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鳳 覃華蘭 肖衛 羅慶華
摘 要:介紹了稻田養魚除草防病控蟲、增肥力提效率和穩產降本增效等方面的優勢,從田塊選擇、田間工程、水稻品種選擇與種植方式、魚種選擇與放養、日常管理、魚種收獲等6方面總結了張家界山區稻田草鯉鯽混養的綜合技術措施,并提出了山區平板式稻田養魚模式注意要點。
關鍵詞:張家界;稻田養魚;山區;綜合技術
中圖分類號: S9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0X(2020)08-0076-03
Abstract: Rice-fish farming has a long history in Western Hunan, which has integrated rice production and aquaculture, and re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pesticides and occurrence of diseases, pests and weeds, producing ?higher added values of paddy fields, and more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s an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 green agriculture in Zhangjiajie, rice-fish farming is booming. ?Its advantages for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 soil fertility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stabilizing yield and cost reduction are introduced. The integrated technical measures for the polyculture of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arp (Cyprinus carpio) and crucian carp (Carassius auratus) in paddy fields of Zhangjiajie mountainous area are summarized from six aspects: field selection, field engineering, rice variety selection and planting methods, fingerling selection and raising, daily management, and fingerling harvesting. The key points of the polyculture mode of rice-fish farming in mountain area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Zhangjiajie; rice-fish farming; mountain area; integrated technique
中國稻田養魚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期[1]。稻田養魚是一種典型的稻田綠色綜合種養模式,具有門檻低、投資少、見效快、風險低、推廣區域廣等特征,可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稻田養魚既抓住了“米袋子”,又抓緊了“菜籃子”,也抓好了群眾的“錢夾子”,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思想,是促進產業精準扶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舉措,是培育地方經濟增長新動能、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是穩定國家糧食安全、傳承農耕文明的重要支撐[2-5]。
中國稻田養魚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和四川等省份[6]。湖南省稻田養魚主要分布在武陵山脈的湘西地區以及五嶺、羅霄兩大山脈的湘南地區,生產上以自發分散為主,技術上以平板式稻魚共生為主[7]。2018年,湖南省建立了百畝示范片131個、千畝示范片19個、萬畝示范片4個,發展稻田養魚面積達2.5×105 hm2。
張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云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位于28°~30° N、109°~112° E,澧水中上游,屬武陵山區腹地,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張家界現有耕地面積1.19×105 hm2,農業以單季水稻為主,主要為丘陵山區微流水式的多級梯田,山區植被覆蓋率高,水源涵養充足,比較適合稻田養魚。為探討綠色農業生產潛力,近年來張家界市積極推廣稻田養魚,開展了稻田草鯉鯽混養綜合技術研究。研究表明,養魚稻田的水稻比同類型未養魚田塊的水稻增產12.73%~17.35%,稻魚米口感香糯清甜、綠色安全,稻田養魚模式實現了水稻增產、魚增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1 稻田養魚的優勢
稻田養魚是利用稻與魚互利共生,合理配置時空,符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循環高效發展要求,具有增糧、增肥、增收(三增)和節地、節肥、節工(三節)等優勢的一種立體化、生態種養結合模式[5,8]。
