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2018年暑假大火的《延禧攻略》到2019年下半年的《慶余年》的熱播,可見一系列“爽劇”在當代青年人中占有很大市場。本文從社會心理學的自我認知、人際交往、兩種思維系統、從眾心理等角度來簡要分析“爽劇”火爆的原因。
【關鍵詞】爽劇;社會心理;自動化思維;人際交往
引言
這幾年,所謂“爽劇”熱播,火爆,從《延禧攻略》中懟天懟地的魏瓔珞,再到《慶余年》中一路開掛升級的范閑,無一不在互聯網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觀眾都在直呼看著“過癮”“刺激”,爽劇在為觀眾帶來爆米花式快感的同時,其背后有著復雜的社會心理導向。
1.“沉浸式體驗”帶來自我滿足
通常來說,爽劇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和核心,俗稱“套路”——那就是主人公是走成長型道路,都有著由弱變強的過程。主角會在金手指的幫助下對那些曾經迫害過自己的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要么一帆風順,要不就是總能遇貴人逢兇化吉,最后走上人生巔峰。同時,爽劇也會給觀眾構建一個“虛擬世界”,劇情發展過程,觀眾會和主角一起經歷,體驗,對故事里的角色產生強烈的感情。心理學家Green在2000年所提出“敘事傳輸”,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認知、情感、想象層面受到影響而完全融入一個敘事世界的現象。看爽劇時,我們會很容易將自身帶入到主角身上,與其一路“開掛升級”,扭轉逆境,獲得成功,最終個體會產生極大的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
事實上,影視作品尤其是爽劇一類,在制作之初就樂于刻畫小人物的成長,這就是與觀眾接受心理密切相關,符合日常生活和觀眾的審美偏好,會有極強的代入感。例如《延禧攻略》里的女主角魏瓔珞,起初就是一個小繡女,沒有任何背景,通過重重關卡最終登上皇貴妃。再加上觀眾對歷史真實人物令妃傳奇經歷的好奇,這樣的人物在設定之初自身特有的獨特經歷就非常吸引受眾眼球。
另外,在爽劇所構建的虛擬世界中,主觀理想化的自我會被進一步塑造,讓受眾產生“替代性滿足”。這個概念最早源自于弗洛伊德,他認為人的主觀會與理性二元對立,人會基于本我追尋快樂。在爽劇的世界里藝術邏輯代替現實邏輯,人們所壓抑的情緒,欲望都會被宣泄,現實中不能被實現的愿望都可以達成,這種虛擬的自我滿足感會緩解現實所帶來的創傷。
2.自動化思維的趨向
人們有兩套思維系統,分別是自動化思維和控制性思維。所謂自動化思維,就是無意識,自然而然不需要耗費精力的思維;而控制性思維則是有意識目的,需花費時間和精力的思維。
在當今時代下,社會節奏愈來愈快,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空閑時間大多都是碎片化,人們會傾向于“速食文化”,追求“快”和“直接”。娛樂方式也不例外。爽劇就是把握了大眾這一心理特點,典型的敘事套路是主人公善于在逆境中成長、強大;在被強力壓制后能夠瞬間爆發;其敘事節奏明快, 言語風格直爽,不需要你深刻思考,不費腦子,臺詞迎合市民,情節通俗簡潔。例如《慶余年》就為觀眾建構了無暇思索的成長儀式,使其在觀劇過程中獲得一種無需深刻思考便可獲得的直覺式快感,即“爽感”,從而在一團雜亂的現實生活中短暫抽離,使身心得到片刻的疏通和愉悅。
試想一下自己,在經歷了一天繁重的工作之后,壓力早就已經將自己的控制化思維消耗殆盡,誰還愿意在娛樂的時候啟動自己的控制性思維?人們肯定更傾向于自動化思維,不需要思考就帶來的愉悅感誰不想要?這就是為什么,你在搜索《白夜追兇》《無證之罪》這樣的懸疑破案劇時,觀眾反饋是“燒腦”“邏輯強”,而《斗破蒼穹》《慶余年》這樣的爽劇時,關鍵詞更多是“過癮”“痛快”之類了。
3.人際交往中的社會心理
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層面來分析,爽劇迎合了年輕觀眾在交往中的“爽心理”,會制造一個個“爽點”。傳統觀念中人際交往,遇到了不公平的事情,往往是“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的觀念;而現在年輕人更傾向于直接“懟回去”的做法,哪怕在現實生活中不會這樣做,那在爽劇構建的虛擬世界里,觀眾肯定更希望主人公“不走尋常路”,這也是為什么以“忍”為特點的白蓮花人設越來越不討喜的原因。
典型案例就是《延禧攻略》里的女主魏瓔珞,一出場就是“天生脾氣爆,不好惹”,在宮里高調行事,對不住“我”的人必定還以顏色,所有事情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沒有隔夜仇,只有現世報,是《延禧宮略》最討好觀眾的地方。
曾有調查顯示,大部分的受訪者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情,都會選擇隱忍退讓,以和為貴。只有小部分人才會像魏瓔珞一樣直接“懟回去”。所以受眾會喜歡爽劇里的快意恩仇,在現實中宣泄不了的情緒,往往在爽劇中得以釋放。由此可見,爽劇迎合了一種集體情緒。
4.從眾心理的影響
隨著新媒體時代技術的日漸成熟,輿論興起速度之快,傳播面之廣,我們有目共睹。輿論可以影響我們的態度,影響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一個社會熱點的出現本質上是一小部分人的狂歡,但逐漸會影響到整個社會。從眾因素在爽劇的市場里看似無關緊要,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看“爽劇”起初可能并不是你自己興趣愛好的初衷,而是來自社交平臺或身邊朋友的“安利”。
例如《延禧攻略》最初只是在微博上有一定的話題討論度,上了熱搜之后,就會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甚至有人聲稱“雖然沒看,但通過熱搜知道全部劇情。”之后加入了討論,加上微博營銷為這部劇造勢,贏得了廣泛關注,而使用社交平臺的你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這一切,甚至有人說“不看《延禧攻略》,說話就插不上嘴!”爽劇也成了社交中語言交流的一環,你也是媒介從眾大隊上的一員。
5.結語
通過簡單的分析,可見爽劇的火爆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迎合了年輕受眾的“爽心理”,畢竟年輕人在影視劇市場的消費力不可小覷,但爽劇的火爆也同時引發了影視劇脫離現實,題材內容“架空”,角色同質化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爽文”與“爽文化”:替代性滿足的實現與危機——李楚翹(J) 2020,(05),23-25
[2]《慶余年》:一場成長儀式的建構與狂歡——張薇(J)2020,(05),85-86
[3]意義與反思:“爽文化”與青年主體建構——基于熱播劇《延禧攻略》的探討——王振(J)2019,12(01),17-23
[4]熱播劇《延禧攻略》的受眾心理研究——楊麗(J) 2019,(10),83-85
作者簡介:張雅文(1999.4-),女,安徽合肥人,研究方向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