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奇
摘要:隨著新媒體快速發展,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形成了新媒體時代錯綜復雜的“大輿論場”,其“自發性、突發性、公開性、多元性、沖突性、匿名性、無界性、難控性等特點”,給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管理建設等都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此,在“大輿論場”視域下,積極構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對高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保障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牢青年學生理想信念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輿論場;意識形態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新媒體時代的“大輿論場”內涵及其特點
目前,學界對“大輿論場”概念的研究相對較少,習近平總書記曾就“大輿論場”作過重要論述,他說:“隨著新媒體快速發展,國際國內、線上線下、虛擬現實、體制外體制內等界限愈益模糊,構成了越來越復雜的大輿論場”。有學者認為:“‘大輿論場是在新媒體的驅動下由各種因素形成的合力共同構成的。”,筆者比較認同這一觀點,認為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促使了“大輿論場”的形成,而輿論“界限模糊”使輿論日趨復雜,除了新媒體傳播技術影響著“大輿論場”形成之外,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國際國內、線上線下、虛擬現實、體制外體制內等也是其重要成因。較之先前輿論場,“大輿論場”體現了三個層次八個特點:即“相對明顯的層次,顯現了其自發性、突發性、公開性、多元性、沖突性、匿名性特點;相對不易覺察的層次,顯現了其無界性的特點;不難覺察但不易把握的層次,則顯現了其難控性的特點”。
“大輿論場”還包括三種主體形成的輿論,即官方輿論、新聞輿論、公眾輿論,三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可見,從“大輿論場”概念、特點以及主體來看,與之前的輿論場相比內涵更加豐富,層次特點更加復雜,因此,想要充分做好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必須全面認清和準確把握新媒體時代形成的“大輿論場”內涵及特點。
2“大輿論場”視域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現狀
互聯網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主戰場,很多問題因網而生、因網而增。在“大輿論場”背景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在實際工作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一些高校官方媒體平臺缺乏競爭力,內容和形式缺乏創新,傳播力和話語權越來越弱化;師生獲取信息、發表言論的途徑多種多樣,不只局限于校媒,更多選擇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體平臺,為思想輿論引導帶來了一定困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內容、相關制度等比較單一,缺乏整合,不成體系。
3“大輿論場”視域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構建的現實意義
針對目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做實做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加快構建具有豐富內容、健全制度、強勁保障的高校網路意識形態工作體系迫在眉睫,意義重大。
(1)構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是推動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落實的關鍵。高校肩負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師生更喜歡通過全新多變的網絡媒體關注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他們的思想、觀念也更易受到網絡信息的沖擊和影響,網絡已經成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戰場。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對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水平具有積極的推動的作用。
(2)構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是落實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有力抓手。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大輿論場”時代,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尤其是話語權。構建完整科學規范的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對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貫徹落實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完善和創新高校意識形態領域陣地建設與管理機制,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3)構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是筑牢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高校作為大學生知識體系構建和思想觀念形成的主要場所,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幫助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引領和培育他們成為有理想信念、有夢想追求、有奮斗奉獻,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抓牢互聯網這一前沿陣地,積極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用正確的網絡輿論引導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做到用網絡正能量鑄魂育人。
基金項目:課題名稱:《“大輿論場”視域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構建研究》,2019年度遼寧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2019GXDJ-ZD027)。
參考文獻
[1]丁柏銓.略倫“大輿論場”[J].新聞與寫作,2020.
[2]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2016-02-19.
[3]王永利.網絡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思路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
[4]李進.新形勢下全面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策略探析[J].理論研究,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