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楊紹杰 徐何方 王麗娟
摘要:石榴皮作為傳統中藥,在臨床應用廣泛,本文主要對于石榴皮的炮制歷史沿革及現代炮制工藝、炮制前后化學成分的變化進行綜述,為深入開展石榴皮炮制研究提供文獻依據。
關鍵詞:石榴皮;炮制歷史沿革;炮制工藝;化學成分
中圖分類號:R282.7 ????文獻標識碼:A
石榴,文獻記載最早由張騫出使西域而后帶回我國,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石榴皮又稱石榴殼、西榴皮,是石榴科植物石榴 (Punica Granatum L.) 的干燥果皮,藥用始載于《名醫別錄》曰:“安石榴……酸實殼,療下痢,止漏精。”?目前我國南北都有栽培,在我國四川會理、陜西臨潼、安徽懷遠、山東棗莊等出現了相對集中的種植區域。其味酸、澀, 性溫。歸大腸經。可澀腸止瀉,止血,驅蟲,用于久瀉,久痢,便血,脫肛,崩漏,帶下,蟲積腹痛。目前,有關于石榴相關的文獻綜述較多,但多以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為主,對其炮制學的相關總結較少,本文主要對于炮制歷史沿革及現代炮制工藝、炮制前后化學成分的變化進行綜述,為深入開展石榴皮炮制研究提供文獻依據。
1石榴皮的炮制歷史沿革
1.1古代炮制方法
石榴皮炮制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劉宋時代《雷公炮炙論》便記載了石榴皮漿制的炮制方法:“若使石榴殼,不計干、濕,先用漿水浸一宿,至明漉出,其水如墨汁”,唐代的《千金翼方》及《食療本草》中又分別記載了“燒灰末”和“炙令黃,杵末”的方法。炮制相沿到宋朝,則呈現了較多的炮制方式,主要有凈制、微炒、炒焦、蒸制(《承平圣惠方》)、燒制(《重建政和經使證類備用本草》)和酒制(《圣濟總錄》)、炒黑、涂蜜炙焦(《小兒衛生總微方論》),醋制(《女科百問》)等方法。元朝《世醫》中同樣對炒法進行了相應記載。明代的《普濟方》中則記載了醋炒、《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中記載了醋焙、醋浸炙黃以及《證治準繩》中的醋煮焙干的炮制方法。到了清代,《本草從新》中又記載了用煅末,燒灰存性、焙制以及《得配本草》中煎制等方法。
1.2現代炮制方法
石榴皮的現代炮制方法,全國不盡相同,主要有凈制、切制、炒炭等。《集成》中載有炒黃、炒焦等。石榴皮現行的主要采用炒炭法炮制,《中國藥典》1985版至2015版均收載有石榴皮和石榴皮炭2種炮制規格。15版藥典一部具體炮制方法記載如下:
(1)石榴皮: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去凈殘留的瓤及種子,洗凈,切塊,干燥。
(2)石榴皮炭:取凈石榴皮塊,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黑黃色,內部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干涼透。
石榴皮在各省的炮制規范中的記載內容稍有不同。如:廣東省中藥炮制規范(1984版)載,石榴皮:除去雜質,洗凈,切絲,曬干。廣西壯族自治區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7年版)載,生石榴皮:除去雜質,洗凈,切塊,干燥。石榴皮炭:取生石榴皮,至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呈黑黃色、焦黑色,內部呈棕褐色至焦褐色,噴淋適量清水,取出,干燥。
2石榴皮炮制工藝研究
2.1石榴皮炒炭炮制工藝研究
張學蘭等以炒制時間和溫度作為考察因素,以HPLC法測定的沒食子酸和鞣花酸含量為綜合評價指標,采用正交試驗法優選出的最佳炮制工藝是在炒制溫度為300癈炒制15min,炒制溫度對石榴皮炭品質量有顯著性影響。
竹慧等以用料量、炒制時間、炒制溫度作為考察因素,以鞣花酸、沒食子酸含量、外觀性狀作為綜合評價指標,采用正交試驗設計法優選石榴皮炭的最佳炮制工藝是用料量為200g,炒制溫度400℃炒制20min。
2.2電烘法制備石榴皮炭品的工藝研究
張朔生采用電烘法制備石榴皮炭品,即采用電熱鼓風干燥箱對石榴皮進行高溫烘制,發現沒食子酸含量隨著溫度的升高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在樣品外觀性狀符合傳統要求,且沒食子酸含量最高時,得到的電烘法的工藝在180℃烘制10min為佳。此外,有學者以鞣質含量結合成品得率、外觀性狀及粉末的顯微特征觀察,對電烘法制備石榴皮炭品的炮制工藝進行探討,以170℃烘制10min為佳。
3石榴皮炮制前后化學成分變化研究
