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蒙古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蒙古族長調民歌與短調民歌共同譜寫了蒙古族民歌的華美篇章,其中蒙古族短調民歌以其篇幅短小、音樂狹窄等與長調民歌區別開。本文主要以漢文版蒙古族短調民歌的碩士論文成果為中心,對蒙古族短調民歌展開研究。由于研究過程中發現蒙古族短調民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狀態,文章選取蒙古族民歌發展相對較為繁榮的地區進行分析,具體則分別對科爾沁地區、鄂爾多斯地區及呼倫貝爾地區的短調民歌展開研究。
【關鍵詞】科爾沁短調民歌;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呼倫貝爾短調民歌
引言
蒙古族短調民歌曲調短小,旋律多變,但不同地區的短調民歌又各具特色,大體來講,科爾沁地區的短調民歌注重羽調式和徵調式轉調中強調下屬方向;鄂爾多斯地區的短調民歌以羽調式為主,旋律跌宕而流暢,以五聲音階為基礎,調式交替使用,以羽調式為主,輔之以宮、徵調式,注重大跳音程的使用,旋律明快,節奏多使用“切分音”;呼倫貝爾地區的短調民歌調式轉換手法豐富多樣。不同地區的短調民歌在共性的基礎上又具有地域色彩,融匯成獨具魅力的民族特色,顯示出蒙古族短調民歌在蒙古族歷史文化及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科爾沁短調民歌研究
科爾沁獨特的歷史,使科爾沁地區的音樂文化為人們留下寶貴的遺產,尤其是科爾沁短調民歌,在科爾沁民歌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根據目前搜集的資料梳理、總結如下:
李烏蘭在《科爾沁幽默性短調民歌》一文,從具象性的角度探討科爾沁短調民歌。科爾沁幽默性短調民歌在清代說笑喇嘛的背景下產生的,通過滑稽的形式揭示虛偽的東西,其曲調輕快,旋律律動性和抒情性強,歌詞短小整齊,語言、情節以幽默進行諷喻。文章突破傳統對科爾沁民歌藝術特征的分析,從更為細致的視角對科爾沁短調展開分析,既體現出科爾沁短調民歌與蒙古短調民歌的共性,又突出自身幽默性的特征。
田曉麗在《科爾沁短調民歌舞臺化演唱探析——以查干巴拉、牧蘭、白紅梅為例》一文論述了從查干巴拉時期科爾沁民歌出現的舞臺表演形式到牧蘭時期,出現專業化“專業舞臺”表演形式。白紅梅時期,伴奏中有西洋樂器和電聲樂器等的加入,使科爾沁傳統民歌中帶有時尚性。文章選取三個代表性時期和代表性歌手進行研究,讓我們結合時代特點,較為清晰的了解到科爾沁短調民歌舞臺化演唱的形成與發展歷程。
武曉蘭在《試論科爾沁短調民歌的原生演唱韻味》一文表明科爾沁短調民歌原生演唱韻味以氣息的運用為基礎,注重傳統咬字與吐字的著力點,對個性特色和局部共鳴突出表現,通過共鳴為調整韻味奠定基礎,以音色塑造聲音形象;通過唱詞確定感情基調,進一步分析音樂要素、作品結構等體味作品的感情韻味,如《諾恩吉雅》等。文章偏向于從音樂學視角對科爾沁短調民歌具有的原生演唱韻味進行探討,體現出較強的專業性。
何淑麗的《唱故事的科爾沁人——科爾沁短調民歌及其地方性特征研究》一文指出科爾沁短調民歌內容表現真實的事件,旋律展衍方式多樣,多運用八度和五度跳進以及“魚咬尾”的手法;歌詞注重比興、夸張手法及襯詞的運用,增強抒情和說唱的雙重性;詞格和韻式上多運用倒裝。受蒙古國音樂影響,科爾沁當代產生的“新民歌”表現出口語化特征,與長調的抒情結合,形成“半長調化”的演唱形式。這種觀點較為獨特而新穎,拓寬了研究科爾短調民歌的視野。
白石峰的《社會文化變遷過程中的科爾沁短調民歌文化發展研究》一文指出現代化中的科爾沁短調民歌追求多元化的音響,將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相結合,階段性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評價表現突出。科爾沁短調民歌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的發展走向應適應時代的變遷,注重流行性因素,推動其發展、傳承。文章以個案為例,要圍繞科爾沁短調民歌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的發展,貫穿早期到現代不同時期科爾沁短調民歌的發展走向,對于縱向了解蒙古民歌集深入研究民歌有重要借鑒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科爾沁短調民歌以其曲調悠揚,篇幅短小,音域狹窄等與長調民歌區分開;關于科爾沁短調民歌的研究成果在學者的關注之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還是集中于從音樂學角度展開的研究,研究視角單一,因而對于科爾沁短調民歌的研究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2.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研究
鄂爾多斯素來有“歌海之鄉”的美稱,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關于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研究成果也較為豐富,根據所搜集的資料,整理如下:
