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午
最近,打著“快車價格一半的打車APP”旗號,嘀嗒出行在六周年之際于某短視頻平臺投放的廣告吸引了白領關悅的注意,“嘀嗒的價格挺誘人的,倒是可以體驗一下。”
在這個號稱“不用優惠券也能半價打車”的平臺上,作為注冊新人的關悅還拿到了不少低至5折的優惠券,“平時我上班的話,在其他網約車平臺上不論是打快車還是出租車都要二十到三十塊,碰到堵車的情況還要更高,但是用上了嘀嗒送的新人優惠券,那天上班才花了十一塊多,確實是挺便宜的。”
眼下,不光關悅這樣的平臺用戶,正因發掘了一個可低價打車、能節約生活成本的平臺而感到高興,在資本市場亦有一部分投資者,正歡欣鼓舞等待著嘀嗒出行的到來——9月2日,有報道稱,“嘀嗒考慮在香港進行5億美元IPO”。
即使嘀嗒出行對相關上市消息表示不予置評,也不能減退投資者的熱情。畢竟中國網約車市場發展這么多年,總算將要迎來“中國共享出行第一股”。
不過,對內存在讓用戶提出質疑的接單難、服務不到位、安全性不足等問題,對外又面臨哈啰出行、曹操出行、彩虹出行等新老對手正伺機而動的局面,僅靠低價打法的順風車業務,真能支撐起嘀嗒的IPO之路嗎?

“順風車肯定要便宜得多。”在嘀嗒平臺認證成為順風車車主五年多的白毅,是個標準的“老司機”。跑了這么多年順風車,他深諳平臺的業務邏輯,“接單一定要接跟我順路、在我時間預估范圍內的,不然就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順風車的低價建立在車主需要乘客順路分攤油費的基礎之上,一旦發生堵車等意外情況車主就會得不償失。因此,嘀嗒順風車司機相對于開快車、專車、出租車的司機來說,會表現得更加“任性”。
這導致一部分嘀嗒乘客因行程不順路、有堵車可能等因素面臨無人接單的局面。白毅對這樣的現象表示了肯定,他告訴電腦報,如果考慮司機與乘客雙方的共同需求與意愿,順風車這種模式其實在二三線城市表現更佳。
這些低線城市交通壓力小,下單的乘客通常也不怎么趕時間,他們對價格更加敏感,低價是一個很吸引人的點。因此,下單過后很少會出現因為預設時間不夠而取消訂單的情況,順風車司機接單的限制也就沒那么大。
當下,除了嘀嗒出行“接單難”這一問題外,車主服務態度差、中途甩客等問題也時有發生。這也牽扯出用戶對嘀嗒的安全性發出疑問。
事實上,早先順風車曾發生的一些安全事故,為行業和消費者帶來的陰影至今猶在,用戶對乘車安全方面的考量自然是重中之重。
電腦報詢問了多位經常使用網約車平臺的用戶,他們一致強調,安全性比價格、服務等因素重要。那么,對相關從業平臺及從業人員來說,無疑是對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車主王川看來,成為嘀嗒的順風車司機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以至于,他就是因為嘀嗒平臺管理寬松,才在橫向考慮了哈啰、曹操等多個平臺后選擇了嘀嗒,“不需要培訓,按照平臺的要求,提交相關材料等待審核通過就可以了。”
“反正嘀嗒沒出過什么事。現在我們一周刷一次臉,只要和資料一致就行。”提及當年整個順風車行業經歷的黑暗時刻,白毅也坦言,安全事故雖然防不勝防,但卻不得不防,“當年安全事故之所以爆發,就是因為相關安全措施沒有做好。”
司機一周打一次臉卡、上車時提示乘客驗證信息是否對得上、APP內設置一鍵報警……現在不能妄斷嘀嗒在安全方面的設置是否周全,但當年的安全事故已為整個行業發出了預警:必須要在安全性上做出更多行動,否則一旦真的出事,對平臺而言將會是一次致命打擊。
至于安全之外的其他服務,也因順風車模式帶來了一些難解的問題,比如行程的臨時變動。最近,在嘀嗒出行的抖音號下,發布了一條內容為“乘客臨時改變目的地,車主卻直接拒絕”的短視頻,引起了車主與用戶的廣泛共鳴。
車主不同于營運司機,是為了分攤油費才順路為乘客分享閑置座位,而乘客卻想用低價享受更多服務,這才是當下許多乘客對嘀嗒順風車表示不滿的主要因素。有人將嘀嗒順風車的特點總結為,“它確實做到了經濟實惠,但也僅僅是做到了經濟實惠。”
上述矛盾也從側面表明,單憑順風車業務并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或許嘀嗒還需要找到一個將低價惠及司機和乘客的更好方式。

9月2日,“嘀嗒考慮在香港IPO”的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行業震蕩。
看似矛盾重重、問題多多的順風車業務,不僅成為了嘀嗒的立身之本,更或將助力嘀嗒完成整個業界都不曾完成的壯舉——成為“中國共享出行第一股”。
“產業要進步,各個行業都要有一定的集中度。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所謂的‘馬太效應,資源會向領先的企業集中。”對于企業謀求上市的動機,某上市公司董事James如此表示。
他進一步解釋,如果此時企業能跑在行業前端,那么未來的發展就會更容易。而如果此時相對保守,沒有達到行業的領先地位,那么未來的發展空間就會受限制,“所以,一定要想辦法達到行業的領先地位。如果能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那么很可能如虎添翼。”
從事金融行業多年的Edward也告訴電腦報,嘀嗒謀求上市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難。“嘀嗒估值才百億級別,輕裝上市,反而沒有那么多包袱。再加上在海外上市,合規,故事投資人愛聽,邏輯自洽,有想象空間,就夠了。”
更加重要的是,“海外上市不難,難的是上市后自身的發展能不能支撐股價,給投資人帶來回報,這才是企業、股東、潛在投資者需要關注的。”
眼下,嘀嗒出行旗下共有順風車、出租車兩條業務線。
基于嘀嗒出行日前披露的一組成績單:截至2020年8月31日,整體注冊用戶數已突破1.8億,注冊車主數突破1900萬,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00萬和400萬人。另外,六年以來旗下順風車累計共享座位超24億。累計注冊出租車司機數量超過190萬,累計認證通過出租車司機數量超80萬。
從注冊司機數據就可見,在嘀嗒平臺上,順風車的業務范圍更廣。這與嘀嗒以低價出圈有關,在出租車業務上,嘀嗒的優勢并不明顯,畢竟不管是在哪個平臺叫出租車,最終也是按照打表計價付款。
而打低價牌的順風車業務,對內存在讓用戶提出質疑的接單難、服務不到位、安全性不足等問題,對外也面臨著激烈的紅海競爭格局。
艾媒咨詢數據分析顯示,2019年中國順風車市場仍然呈現持續混戰的競爭格局。雖然前有部分平臺的順風車業務暫時下線,但后續相繼涌入包括哈啰出行、曹操出行等品牌,加之有些平臺的順風車業務又逐步恢復,順風車賽道競爭日漸激烈。
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嘀嗒講好了上市故事,在不久的將來順應投資者的期待成功走向上市,但處于內憂外患之下,能否繼續講好上市后的發展故事,依然得先打一個問號。
(文中受訪者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