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廣州市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華南師范大學本科師范生導師、廣州市中小學骨干教師實踐導師、華南師范大學礪儒實習工作坊副坊主、廣東戴世鋒名師工作坊主持人。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首屆特約教研員、廣州市特約教研員、廣州市教育評估專家、番禺區人民政府督學。全國優秀班主任、廣州市優秀班主任、廣州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獲得者、第二屆“羊城最美教師”、廣州市名教師、番禺區名教師、禺山金才獎獲得者、番禺區產業急需緊缺人才、番禺區基層理論宣講能人、2017年度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候選人。
教學思想是名師教學的內核和品牌。教學思想是教師對教學問題的系統的、深刻的、清晰的思考和見解,它具有穩定性和統領性。對名師個人而言,提出教學思想就是給自己樹立一面旗幟。從工作經歷看,我一直致力搭建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的橋梁,尋找史學研究與課堂教學的契合點。1997年我就讀福建師范大學歷史學系,2001年,我以年級總評第一的成績被分配到福建醫科大學。2004年起,我先后在廣州祈福新邨學校、廣州南沙大崗中學(支教)、廣東仲元中學從事初中、高中歷史教學。與此同時,兼任華南師范大學本科師范生導師、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
教學思想的凝練不僅是名師個人成長的關鍵環節,也是名師工程培養名師的核心抓手。在黃牧航、王繼平、張向陽、魏恤民、吳美娟等專家的悉心指導下,我凝煉“將史學研究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教學思想。該教學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以“社會轉型”視角作為切入點,將史學研究成果運用于歷史課堂,找準歷史教學的方向,幫助學生通過對中外重要的“社會轉型期”的歷史進行系統的梳理與解讀,實現以點帶面,從而宏觀地把握歷史的進程、歷史的走向、歷史的本質和歷史的規律,實現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的銜接。
一、教學思想的學理依據
1. 中學歷史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歷史教學不僅是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歷史能力的培養,還應是公民基本價值觀的教育。歷史學習需要以不同的視角理解知識的能力,學會在學術前沿重新理解組織教材內容的能力。這些都要求中學歷史教師密切關注史學前沿發展,并不斷將其內化在教學當中,培養學生對于歷史問題新的理解視角,實現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的銜接。歷史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對歷史進行正確的理解,對史實作出合理的判斷。正如彼得·塞沙斯所說“一個有批判意識的歷史教師,其任務就是對未經反思的教學實踐進行研究檢討,對它們進行批判的檢驗,以便剔除過去給當今留下的不良遺產。”
2. 歷史教師專業發展必須得到學術的滋養。歷史知識的真正價值并不在于知識本身,而在于隱藏在知識背后的思想。歷史教育是培養公民的最好的方式,歷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最基本的內容。中學教師必須思考這個層面,既要有學術的理解力,又要對人類的基本價值觀有一定的理解,挖掘出隱含在教材內容背后的價值和意義,并把它們告訴給學生,而不是讓學生整天忙著應付做題。
3.“社會轉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社會轉型的分析很好地運用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在展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有效性的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增添了新的內容和時代性。從社會轉型視角出發對歷史價值觀念狀況的描述、分類、歸納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觀察歷史狀況的較為全面的圖景。社會轉型研究不僅是一個宏觀的歷史哲學問題,更是一個現實的和具體的社會實踐問題。
二、教學思想的探索實踐
(一)自發階段
1. 思考歷史教學是否需要關注史學研究?歷史是主體(史家)與客體(事實)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結果,因而不斷被重寫、建構。歷史既有客觀性,也有主觀性。歷史教學需要關注史學研究動態,首先,從歷史自身看,它是人類文明創造的實踐活動,是人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中留下的“過去的足跡”。在歷史教學中要從“時”“空”“人”等三個方面去把握。其次,從歷史的進程看,每個“歷史時代”都是“現代的前夜”,我們有責任了解過去,更好地開拓未來。最后,從人類活動的范圍看,具有世界性。每個國家都不能獨立于世界之外,都是世界的一部分。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中要擴大視野,把中國的歷史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對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整體認識,建立有序的立體知識結構。
2. 閱讀提升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將史學研究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必須密切關注“社會轉型”史學研究的前沿動態,優秀教師的專業成長亦離不開廣泛的閱讀。近年來,我主要閱讀的專著有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侯建新《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宮志剛《社會轉型與秩序重建》、虞和平《中國現代化歷程》、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吳曉波《歷代經濟得失》、[英]愛德華·H·卡爾《歷史是什么》、[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美]R.R.帕爾默《工業革命:變革世界的引擎》等。通過閱讀開拓視野,在促進歷史教學的同時,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如關于閱讀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的讀書報告獲廣州市中學歷史教學讀書札記評比一等獎,論文《<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對高中“中國近代史”教學的若干啟示》,發表在《中學歷史教學》2011年第9期,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2年第3期全文轉載,入選第二屆“廿一世紀華人社會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并作為大陸中學教師的唯一代表應邀赴港參會作主題發言。
3. 關注歷史科高考命題的專業化傾向。在某種意義上,中學的學科教育是比大學的學科研究更為艱難。基于學科而不被學科所束縛,立足專業而不被專業制約,在人的培養和專業研究中謀求平衡,這既是中學教育的追求,也應該是高考命題的追求。根據此理念,從歷年高考歷史主觀題的命題考查“時間點”出發,形成2010年、2012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主觀題“社會轉型期”考查統計,初步認識到中國史重點考查明清時期的“社會轉型”,世界史重點考查15~18世紀的“社會轉型”,尤其是新航路開辟與工業革命在轉型中的作用。該階段公開發表論文8篇,其中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2篇。如《社會轉型期的高考試題特征及備考策略》《“社會轉型期”的歷史命題及高考復習策略》《2012年高考對“社會轉型”的內容考查與復習策略—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為例》《“社會轉型期”歷史專題復習策略》等。
(二)自覺階段
