工致為宗,陳鴻壽以雄健自喜,趙之琛以秀麗為能,唯有錢松雖取法丁敬而自有建樹[6]。
葉潞淵生前曾對浙派與皖派進行分析,也提到了如何學印的門道。葉潞淵自述:“門派,所謂派者,以一二見長,自立門戶,黨同而已。如皖派遒麗清勁,用刀如筆,浙派則精深嚴謹,講究刀法,否如之雄沉蒼勁,自然樸茂,然而有其長必有其短,不從一家突破,無以登堂窺奧,拘于一家又何以守株待兔。故學者須嚴于一家,而出入數家,取長補短,方能自成家規?!比~潞淵的自述發人深省,也確實只有如此,才能成就新的篆刻流派,藝術才能得以發展和傳承。
葉潞淵雖師從趙叔孺,旁涉浙皖諸家,也遠師秦漢璽印,但更多還是得力于浙派陳鴻壽對他的影響。陳鴻壽年輕之時奏刀嫻熟,且在丁敬、黃易、奚岡等浙宗諸老的法乳浸淫之下,較早窺得堂奧。其20多歲時的作品已經表現出蒼勁老到、不假模擬的風貌,于篆法、刀法都能步武黃易、奚岡而兀然自立[7]。陳鴻壽對于秦漢印式的借鑒表現出了獨立的探索性格。這一點葉潞淵深有體會,并將陳鴻壽這種印風進行模擬創作。如作品《點易山房》,將漢鑄印的漫漶天成之趣,與切刀法所能展現的豐富意象有機地交融在一起,營造出豪邁英爽、跌宕自然、蒼茫渾厚的印風。
葉潞淵精研陳鴻壽印風,不是一味地局限于漢印當中,而是將這種切刀法和蒼茫殘破感引入不同的流派和不同時期的印風面貌;特別是在元朱文古璽和漢玉印方面有很大的突破,與之前印風相比,別有趣味,顯得更加靜穆端詳、蒼勁古樸,頗見功底和才華。
葉潞淵借以陳鴻壽篆刻展開新風,融合各家,取長補短。特別是后期的印作,葉潞淵對于古器物的各種銘文都能兼收并蓄,融會貫通,而又不離法度。工整中寓生動,蒼渾中顯秀潤。正如唐云先生所云:“工而不板,活而不佻,奇而不野,蘊而不弱。工寫皆能,章法精妙,堪稱杰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葉潞淵的眼界變得越來越寬,使篆刻創作也更加純熟老練,可謂人書俱老的狀態。
(二)融書畫金石氣于印中
葉潞淵在篆刻領域中成就最大,在書法與繪畫方面也有著極深的研究。他將書畫的金石氣息巧妙地運用到篆刻中,集書畫印于一身,展現了海派書畫篆刻家的藝術魅力。
海派篆刻與海派書法息息相關,兩者基于文字載體表達出藝術的感染力和書法篆刻家的真性情。篆刻尚有鐵筆之稱,而書法則以富金石氣為重,顯而易見,書法與篆刻可謂“同源而異流”。葉潞淵的篆刻藝術之所以韻味雋永,與他專于書道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葉潞淵書法兼工數體,特別是在篆隸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其篆書與篆刻一樣,不以一碑一銘為范本,而是不分古今,為優適取;在用筆上細膩精工,主要出于小篆,但又不完全囿于小篆那樣的規范。他的篆書重在追求自然生動的形體姿態,更近乎大篆金文,秀麗端莊。顯然,這是旁參了晚清書法大家吳大澂、楊沂孫的風范,所謂“治印如作書,作書如印印泥”,這正是葉潞淵書法篆刻融會的一大長處。
除了書法之外,葉潞淵的繪畫也深深影響著其篆刻藝術的發展。趙叔孺在繪畫上亦是獨樹一幟,有著深厚的傳統繪畫功底。葉潞淵拜其門下在繪畫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56年,葉潞淵調到上海中國畫院,開始精研書畫印,繪畫水平日益漸長。從現存葉潞淵繪畫作品看,在花鳥方面成就最大,以小寫意見長。他首先取法惲壽平、華喦,到后來主要學習沈石田、陳白陽及任伯年諸家,風格清新,墨彩酣暢,題畫鈐印留意經營。同時,他也擅長花卉果品,亦是初師法惲壽平、華喦,又上溯沈周、陸治,設色清新明麗,風神超逸,尤喜作仙桃及家鄉洞庭山盛產的枇杷[8]。如《盧橘夏熟》,章法布局合理、嚴謹,筆力老辣蒼勁,古樸雅致,水墨淋漓,設色鮮艷清麗,氣息平和中強調遒麗,形成了自己的繪畫新風格。
