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斌
摘要:近幾年,技工院校機械制造類專業招生人數逐漸減少,很多學校都面臨“招生難”的困境。筆者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從招生渠道、生源質量、企業用人機制、學校的培養模式方面分析并找出原因,從招生宣傳工作、專業課程改革、校企合作、分層次教學、精準培養四個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工院校;招生;企業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我國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離不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隊伍。我國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任務主要由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和中等、高等職業學校來完成。其中,技工院校的機械制造類專業的招生人數呈快速縮減的狀態。我們必須正視這種現象,對這種現象進行系統的分析,找出問題原因的著力點,有針對性的尋求解決措施,或許會改變目前的困境。
1造成招生人數減少的原因
技校招生人數減少的現象形成既有作為外因的社會因素也有作為內因的自身因素。以下是筆者經過調查和多年教學工作經驗總結出的較為突出的幾個原因:
1.1招生渠道單一
我國的職業教育管理體系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由人社部門管轄的技工學校和技師學院,二是教育部門管轄的中職、高職學校。教育部門同時管轄著初中、中職和高職,為了保護本系統內的招生和發展,會優先考慮保證中職、高職的生源。各地教育局會向各中學下達招生指標,各班主任會積極推薦學習成績不高的學生到當地中職學校報名,有的班主任會直接替學生報名,不推薦學生報考技工院校,不允許技工院校到中學進行宣傳招生。技工院校只能自主招生,依靠本校教師向親戚朋友宣傳招生,依靠在校生和畢業生進行招生,在招生形式和渠道上,相比職業學校明顯處于劣勢,直接影響技工院校的招生數量。
1.2生源文化程度較低
技工院校主要招生來源是中考分數達不到高中錄取分數線的初中畢業生,在這部分學生中,成績略高一些的學生,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本人還是希望能有機會讀大學,獲得專科或本科學歷,所以大多會選擇報考職業院校的3+4本科、3+2專科和五年一貫制專科,報考后沒錄取的還會選擇上“春考班”繼續實現自己的夢想。剩下的學生多數中考成績在300分以下,不僅基礎文化程度低,學習習慣較差,還不乏一些“問題”學生,技工院校的招生對象主要是這部分學生。這些學生入校后,學校要把大量的精力要用在改變學生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習興趣上,文化程度低確實給學生學習基礎理論課程、專業理論課程帶來很大的難度。由于招生人數少,技工院校對每一個招進來的學生都很珍惜,即使學習成績差也不太會影響畢業,學校擔心學生畢不了業會影響后續的招生工作。學生知道學好學差都能畢業,會更加無所顧忌,越發不重視學習。長此以往,造成畢業生質量下降,勢必會影響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社會聲譽,在生源緊張的環境下,社會聲譽不佳的技校招生只會更加困難。
1.3企業的用人機制落后
任何一個企業都期望長期、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但是有很多企業的用人機制落后,常常因為沒有處理好人才管理工作而造成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跳槽離職率高,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因素,同時也使學生認為所學專業就業不理想,從而影響本專業的招生。以日照市為例,通過調查往屆畢業生得知,學生就業三年內離職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工作時間長,每班次工作時間為10-12小時,沒有休息日,請假休息一天就少一天的錢,雖然月收入能達到5000元以上,但這是靠加班獲得的;二是企業的地址大多是在開發區、工業園,地處城市郊區的位置,缺少餐飲、影視、KTV等適合青年人消費休閑的場所,學生缺少娛樂休閑活動,感覺工作生活沒有樂趣。有的單位住宿條件不好、沒有職工食堂或有食堂但伙食不好,也是造成學生“幸福指數”不高而離職的原因;三是有些企業由于市場競爭激烈或產品訂單有規律性,訂單多時大量招工,訂單少時就裁員或放假,很多員工在放假時的工資低于省最低工資標準或沒有工資,時間久了,員工就會辭職另謀工作。長此以往,使大部分年輕員工養成了在一個企業“干不住”的習慣,工資收入減少時會主動辭職,另謀高就。種種原因,呈現出來一種不理想的就業現狀,就是機械制造類的畢業生就業不穩定、收入不高、工作時間長、單位比較偏,這些評價和輿論會直接影響招生工作。
1.4學校的培養模式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部分技工院校不能快速轉變思想,與時俱進,跟上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主要表現在:專業設置多年不更新調整,培養模式仍然是理論課加實習課,與企業完全脫節;校企合作停留在書面協議上,學生沒有企業實踐經歷;指導教師也是從大學校園到技校課堂,也缺乏企業實踐經驗,技能水平不高,實訓設備儀器常年不更新,設備型號過時,故障率高,教學質量不高,培養出來的學生不適應工廠的生產模式并且競爭力差,整體水平較低,就業難,學校的聲譽也會下降,從而影響學校的招生吸引力。
2擺脫招生人數減少的對策
技工院校面臨的招生渠道單一,生源質量下降,企業的用工制度落后等現象,都屬于客觀的外部原因,短時間內是無法改變的,學校只有面對現實,適時做出調整,積極面對,尋找對策。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積極做好招生宣傳工作
