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娉婷
【摘 要】古戲臺是白族民間音樂的一種傳承媒介,同時也是情感記憶的一個重要載體。古戲臺的存在具有非常大的價值,也對白族人民對現實的認知與體驗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本文以大理的喜洲鎮古戲臺為例,闡明了白族民眾在戲臺上通過歌舞的形式來宣泄情感或者祈求“神人以和”,以傳統的歌舞形式來實現民間音樂的活態傳承。
【關鍵詞】古戲臺;白族;民間音樂;活態傳承
中圖分類號:J64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6-0049-02
大理的喜洲鎮位于美麗的洱海邊,是白族人民的聚集地,當地自然風景十分優美,為白族文化以及地域特點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場所,也為白族人民提供了生活、交流的場地。而古戲臺在白族人民的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情感記憶的一個重要載體。古戲臺的存在對于白族人民而言是一個顯在的文化符號,并且至今也依舊發揮著其重要的作用,是白族人民熱愛生活、珍視生命的一種文化見證,對于民間音樂的活態傳承來說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古戲臺簡介
實際上白族文化是多元的,因為白族人民非常善于從其他民族中吸取精華來促進自身文化的發展。在大理國時期,白族人民就十分重視文化學習,不僅將弟子送到中原學習漢字文化,同時還在當地建立了非常多的學館與文廟,也因此培養出了大量的作家、詩人等[1]。在當時,白族人民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搭建了很多的寺廟、戲臺,甚至還有的寺廟中本身就帶有戲臺。白族人民熱愛歌舞曲藝,這是受到藏族文化的熏陶而逐漸形成的。久而久之,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就形成了目前展現在大家面前的豐富多彩的白族文化。如今,白族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戲臺,例如宗祠、城隍廟等地都能見到戲臺,最早的戲臺并不是用來表演的,而是用來迎神賽會的,但是在吸收了眾多外來文化之后,古戲臺的功能逐漸多樣化。因白族人民喜愛歌舞,所以古戲臺就成為了一個展示歌舞的平臺,久而久之,便發展成了一個重要的演出場所。
二、古戲臺的文化背景
白族人民的祖先對于其他民族中的精髓文化非常樂于吸取,尤其是對于漢文化。因此,漢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對于白族文化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早在南詔時期,唐王朝就幫助南詔統治者奪取并鞏固政權,南詔接受唐王朝冊封,可見白族與中原的良好關系。而大量的漢書古籍,也被白族人民從中原陸續購置到了自己的生活地域當中,并且在此之后,白族也派了相當數量的弟子去學習漢文化。
時至大理國時期,當時的統治階級又從儒家文化中習得科舉制度;后來,又在各地建立專門傳播儒學的文苑、書館,這一時期白族的土地上出現了大量的詩詞作家以及文學學士。而這一時期白族的宮廷禮儀與唐朝的宮廷禮儀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從現今的寺廟和古戲臺中,都能夠看到當時文化的繁榮。
此外,白族文化中也蘊含了相當多的藏族文化。白族的各種曲藝是白族自身歷史發展及文化演變的集中體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突出了漢族與藏族文化的內在特質,也是在這樣的影響下,使得白族的文化豐富多彩。而時至今日,保留下來的古戲臺數目也眾多,例如宗祠、城隍廟等地的戲臺,都是這一時期多元文化結合的產物。但早期出現的戲臺與歌舞表演關系不大,主要體現出了迎神賽會的功能特性。
綜上所述,白族文化是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這也能夠說明白族的歌舞表演以及戲臺搭建,既具有其自身的民族特性,又有著豐富的外界特征。而白族人民自身的戲臺文化,是源于白族人民的歌舞等藝術,這些音樂與舞蹈也皆來自于生活中的靈感,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往往通過唱歌跳舞等形式來展示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每逢佳節時期,這種現象最為明顯。同時,白族人民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非常善于也非常樂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因而經常在戲臺上通過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加工,在滿足戲曲觀賞性與藝術性的同時,表達出白族人民生活中的真實情感。因此,民間藝術在白族人民的心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他們情感抒發的重要渠道。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也使得白族人民幾乎人人都擅長音樂,并將音樂視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就使得古戲臺在民間音樂的傳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了民間音樂傳承的重要載體。
三、古戲臺的分類及文化功能
受漢文化的深刻影響,白族人民在生活中也逐漸養成了喜愛藝術表演的習慣,并形成了非常重視藝術表達的社會風尚。因此,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也就出現了眾多的文化藝術表演場所,這也就是古戲臺的由來。
