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思羽
【摘 要】音樂作為一門由聲音構成的藝術,對現實生活的刻畫沒有其它藝術那樣直觀、準確。但音樂有它獨特的藝術手段來表現現實生活,作曲家利用擬聲、象征、暗示等手段來表現,從而完成音樂作品對現實生活的刻畫,達到想要的音樂效果。文章以音樂材料為切入點,以擬聲為主要研究角度,探究音樂是如何將具體事物納入到音樂作品中,從而提高音樂作品的表現力的。
【關鍵詞】聲音材料;擬聲;價值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6-0063-02
一、聲音材料的特殊性
在音樂這門藝術中,任何情感表現和事物描繪都是通過單純的聲音來傳達的,由于音樂這一特殊性,使得音樂在對現實事物的表達與刻畫上不能夠像其它藝術那樣直接,音樂不能像繪畫那樣直接地描繪出一幅景象,也無法像雕塑那樣雕刻出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正如黑格爾對藝術的分類,將建筑劃分為象征型藝術,將雕刻劃分為古典型藝術,將繪畫和音樂劃分為浪漫型藝術,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音樂的特殊性,它是由獨特的藝術形式所構成的一種創造性的音響。音樂由于聲音材料的特殊性,無法直觀地表現出具體事物,換句話講,音樂在表現具體事物時,往往與事物處在一種非對應的關系上,即沒有任何一個樂句能夠表達確切的含義。音樂不能夠像文字那樣準確地表達出事物,也無法像繪畫那樣準確地描繪出景象,音樂是通過聲音的不斷變化以及運用和聲、配器等手段,通過音符在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因素的影響下的變化,使欣賞者感受到音響的變化,通過音響感知,從而產生不同的理解與認識。
對于音樂本身而言,音樂是通過聲音來傳遞內容與情感,從而將音樂的本質表現出來的,一切的表現都來自于聲音所構建的音響效果,音樂作品也是由聲音所組成的,需要欣賞者通過聽覺來感知它。在這個聆聽的過程中,欣賞者僅僅依靠聽覺來感受音樂作品,通過聲音在音高、速度、節奏等方面的變化獲得情感體驗,感受到作品所表達的內容。對于作曲家而言,能夠將欣賞者帶入到他所構建的意境當中,讓欣賞者沉醉其中,感受到他所要表現的內容,這就是成功的音樂作品。在這種情況下,眾多的作曲家為了欣賞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進入作品所塑造的意境之中,采用了許多技術手段來增強音樂對具體事物的刻畫能力,運用不同的技術手段來吸引欣賞者的注意,具體有象征、擬聲、暗示等手段。本文中的“擬聲”專指的是樂器對于自然界客觀事物音效的模仿,對于其它非自然界聲音的模仿暫不做討論。“擬聲”的實質是樂器運用特殊的演奏技法,演奏出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事物的聲音。
二、擬聲的本質
要想對擬聲進行準確、全面的分析,必須先從這一表現形式的本質入手,只有探究它的本質,才能夠進行準確的價值判斷。要探究擬聲的本質,那什么是擬聲自然是討論的前提,擬聲是通過樂器的特殊演奏技巧對自然界客觀事物的聲音的一種“模擬”。擬聲作為音樂作品中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它存在于音樂作品之中,具有自己特殊的存在方式,能夠獨立地對現實事物進行反映,具有本體性特征。我們將擬聲看作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它和其它音樂部分共同組成了音樂作品,單獨的擬聲音樂作品并不存在,這是由音樂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音樂作品使它具有了存在方式,展現了不同于其它對象的獨特性,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擬聲在音樂作品中的運用也印證了這一點。它的存在往往是與其它音樂部分相互依存的,在一個特殊的“音樂場景”下,產生其獨特的作用。
作曲家利用樂器的特殊演奏技巧,使樂器能夠模擬出自然界客觀事物的聲音,因而對于欣賞者來說,擬聲發出的聲響是直接的。而對擬聲的感受是由欣賞者的審美經驗所決定的。欣賞者對于自然界客觀存在的聲音的接受是直接的,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是遲緩的。從擬聲的本質而言,擬聲作為對自然界聲音的模仿,它實質上代表了所要描繪的自然界的客觀事物,是作為一個客觀具體的事物出現在音樂作品中的,使人們直接感受到,它短暫地擺脫了音樂物質材料的束縛,作為一種自然界的特殊符號寄存在音樂作品之中,成為“音樂語言”的一部分。
三、現實事物的移入
擬聲,就是指樂器對自然界事物聲音的模擬。談到擬聲,對于中國傳統音樂來講并不陌生,中國傳統民間器樂中有許多作品都包含了擬聲的例子。在我國傳統嗩吶曲目《百鳥朝鳳》中,就利用嗩吶的特殊吹奏技巧,來模仿不同的鳥鳴聲;在竹笛作品《蔭中鳥》中,利用竹笛的音色與表演技巧來模仿鳥的聲響;在二胡作品《賽馬》中,用二胡來表現馬匹的嘶吼聲。作曲家通過擬聲手段來刻畫具體的事物,利用欣賞者的聯想能力,使欣賞者感受到彷佛不是樂器發出的聲音,而是具體事物發出的聲響。它的本質是利用樂器產生與現實生活事物相近似的音效,從而將現實事物納入音樂作品之中。在這個過程中,欣賞者感受到“擬聲樂句”的聲響,將其與自己的主觀認識結合在一起,從而得到對具體事物的感受。它是欣賞者和作曲家對事物共同的認識,盡管它是用樂器演奏的,但更像是作曲家移植到音樂作品中的一個具體事物,它的意義是明確的。作曲家可以說是利用了聲音的近似性,使得在那一瞬間欣賞者的耳朵里聽到的不是樂器發出的聲響,而是活生生的事物發出的聲響,像是現實事物存在于作品之中。這種“模仿”的存在會提高整部作品的表現力,欣賞者仿佛一下找到了認同感,抓住了作品所要表現的內容。