充分利用學校官方網站、公眾號、微信群等新媒體,宣傳學校的辦學特色、專業特點、優秀畢業生事跡、就業前景等宣傳資料和視頻,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了解技工學校的性質和專業特點,能為自己做出正確的升學選擇。學校在每年的秋季或春季組織一次開放周活動,邀請學生和家長到學校參觀體驗,學生自由參觀在校生的理論課堂和實訓課堂,近距離觀看機床加工零件的過程,各觀看點配備教師和學生志愿者,為家長和學生答疑解惑,目的是讓學生更多的了解專業特點和將來的工作,使學生在報志愿選專業時不至于盲目隨從,避免因選擇了自己沒興趣的專業而造成日后的退學或厭學,也為國家節約了教育資源。
2.2專業課程改革
學校培養的對象變了,自然要調整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專業課程改革。技工學校近些年招收的初中畢業生大部分基礎文化程度低,理論學習能力差,相比而言,大多數學生對實訓操作的興趣要高一些,動手能力要比動腦能力強一些,針對學生的這種特點,學校應因材施教,專業課程必須進行改革,應本著“知識夠用”、“技能過硬”的原則,應積極推廣一體化教學,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組織編寫適應本校學情的校本教材,完成工作任務要用到哪幾個知識點,就學哪幾個知識點,其他的知識內容只做一般性了解和介紹。工作任務的確定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研討確定,既遵循國家職業標準,又貼近實際的產品特征要求,使任務的學習過程盡量等同于企業的生產過程。只有這樣,才會盡可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恢復逐漸喪失的學習習慣,才能成為企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畢業生的質量高了,是最有說服力的招生宣傳,報考該校的學生自然就會多起來。
2.3深入做好校企合作
技工學校是為企業培養技術工人的,做為學校和教師,應及時了解企業對畢業生職業能力的要求有哪些變化,才能有針對性的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和企業之間應深入開展“工學交替”、“頂崗實習”,讓學生在校期間得到企業鍛煉,提前適應工作崗位,正式畢業后走上崗位才能“干得住”。學校要規范人才培養方案,將進入企業實習的時間固定,編入學期授課計劃,專業教師跟隨學生一同進入企業,做好學生管理工作的同時學習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現場管理等知識,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學校要對學生的實習過程進行監督管理,實習結束時由企業帶班師傅和帶隊教師共同對實習的學生做出實習評價。深入開展“引企入校”,根據學校設備情況,將企業中適合的產品加工任務引入學校,按照企業生產模式組織學生進行實習加工,使學生在學校里就能體驗到工廠的生產模式,企業節約用工成本,學校節約實訓耗材。“引企入校”的生產過程中,由企業人員主導,按照企業的管理方式進行管理,包括工作時間、產品進度、質量控制、7S管理等,使學生達到“準員工”要求,相當于把入職培訓提前搬到學校內部進行,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或盡快頂崗。這些做法有利于學生盡早進行職業定位,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工作的適應性。
2.4分層次教學、精準培養
一個班級的學生到了第四學期時,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專業興趣會呈現明顯的分化,并且趨于固定。大體可以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同學是在教師的教育督促下上課能聽講,實訓課題能按要求進行,布置的作業能完成但是積極性不高,這些學生按照正常教學進度學習即可;第二部分同學是不愿意學習,不喜歡本專業,也明確將來不會從事本專業,對這部分同學以不干擾他人和影響教學秩序為原則。第三部分同學是愿意學習的,這些學生喜歡所學專業,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學完規定課程內容還想學習更深層的知識和技能。對于這部分學生,學校可以以興趣班或社團的形式,將他們組織起來,配備骨干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強化理論和操作的學習,擴充專業領域內的新知識,學習新軟件的使用,堅定他們的從業信心。這部分學生畢業時,重點推薦到規模大、效益好的企業,技術含量高一些的崗位,企業也會重視這部分同學的工作安排和職業發展,學生大多在崗位上有較好的表現和成績。這對學校的聲譽有顯著的提高,對社會的影響是積極的,會吸引更多的學生報考本專業。
3結束語
總之,伴隨著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和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技工學校的招生難這一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共同關注與支持。技工教育工作者,應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強化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正確面對困難,盡快破解招生難題,為社會培養復合型專業技能人才而努力,為經濟建設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楊旭萍.技工院校“招生難”困境解析及對策[J].中國培訓,2019(07):6-7.
[2]王文珍.技工學校招生之難及破解之策[J].百科知識,2019(2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