葉潞淵進入畫院之后,新的工作環境激發了他新的創作熱情。特別是在篆刻方面,他開始嘗試新的創作實踐,反復體驗各種篆刻形式,比如古璽式、瓦當式、金文款識式(亞形印式)、莽官印式、漢母朱文式、連珠式、雙靈印式、雙環印式、瓢式等,努力突破自己在篆刻領域的表達方式。葉潞淵嘗試用不同的取法進行創作,諸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等印風風格,并結合自己的篆刻形式,在畫院期間創作出了很多出色的作品。
四、對當代印壇的影響
海派篆刻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上海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品質,影響著當代篆刻藝術的發展和傳承。葉潞淵一生精于書畫篆刻,以篆刻著稱,所刻印章數量多且多精品?,F如今有關葉潞淵所出版的篆刻作品集有《現代篆刻第四集》(西泠印社1934年版,共10集,葉潞淵時年28歲)、《靜樂簃印稿》(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版)、《葉潞淵印存》(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年版)、《潞翁自刻百印集》(臺北芝田印社1992年刊行)、《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葉潞淵》(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年版)。《靜樂簃印稿》《葉潞淵印存》各收入葉潞淵200余方印,后者多收晚年所刻,多為佳作,與中年之作相比,渾厚蒼茫之處更顯其勝,特別是署名印和齋號印,其中有許多屬葉潞淵篆刻精品之作。
1963年,葉潞淵與錢君匋主編的《中國璽印源流》由香港上海書局結集出版,請葉恭卓、吳湖帆二人題端。該書分了上下兩編,上編以文章略述璽印發展史,下編簡述各代流派,到齊白石為止。葉潞淵曾說:“選用印例以比較有根據為要,主要是‘真‘精‘不經見三點,吳所不見廣,收藏亦不多,不足之處以待來日。本書出版之后一版再版,僅日本即有三種譯本?!薄吨袊t印源流》是葉潞淵的心血,為當代篆刻家及篆刻愛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參考范本,對篆刻藝術的傳承做了重要的貢獻。
1979年與1991年,葉潞淵兩次赴日本做篆刻講演,高超的印藝贏得了日本篆刻界的交口稱贊,受到了日本著名書家小阪奇石、村上三島、古谷蒼韻、栗原蘆水諸家的推崇。日本書家求刻雅印,且不惜花巨金,購入上海文物商店在庫的上級田黃石,以索刻求篆。年逾古稀的葉潞淵如老樹綻新花,再次迸發出旺盛的創作激情,甚至鐫刻起六七厘米見方的大印,令人稱奇。當時葉潞淵雖年逾八十,仍鐵筆耕石,從不托人代刀。邊款上刻下諸如“燈明人靜”“燈下作此”“晨起大雪盈庭作此遣興”“倚裝刻此”等遣興詞句,從中可見他真是一生樂此不疲。為他人治印不說,僅公開發表的自用印就達108方。精誠所至,終以卓犖不凡。
葉潞淵平時生活簡樸,淡泊名利,寬厚風趣,獎掖后進,品行高潔,為人稱道。他不顧年邁多病,將歷年珍藏的明清至民國時期的流派印章250方和原拓名貴印譜120種整理出來,悉數捐贈給上海中國畫院。葉潞淵的高尚人格和藝術珍品,合同天地共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