黃淑梅的《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及其演唱方法》一文將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分為情歌、酒歌、贊歌和婚禮歌等,結構以上下兩個樂句和四個樂句為主,運用重復、變形等手法,節奏上舞蹈性強,“切分音節奏”也運用較多,歡快而又動感,調式上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具有審美、教育與藝術和社會功能,文章整體邏輯緊密,對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分類、演唱特點、所具有的功能等進行了闡釋,可以為以后研究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學者提供重要參考。
康瑛瑩的《論蒙古族歌唱家金花的鄂爾多斯短調民歌演唱藝術》一文強調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具有審美、民族感應、道德規范和社會凝聚功能。金花自身獨特的演唱技巧表現為注重氣息的控制,協調共鳴腔體使其適度,注重方言的使用,將美聲”與“民族”因素相結合,使鄂爾多斯短調民歌更加專業、舞臺化和系統化。文章以民間歌手為中心研究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為研究蒙古民歌提供了新思路。
杭紅梅的《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當代傳承研究》一文將鄂爾多斯短調民歌題材分為抒情、敘事、民俗和宗教歌曲等;音樂風格表現出舞蹈性特點;歌詞文學性強,富有詩意。通過社會傳承、學校傳承方式等加強宣揚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價值觀,引導青年一代對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關注與傳承。文章著重對鄂爾多斯短調所面臨的嚴峻趨勢所作出的保護和傳承措施進行分析,對其它民歌的保護和傳承也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郭春玲的《鄂爾多斯蒙古族短調情歌分類及其演唱研究》一文將鄂爾多斯短調情歌分為贊美美好生活、表現愛情忠貞觀念和對封建婚宴制度抨擊的情歌三類;調式以羽調式為主,輔之以宮、徵調式,注重大跳音程的使用,節奏上多使用“切分音”,旋律明快;運用僂音和倚音等進行裝飾;語言多運用白描手法,襯詞、和襯腔也多出現。從社會功能來看,鄂爾多斯短調情歌具有“酒歌”功能與審美情趣;從演唱語境來看,鄂爾多斯短調情歌在勞作時多表現為獨唱,集體慶典多為獨唱和氣場等。文章選取鄂爾多斯短調情歌進行研究,選題新穎,讓我們從更為微觀的視角看到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內涵。
白曄的《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文化生態研究》一文將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分為時政歌、贊歌、酒歌、情歌和婚禮歌等;結構短小,多為句法清晰的單樂段體;旋法特征注重大跳音程的使用;節奏表現出舞蹈性特征,多運用切分節奏等。當代由于禁止沙漠、草場放牧及移民遷徙的政策,迫使鄂爾多斯民歌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中的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傳播與承襲。文章從文化生態的視角分析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對鄂爾多斯地區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當地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王靖淵的《鄂爾多斯蒙古族短調民歌與漫瀚調音樂形態比較研究》一文指出鄂爾多斯短調以羽調式為主,調式交替使用,漫瀚調則調式單一;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節奏較快,曲式結構整齊單一;漫瀚調則以兩句體樂段為主;歌詞方面,鄂爾多斯短民歌多為定詞定曲,而漫瀚調歌詞則具有周期性和方整性,講究押韻,多運用方言等。文章清晰地讓我們了解到鄂爾多斯短調民歌與漫瀚調的聯系,更好的把握了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藝術特征。
綜上所述,關于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研究成果突破就其音樂學視角研究的局限,逐步向更為寬廣的視角進行研究。此外,鄂爾多斯短調民歌所具有的社會、審美等功能等也凸顯出其較高的藝術魅力與價值。
3.呼倫貝爾短調民歌研究