四、擬聲的作用
(一)擬聲有助于作品整體表現力的提高
擬聲能夠提高作品整體的音樂表現力,使欣賞者能夠直接感受到音樂所表現的情境,這是其他音樂組成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例如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第二樂章中用長笛、雙簧管和單簧管對夜鶯、鵪鶉和布谷鳥的叫聲進行模仿等等,它們是樂器對自然音響的模仿,與客觀事物相對應。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感受,結合音樂整體,使欣賞者直接被帶入到音樂作品的意境當中,增強了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為音樂表現帶來了一個層次上的提升,增強了音樂的感染力。它以一個確切的“自然形象”出現在音樂作品中的方式,給音樂帶來了具象性的表現方式,擬聲的存在就如同在音樂作品之中加入了“音樂標題”,它是一種“純音樂”的標題,利用欣賞者的審美經驗而發揮如同文字標題一樣的作用,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
(二)擬聲能夠提高作品的辨識度
在卓菲婭·麗莎的《音樂美學譯著新編》里有一句話:“藝術創作本身就具有一種作用于接收者的能力,也即將某種內容傳遞給它的接收者。”從這一句話中不難看出,一部音樂作品的價值也是與欣賞者的理解相關的。歷史上就有許多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在當時不被世人所接受,在作者去世后才被發現從而流行起來,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個事實。因此,促進欣賞者對音樂作品的認同和理解,就成了作曲家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存在擬聲的音樂作品中,音樂作品除了通過整體音樂意境的塑造、整體音樂情緒的推動來表達具體內容與意義之外,還通過擬聲這一具有特定意義的藝術形式,將作曲家所要表現的內涵或事物呈現出來。擬聲雖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它的價值卻是很大的。它不僅僅是獨立存在,具有自身獨特意義的,它還能夠影響其它音樂部分,甚至影響整部音樂作品,對整部作品起到重要作用。正如麗莎所說:“一部音樂作品的某一些段落本身不是意義的載體,而另一些段落則具有意義,而且影響到其他段落。”擬聲就是如此,往往能夠起到影響其他段落的作用,像是一部作品活的主題,更加生動、直接地表現出所塑造的藝術情境,從而使接收者更加容易地感受到作品所表達的含義,記住這部音樂作品,使音樂作品能夠具有更高的辨識度,更加直觀地表現出作品的意義。
五、“現實”對欣賞者的意義
擬聲對于欣賞者理解作品能夠帶來巨大的幫助,欣賞者對于作品的理解是通過音響效果來實現的,這種聯系對于欣賞者來說自然會有一個理解和接受的過程。不論音樂作品的情感多么豐富,對于它的理解和把握仍然會受到音樂材料和欣賞者理解力的制約,這是任何作曲家都無法避免的。一個出色的作曲家就是盡可能地讓音樂作品能夠被欣賞者所接受和理解,使欣賞者感受到作曲家在音樂作品中所表達的含義。為此,作曲家在音樂中加入擬聲的處理,能夠使欣賞者準確地把握音樂作品中的一部分音樂含義,通過擬聲部分的表現加深對整部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從欣賞者的角度看,擬聲作為音樂表現的一種特殊手段,具有其它音樂部分所不具有的具象性,能夠直接表現出具體事物的聲響,使欣賞者能夠直接感受到音樂所表現的情境。在音樂作品的理解過程中,由于欣賞者理解能力的不同,對同一部作品的認識也不同。音樂由于其物質材料的特殊性和表現方式的抽象性,使得對音樂的理解沒有其它藝術那么具體,不能夠簡單直接地感受到作品的內容與含義,往往需要多次反復地聆聽和觀察,仔細地分析和研究,才能夠得出相對正確的理解。擬聲作為對具體事物聲音的模仿,它就不再單單是作曲家意識中的某種符號了,而是成為了一種相對穩定的事物。擬聲部分為欣賞者的聯想提供了一個生動的形象,而其它部分則借助擬聲部分使自己也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語義性的表現。欣賞者在聆聽整部音樂作品時,能夠直接地發現和接受擬聲部分,通過擬聲部分的引導,從而更加有效地對作品進行理解。這種方式與標題音樂中借用文字標題來產生聯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擬聲是一種“純音樂”的標題,來幫助欣賞者理解作品。
六、結語
音樂運用擬聲等特殊的手段來提升具體事物的刻畫能力,增強音樂作品的表現力。擬聲作為對現實事物聲音的模擬,就像是存在于音樂作品之中的“文字標題”,引導著欣賞者進入作曲家所塑造的意境之中。它有利于欣賞者對于作品的理解,從而使得欣賞者能夠更加直接地理解作曲家的意圖,感受到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與含義。
參考文獻:
[1]于潤洋.麗莎音樂美學新編譯稿[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2]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