1. 如何將史學研究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機結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在歷史課程性質中寫道:“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并在歷史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要“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加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這都表明作為人們傳達其歷史認知的歷史意識,對歷史教學過程有著明顯的影響,特別對學生形成歷史觀念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關注歷史意識的養成是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一項核心任務。
2. 關注“社會轉型”史學研究成果。在史學研究與課堂教學中,尋找兩者的結合點——“社會轉型”。社會轉型就是社會結構、社會形態的轉變。廣義的社會轉型,指社會從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的轉變。狹義的社會轉型指人類歷史長河中一個具體時期和具體領域內社會運行軌跡的轉變。“社會轉型”作為一門學科研究開始于20世紀中后期,但人類社會發展有一定規律,在18、19世紀已被關注。社會轉型理論不僅國外學者表述不一,國內學術界也眾說紛紜。社會轉型(social transformation),這個專有名詞其歷史的底蘊內涵十分豐富,但基本上是從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等一些角度或層面對社會轉型做出描述或界說。該階段出版1部專著《社會轉型與歷史教學》,獲2008-2014年廣東基礎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公開發表論文8篇,其中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篇。如《將史學研究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用“社會轉型”的視角解讀工業革命》《社會轉型與歷史教學—以“鴉片戰爭”為例》《創設探究情境 有效落實目標—以“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教學為例》《基于“歷史意識”培養的教學目標》《“研學后教”理念下的歷史學科“五環學習法”探討》等。
(三)升華階段
如何傳播教學思想、升華教學思想?總結教學思想研究成果,形成用“社會轉型”的視角解讀歷史系列文章,通過專題講座等形式推廣“史學研究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教學思想,多次承擔市級以上專題發言或講座,如承擔廣東省中小學骨干教師省級培訓《歷史教師專業成長的自覺行動》、華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師范生教育、廈門市翔安區歷史教師培訓《基于大學與中學歷史教育銜接的教學主張:將史學研究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廣州市“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二批中學名教師《科研:名師成長的助推器》、珠海市高中歷史教研《漫談歷史教師專業成長》等。該階段公開發表12篇論文,其中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篇。如《用“社會轉型”的視角解讀歷史(十篇)》《將史學研究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中西方現代化轉型沖突與鴉片戰爭》等。
三、教學思想的成果固化
1. 教學思想的教材化。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主要客體和對象。教師對教材鉆研的深度、角度,以及從教材中解讀出來的意義和內容,是決定課堂教學水平和質量的前提和關鍵。結合教學思想,重點分析“社會轉型”與歷史教材的契合點對照。名師對教材的研究和解讀首先要達到一些基本共性的要求,如能夠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的本質和本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內容和重難點,融會貫通地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對名師而言,僅僅做到這樣是不夠的,還要達到更高的要求,即獨到見解。我主張要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構建知識網絡。歷史階段特征教學就是通過對階段相關內容的重新整合和抽象,以形成質量更高、結構更強的知識系統。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譬如2020年全國高考歷史Ⅰ卷第42題要求考生“就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自擬一個能夠反映其時代特征的書名,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證。”運用歷史階段特征教學,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知識和鞏固記憶知識,還可以啟發學生了解掌握知識的過程,弄清獲取知識的方法,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其能夠自如地,甚至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2. 教學思想的教學化。簡單地說就是要用教學主張作為教學的導向,并將其融入教學實踐的每一個“毛孔”,使名師的教學活動“烙上”自己的個性,進而形成自己的風格。社會轉型期是歷史發展中的特殊時期。有人認為:“社會轉型期”一般是“黃金發展期”,但也容易變成“矛盾凸現期”。“在社會學上,社會轉型主要是指社會結構的整體性、根本性變遷……其具體內容至少應該包括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是在社會變遷歷史進程中出現社會漸進過程的中斷和質的飛躍、社會發生激烈的變化、由一種社會形態過渡到另一種社會形態的時候所出現的社會整體性變動。”
3. 教學思想的人格化。教學思想從本質上講就是名師獨特經歷、探究、體驗、感悟、閱讀、思考形成的對教學的一種見解、一種思想,簡單地說也就是名師的教學觀。人格化研究就是要把這種教學觀進一步升華為名師的人生觀、價值觀,并轉化為名師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來,我主持國家級、省級、市級課題15項。在教育決策方面,我2020年參與《2021年廣東省普通高中歷史學科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說明》研制,并受聘為專家組成員;2019年參與編制《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2020年廣東省普通高中歷史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說明》等。
總之,如何尋找史學研究與課堂教學的契合點,重新審視歷史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重視對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如何以不同的視角理解知識的能力?尤其幫助學生用“社會轉型”的視角解讀歷史,學會在學術前沿重新理解組織教材內容的能力。這些都要求中學歷史教師密切關注史學前沿發展,并不斷將其內化在教學當中,培養學生對于歷史問題新的理解視角,實現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的銜接。這些都是我今后要進一步思考和實踐的問題。成為名教師,凝練教學思想應當成為新常態,有了新常態,就會反過來促進我們課堂教學的新發展。如何將史學研究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做個有思想的教師,最重要的是在行動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動,成為實踐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實踐者,只要行動,就會有思想的靈光,只要去總結提升,你就會發現自我的個性化思想原來如此亮麗。
(作者單位:廣東仲元中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