從呼倫貝爾地區的短調民歌研究狀況來看,由于地區發展的不均衡及其該地區主要以長調更為著名等原因,因而其漢文版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少,而且主要是近幾年的成果,根據所搜集到的資料,分析、整理如下:
靳立軍的《呼倫貝爾蒙古族民歌藝術價值研究—以巴爾虎、布里亞特民歌為例》一文指出,巴爾虎民歌有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兩種體裁。短調民歌,呈現出粗獷的風格,節奏緊湊,曲調短小,演唱方式以領唱和齊唱為主。由于呼倫貝爾民歌中長調民歌更為經典,因而文章中對短調民歌的研究內容相對較少。
張閱的《莫爾格勒河畔的天籟—解析呼倫貝爾陳巴爾虎蒙古族短調民歌》一文對呼倫貝爾陳巴爾虎短調民歌進行研究。歌詞注重押韻,多運用比興、對偶和夸張等修辭;音樂形態方面,多運用宮調式,注重調性的轉換,節奏具有前倚音特點,音高的最高點落在最后一個音節上,曲體結構多為一個樂段體結構;旋律呈現出波浪型發展,裝飾音為前倚音、后倚音和裝飾性音群等。關于陳巴爾虎蒙古族短調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方面,提出發揮陳巴爾虎旅游業的優勢,使短調民歌成為品牌得到推廣,這種傳承方式無疑具有新穎性。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相比較科爾沁和鄂爾多斯地區的短調民歌來講,由于地理環境等因素的關系,大多是綜合性的研究中對其有部分論述,其針對性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
整體來看,不同地區的的民歌促使蒙古民歌融合為豐富多樣的民族優秀藝珍寶。科爾沁短調民歌在共性發展的基礎上,又顯示出其幽默性、原生韻味演唱等的個性特征;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則更多強調其審美、社會功能及與漫瀚調的關聯;呼倫貝爾地區的短調民歌由于時代、生態環境等原因較長調民歌來講,發展較為衰微。通過研究,我們還了解到,關于蒙古族短調民歌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許多成果表現出深切的人文關懷,對其面臨的困境提出了傳承與發展的措施。但是,目前由于學者專業、地域發展不平衡等的局限,對于蒙古族短調民歌的研究還存在空白,待進一步加強,我們在對現有研究成果提出質疑、補充的同時,要不斷更新資料,向創新性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烏蘭. 科爾沁幽默性短調民歌演唱風格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2]田曉麗. 科爾沁短調民歌舞臺化演唱探析[D].內蒙古大學,2016.
[3]武曉蘭. 試論科爾沁短調民歌的原生演唱韻味[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4]何淑麗. 唱故事的科爾沁人[D].中國音樂學院,2016.
[5]白石峰. 社會文化變遷過程中的科爾沁短調民歌文化發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5.
[6]黃淑梅. 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及其演唱方法[D].中央民族大學,2003.
[7]康瑛瑩. 論蒙古族歌唱家金花的鄂爾多斯短調民歌演唱藝術[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8] 杭紅梅. 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當代傳承研究[D].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2013.
[9]郭春玲. 鄂爾多斯蒙古族短調情歌分類及其演唱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
[10]白曄. 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文化生態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
[11]王靖淵. 鄂爾多斯蒙古族短調民歌與漫瀚調音樂形態比較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12] 靳立軍. 呼倫貝爾蒙古族民歌藝術價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民族聲樂理論研究,2014.
[13] 張閱. 莫爾格勒河畔的天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基金項目: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資助,(項目編號:Yxm2020061)。
作者簡介:岑霞,2018級中國語言文學學部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蒙古族民間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