白族人民更傾向于通過古戲臺來表現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點,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白族人民也根據白族自身的藝術審美形式,為古戲臺賦予了更多的功能和特性。從白族現存的古戲臺以及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出,祠臺、殿臺、街臺都是古戲臺中的重要分類。白族人民將古戲臺作為重要的演出場所,每逢重要時日,白族人民都會在古戲臺上進行演出。
通過大量的文獻記載可以發現,在演出的過程中,整個戲臺上的演出既體現出了漢族禮樂文化中的音樂風貌,同時又不失白族人民自身的民俗特點。
例如:白族人民在古戲臺上演出時,戲臺左右的臺柱上通常都會掛著銅錢與草鞋,這體現了白族的民族習俗以及民族風貌。演出有功者可以拿走銅錢,若演出不受觀眾喜歡,則會被轟走最后帶著草鞋下臺,十分有趣。這樣的形式,充分體現出了白族人民的審美特點以及民族特性,在追求舞臺藝術的過程中,顯示出了民眾對于審美的判斷與衡量。通過這樣的民間習俗,也為古戲臺的分類及功能賦予了更多的民族特性,有利于外界的人們更好地理解白族獨特的民族文化。
四、古戲臺對白族民間音樂活態傳承的主要現代價值
(一)民間音樂活態傳承的人文意趣
白族的民間音樂是以生活與生產為主要題材的,所以通過白族的民間音樂能夠感受到該民族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從中能夠認識到過去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民間音樂也是民族道德的一種傳承方式,人們在編寫音樂的時候會將一些民族道德融入到音樂當中。而戲臺則是一種音樂生命力的體現,并且與各種建筑物一樣,有著獨特的審美風格。古戲臺在用于表演之前還用于“迎本主”活動,這個活動是白族的一項傳統活動,參與人數多,是一個大型的活動,也可以將其視為一種藝術行為,因為在活動中,祭祀的時候會持續不斷地誦經并配有音樂,兩者融合后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從而使人感受到神靈就在身邊并得到神靈的庇護,給人一種人神同樂的體驗。民間音樂也是一種民間藝術,通過民間音樂能夠將當時的社會結構與行為直觀地反映出來。現如今,很多白族人民自發地形成了表演小組,并且自己編節目自己演,在表演的過程中也沒有明確區分誰是觀眾誰是演員,大家每一個人都是觀眾,同時每一個人都是演員,都可以將自己的情感盡情地展示出來,這也是白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種重要藝術表達形式,這種自發性的行為是白族人民對民間音樂的一種活態傳承。
(二)民間音樂活態傳承的文化內涵
白族傳統的民間音樂能夠將歷史與現實反映出來,通過對白族民間音樂的分析可以發現,民間音樂中蘊藏著白族的社會文化,其所表現出來的每一種形式都帶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印記,因而可以說白族的民間音樂是白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可以從多個角度反映白族人民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以及民族精神。而戲臺是承載文化的載體,是連接人與神的媒介,不僅是社會文化的核心體現,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地理標志[2]。古戲臺是集人、自然、建筑三者于一體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古戲臺成為了白族人民休閑、聚會的好去處。此外,現代人非常重視老年人的生活,所以也逐漸將古戲臺發展成老年協會的主陣地,讓老年人能夠在“生活”了一輩子的戲臺上繼續宣傳家鄉文化,在娛樂的同時豐富了老年生活,將古戲臺對民間音樂的傳承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通過老年人的表演與宣傳,可以讓年輕人了解白族的民俗風情以及發展歷史,一般老年人都會根據當地的相關規定來傳播民族文化,再現民族文化的變遷。由于白族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所以節目表演的類型也呈現多元化,在當地的民俗節日中,還會表演一些傳統的大本曲、吹吹腔等節目,形式感非常強。
(三)古戲臺是民間音樂傳承的重要橋梁
雖然說古戲臺最初并不是為了表演民間音樂而建立的,但是現如今,各種表演活動均在古戲臺上進行呈現,使得民間音樂在古戲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白族保留了大量的神廟戲臺,并因外界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宗教建筑。隨著時間的發展,白族人民愈發重視對古戲臺的修建,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傳播教義的一種方式,不僅強化了宗教所具有的象征性,還能讓祭祀變得更加虔誠。古戲臺寄托了一代又一代白族人民的精神與情感,也為藝術的傳承提供了重要載體,通過這個媒介,搭建起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白族人民認為在戲臺上載歌載舞,并不僅僅是娛樂,更多的是宣泄情感,實現“神人以和”的追求,因為白族人民覺得自己的民間音樂是可以通神的,音樂與山川鬼神是有著緊密的聯系的。當表演歌舞時,神靈就會顯靈,而此時歌舞便可以起到取悅眾神的效果,這樣眾神就能夠庇護白族人民一切順風順水。
五、結論
總之,古戲臺見證了白族人民祖祖輩輩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文化的傳承與重視。并且在民間音樂活態傳承的過程中,古戲臺也承擔著重要的載體作用,通過古戲臺,人們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白族的歷史與文化。所以當下,在研究古戲臺的同時也不能忘記保護古戲臺,以讓白族的優秀文化可以得到持續的發展與傳承。
參考文獻:
[1]李建富.古戲臺對白族民間音樂活態傳承的現代價值——以大理喜洲鎮古戲臺為例[J].大舞臺,2010,(03):156.
[2]楊秀玲.古戲臺對白族民間音樂活態傳承的現代價值[J].藝術評鑒,2017,551(24):163-16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