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奕菲 黨林夕
摘要:國際化背景下,外語類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受到更大沖擊。高校應適應形勢變化,通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明確外語類學生使命擔當,積極探索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有效路徑,加強對外交流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加強外語類學生意識形態教育。
關鍵詞:國際化;意識形態教育;外語類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國際化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新職能,彰顯著全球化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高等院校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全面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來”與“走出去”。如何使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更好地適應國際化趨勢,針對外語專業學生的專業特殊性和國際化背景,有針對性地開展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是目前外語類學院學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重要時代課題。
1加強外語類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意義
1.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國際化背景下,高等院校不僅應注重培養外語類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國際視野,更要培養其中國立場和家國情懷,使之成為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的新時代外語人才。
1.2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眾多思想和文化的匯集地,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平臺,也是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高校師生作為知識和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其意識形態安全對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捍衛和促進我國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和社會穩定有著重要意義。
2國際化給外語類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帶來的挑戰
2.1學習內容的特殊性帶來的價值觀沖擊
國際化背景下,我國高校外語類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外語原版教材、外語原文學習資料。有效利用這些學習原版原文學習素材,能更好地培養地道的語言表達,增進語言積累。但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學習素材的背后,往往也蘊含著思想的輸出。西方國家的原版教材,往往也蘊含著西方價值觀的思維方式。長期接觸這類學習資料,如沒有加以甄別和思考,很容易受到西方價值觀的沖擊。
2.2日益頻繁的對外交流帶來的文化碰撞與沖擊
國際化背景下,我國師生對外交流日益頻繁。為了提升教學實效,許多高校都聘請了外籍教師教授語言類課程。在高校教師隊伍中,也不乏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教師,這一點在外語類學科中的體現更為突出。國內高校也在積極開拓海外交流項目,每年派出交流人數不斷增長。因語言學習的優勢,外語類學生對外交流更具優勢,在此過程中也更容易受到其他國家文化的沖擊。
2.3西方文化涌入帶來的傳統文化認同沖擊
全球化浪潮下,西方文化涌入中國,以強勢的姿態沖擊著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外來的新鮮事物,青年人往往有較高的熱情。且外語類學生因專業特殊性,對外來事物和新鮮事物有較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更容易失去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3國際化背景下外語類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對策思考
3.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明確新時代外語學生的使命擔當
當代外語類學生容易受到西方思想思潮影響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理想信念不夠堅定,不知自己為何讀書,不知自己使命何在所致。因而,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明確新時代外語學生的使命擔當對堅定其政治立場有著重要作用。第一,在外語類學生的新生入學階段,不僅應向學生宣傳專業培養目標,還應明確在“立德樹人”上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第二,培養外語類學生的家國情懷。鼓勵學生立大志,立遠志,立壯志,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之中。
3.2積極探索專業教育和意識形態教育有機融合的有效路徑
將專業教育和意識形態教育有機融合,一方面滿足學生語言學習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在語言的學習中捍衛和促進我國核心價值觀。第一,在“第一課堂”中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本土思政元素,編寫、選用符合加強意識形態教育需要的教材,強化專業課教師的育人功能,做到專業教學和思想理論教學同向同行。第二,在“第二課堂中”鼓勵外語類學生不僅要接收“引進來”的優質教育資源,更要帶著中國故事“走出去”,向世界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將語言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以雙語學習、翻譯、比賽等更具實用性,更為學生所喜愛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3.3加強出國交流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國際交流的不斷深化,外語類學生有了更多對外交流的機會。作為直面西方思潮帶來沖擊的群體,出國交流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第一,高校應建立起出國交流學生的行前教育機制。在師生出國交流前,高校可安排專人對出國交流學生進行行前教育,有條件的還可以安排一對一的談話指導,詳細告知其在國外學習、工作、生活期間應遵守的紀律以及注意事項。第二,建立出國交流學生在國外期間的溝通聯系機制,由專人定期主動聯系交流學生,了解其思想動態及出國后學習、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實際困難,提供及時的關心和幫助,避免其在國外期間因無法適應國外生活等原因陷入理想信念迷茫。
基金項目:課題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華南農業大學黨建研究專項課題(項目編號:DJ2019025)。
作者簡介:鐘奕菲(1992-),女,漢族,廣東廣州人,碩士研究生,華南農業大學學生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張筠.高職院校國際化背景下意識形態教育對策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64-65.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