目前,石榴皮化學成分種類較多,主要多酚類、黃酮類、多糖類、生物堿類等成分。目前關于石榴皮炮制前后化學成分的變化研究,多集中在多酚類結構中的鞣質成分報道較多。鞣質又稱單寧,目前發現的石榴皮中的鞣質以可水解的鞣質為主,主要包括鞣花酸類衍生物和沒食子酸類衍生物,單體成分主要包括:鞣花酸、沒食子酸、安石榴苷、安石榴林等,發現在炮制過程中,石榴皮中可水解鞣質的苷鍵或酯鍵易于斷裂,從而分解出沒食子酸、鞣花酸等成分,從而造成鞣質含量降低,鞣花酸、沒食子酸含量升高。
崔翠翠等采用HPLC法,對石榴皮生品及炒炭品中的沒食子酸、鞣花酸、含量進行分析測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對上述炮制品的鞣質含量進行測定,發現經炒炭后,沒食子酸、鞣花酸含量顯著增加,其含量分別較生品增加124.76%、122.22%,而鞣質含量顯著降低,較生品降低56.55%。周倩等采用HPLC法對石榴皮生品及不同炮制程度的炒炭品中的沒食子酸、鞣花酸的含量進行分析比較,發現沒食子酸、鞣花酸的含量在炒炭過程中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規律,400℃炒至20min時,沒食子酸、鞣花酸的含量均達到最大值,此外,結合樣品炮制時的外觀性狀,炒至10min時,未達到傳統炮制要求,20min時達到了傳統炮制的要求,“表面黑黃色,內部棕褐色”30、35min時飲片已炭化及灰化,說明傳統的外觀性狀對于炭類藥材質量十分重要,對于炭藥在炒至時應當格外注意炒炭存性。此外,有學者比較了石榴皮生品、炒黃品、炒炭品中鞣質、鞣花酸、安石榴苷的含量變化,結果發現石榴皮經炒炭后鞣質含量較生品及炒黃品均降低,鞣花酸含量是生品<炒黃品<炒炭品,安石榴苷含量是炒炭品<生品<炒黃品。還有有學者采用UV法對石榴皮炮制前后總多酚、總黃酮、總鞣質的含量進行分析比較,結果表明,石榴皮總多酚含量是生品>炒黃品>炒炭品,總黃酮含量是生品>炒炭品>炒黃品,總鞣質含量是炒黃品>生品>炒炭品,可以看出溫度對于石榴皮中鞣質含量有一定影響,炒黃可使其含量升高,炒焦則會破壞其鞣質類成分。
4小結
石榴皮藥用歷史悠久,現代關于其報道,日漸增多,對其炮制工藝及化學成分等都有進一步的研究。但石榴皮炭品在炮制過程評價指標及工藝參數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還是應當對其炮制工藝進行進一步的完善。此外。目前雖已進行的炮制前后化學成分的比較研究肯定了炮制對石榴皮炭品的的影響,但仍需藥理藥效學研究加以支撐。
參考文獻
[1]田益凡.石榴在陜西的引種與推廣[J].農業考古,2020(01):132-137.
[2]楊萬林,楊芳.中國優質石榴品種品質比較與評價[J].保鮮與加工,2015,15(02):62-67+72.
[3]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93.
[4]王孝濤.歷代中藥炮制法典(古代部分)[M].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67-168.
[5]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廣東省中藥炮制規范[M].廣東科技出版社,1984:66.
[6]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廣西壯族自治區中藥飲品炮制規范 [M].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87-88.
[7]張學蘭.石榴皮炭炮制工藝研究[A].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炮制分會2009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炮制分會、武漢馬應龍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4.
[8]竹慧,周倩,張慧芳.多指標綜合評分正交試驗法優選石榴皮炭最優炮制工藝[J].中國藥房,2015,26(13):1812-1814.
[9]張朔生.HPLC測定炮制前后石榴皮中沒食子酸的含量[J].藥物分析雜質,2010,30(06):1104-1106.
[10] ?藤茜華,苑敏,芮代莉.電烘法制備石榴皮炭初步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1999,10(08):585.
[11] ??買合木提·買買提,熱比耶姆·毛拉托合提,吐遜古麗·撒塔爾等.傳統維藥石榴皮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7,23(01):54-57.
[12] ?崔翠翠,張學蘭,李慧芬.炮制對石榴皮中沒食子酸、鞣花酸和鞣質含量影響[J].中成藥,2010,32(04):61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