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
發展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課堂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教師的視野不能局限于教材,而應通過開發有效的課程資源,創設真實且富有新意的地理教學情景,幫助學生結合現實經驗分析、理解地理現象,發展地理核心素養。近幾年播出的《世紀大遷徙》《中國制造》《航拍中國》等紀錄片取材角度獨特、拍攝畫面精美,所涉及的人口發展、城市規劃、產業發展、交通建設等眾多內容都高度適用于高中人文地理教學,提供了不少有益于地理教學的新素材、新情境。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歷,探尋將這些紀錄片與高中人文地理課堂相結合的教學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一、《世紀大遷徙》與人口遷移
《世紀大遷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反映人口遷移流動現象的紀錄片,它系統梳理了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遷徙歷史。《世紀大遷徙》中介紹了清朝后期人口爆發性增長,從順治六年(1649年)的6400萬,到道光三十年 ( 1850年)的4.3億,人口達到的新紀錄。人口的暴增一方面為清王朝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也加劇了人地關系的矛盾。因逢災年,中原人口向人口較稀少的西北、東北和東南亞遷徙,也就是俗稱的“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
通過紀錄片展示的各種歷史場景、旁白和歷史學家的分析,充分挖掘出人口遷移的相關知識,結合教學實踐,學生可以初步認識到人口遷移的含義和遷移的過程。不同階段的人口遷移的路線,讓學生深刻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二、《航拍中國》與城鄉景觀
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人類千姿百態的生產、生活方式,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城鄉景觀。廣州天河中央商務區、杭州的錢江新城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標志,發達的經濟和高端的技術讓這些擁有古老歷史的城市開啟全新的時代;成都的寬窄巷子、福州的三坊七巷完好地保存在城市的核心,很好地說明了歷史因素對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影響。
教師只需將這些零星的視頻素材通過QQ影音的截取功能摘取,制作成教學視頻,課堂上結合視頻內容、地域文化對城鄉景觀影響等相關知識,就能促進學生深刻理解經濟、歷史、文化等因素對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的影響,以及人類根據區域的地理和歷史特征發展聚落空間的規律,進一步體現區域認知的地理核心素養所在。
三、《自然的饋贈》與人地協調發展
《自然的饋贈》是中央電視臺重點紀錄片項目《舌尖上的中國》中的第一集,以我國境內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群落為故事主角,以自然環境的巨大差異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故事背景,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賦予中國人食物,我們又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其中湖南湘西魚稻共生、獐子島利用純凈水體進行海產養殖、北京人將菜園搬上屋頂等素材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
筆者將視頻融入課堂,引導學生在感受大自然饋贈的慷慨時思考不合理的資源開發給淺海漁業資源造成的損傷,并結合區域地理的中國地理知識和必修二的農業相關知識進行融合教學,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通過本段視頻的教學,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牢牢扎根于學生心中,不少學生還形成了“勠力共建美麗中國”的夢想和期待。
通過紀錄片視頻創設的教學情景,既能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深入理解課本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彌補直接經驗不足的問題。當然,教師在使用這些紀錄片時應該預先設置一些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帶著探究的思維去觀看視頻并思考相應的地理問題。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教師課前可以用騰訊影音的截取和合并功能將紀錄片進行簡單剪輯加工處理成自己需要的短視頻,以確保課堂教學有序進行。
在現代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拓寬教學素材來源渠道,利用紀錄片視頻作為課堂素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拓展自身的學習寬度,在終身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才能把生活中有價值、有影響的素材更好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中。
參考文獻
[1]何宇. 巧用《風味人間》紀錄片,打造高效地理課堂教學[J]. 地理教學,2019,(3):53-54.
[2]汪陽. 紀錄片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年,(9)51-54.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斗門區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