1.1 除草防病控蟲
一般水稻單作田塊生長有大量的稗草、牛毛氈、鴨舌草、節節菜等雜草,與水稻爭肥爭水爭光,危害水稻生長;而稻魚共生的稻田,魚吃掉田中的草芽、草籽及一些水生植物,可有效防除稻田雜草,促進水稻生長發育。魚類還取食稻田部分菌核和大量病原菌,攝食水稻基部大部分老病葉鞘,可有效根除病源,增強稻田通風透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控制紋枯病等病害[9]。魚類也取食浮游生物、底棲生物、水生昆蟲等,取食稻田昆蟲蟲卵,捕食稻腳部位及落水的稻飛虱、稻葉蟬、稻螟蛉等害蟲,降低稻飛虱及稻縱卷葉螟等危害發生[10-11]。
1.2 增肥力提效率
一方面魚類通過取食稻田的雜草、昆蟲蟲卵、水稻枯枝落葉等各種田間“廢料”,其排泄的糞便均可被水稻利用;另外一方面投入的魚餌料,一部分被魚類所攝食,剩下的部分則變成了稻田的肥料,能起到了增肥保肥的效果,提高土壤肥力。稻魚共生環境下,草魚、鯉魚等在稻田里四處游動、吃食,翻動泥土,使土壤顆粒變細,增加土壤松暄度和通透性,提高土壤全氮、全磷、全鉀及有機質含量,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12-13]。經示范點土壤取樣測定,稻魚共作稻田土壤有機質含量達36.28 g/kg,而水稻單作田塊土壤有機質含量僅為25.6 g/kg,稻魚共作的田塊土壤全氮、堿解氮、有效磷均高于水稻單作田塊土壤。
1.3 穩產降本增效
研究發現,稻魚系統中水稻產量能保持不變或有增加的趨勢。魚類吃掉水稻的無效分蘗及分蘗較弱的稻穗,使較大空間和較多養分向主穗及分蘗較強的稻穗供給,顯著提高結實率,增加稻谷千粒重,有效提高水稻單產,提升稻米品質。由于農藥、化肥等用量明顯減少,省工、省本,農藥殘留和面源污染也得到有效控制,生產出優質綠色稻谷和魚類,既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又實現了稻魚雙豐收,顯著增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 稻田草鯉鯽混養的綜合技術措施
2.1 田塊選擇
稻田養魚的田塊選擇應注意:一是陽光充足、地勢平坦、傾斜度低,相對集中連片,不易受旱、澇、洪水影響,遠離人員集中居住地,土壤肥沃的田塊;二是水源充沛、有保障,水質良好,無污染;三是田塊基實牢固、保水力強、耕作層深厚不漏水,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有利于農事操作和管理。
2.2 田間工程
采用平板式稻田養魚,稻田田塊內四周挖寬4 m、深25 cm的魚溝,田塊全年保持蓄水,還需完成以下田間工程才能保證收益:一是高標準田埂修筑。為防止田埂坍塌或是大水漫埂跑魚,在插秧前需要加寬加高加固田埂。二是進出水口要對角設置,分別設在較高的地方和較低的地方,可以保證稻田進水水流均勻及田內水體充分交換,有利于水稻和魚種的生長發育。三是制作攔魚柵,在進出水口處都要設置攔魚柵,可以選擇鐵絲網或聚乙烯網片制作的攔魚柵,高度和寬度要分別大于進出水口15~20 cm。安裝時,把攔魚柵的兩邊及下端插入泥土中,并壓實泥土,上端要高出田埂,防止跑魚和有害生物進入。
2.3 水稻品種選擇與種植方式
稻田養魚的水稻品種應選擇耐肥,抗倒伏的中、晚稻品種,抗病力強、株型緊湊、葉片直立、高稈粗壯、耐水淹的優質稻品種,如農香32和甬優9號,株高達160 cm。田塊為平板式稻田養魚模式,采用寬窄行的插秧方式(寬行行距80 cm、窄行行距40 cm、株距12 cm)種植水稻,有利于水稻邊際效應增強光合作用、確保草魚水體活動空間、便于農事活動等優點。培育無病蟲壯秧,5月10日插秧,插足基本苗(農香32為12萬/667m2、甬優9號6萬/667m2),確保插秧質量,5月下旬全部栽插完畢;收獲時間:農香32為8月中旬、甬優9號為9月下旬;加工稻谷,品牌包裝銷售稻米。
2.4 魚種選擇與放養
稻田養魚魚種的選擇應以草食性魚為主,適當搭配少量雜食性魚類混養。魚種要求體質健壯、鱗片完整、靈敏活潑、無傷無病、規格整齊,放養時用2%食鹽水浸泡消毒,有條件的應在魚苗投放前10 d,用25 kg/667m2生石灰潑灑消毒,確保田源清潔。全年魚類投放分3次:(1)4月下旬,投放鯉魚夏花(體長1 cm)5 000尾/667m2+大口齡夏花(體長3 cm)鯉魚50尾/667m2;(2)5月中旬,投放鯽魚夏花(體長1 cm)5 000尾/667m2;(3)7月上旬,水稻齊苗后,投放250 g大小(體長15 cm)草魚40尾/667m2。放養時加入田水,使其水溫趨向一致,再慢慢放入田內。
2.5 日常管理
2.5.1 水位水質調控 稻田養魚的水位水質管理既要滿足水稻生長需求,又要顧及草魚、鯉魚、鯽魚的生長習性,應根據水稻不同階段的生長特點來調節水深,在不影響水稻生長的前提下盡量增加水深,有利于魚類生長。一是水位應根據水稻生長發育特點來調控。水稻生長初期保持淺水位,一般保持水深6~8 cm;水稻孕穗期到灌漿期是水稻需水高峰期,也是草魚生長旺季,水量加大,應調高水位至水深20 cm左右;當水稻生長進入后期時,抽穗灌漿成熟,應調低水位,一般調整水位至水深10~12 cm。二是根據天氣及水質變化及時換水。當水溫超過35℃之后應該及時換水降溫,并適當增加稻田水深深度,確保水體始終保持肥、活、嫩、爽。
2.5.2 餌料投放 稻田中魚類主要以雜草以及浮游生物為主要餌料,在收割稻谷后可適當投放米糠,有條件也可適當投放菜籽餅等魚食料。
2.5.3 施肥用藥 魚類攝食浮游生物及嫩草后的排泄物能夠肥沃土壤,因此水稻種植基本不需要施用基肥。在水稻生長后期,視情況需追施45%硫酸鉀復合肥15 kg/667m2以延長水稻生育期,便于魚類生長,并獲得較為理想的收益。稻田養魚田塊常年蓄水,通過“水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蟲草害,故養魚稻田水稻發病率低,基本上不需使用農藥;如特殊年份需要用藥時,建議選用高效低毒農藥,科學用藥,避免危害魚類。
2.5.4 加強巡查 稻田養魚除抓好技術措施外,還要做到勤巡查,用聲波、光線、圍擋和籠子等方式防止貓、鴨、鼠、蛇、鳥等危害魚類,全面做好防逃、防洪、防盜、防敵害等工作。要堅持勤巡田,經常對攔魚設備上的雜物進行清理,保證進出水流暢。
2.6 魚種收獲
分兩次捕魚:第一次為翻田之前(3月下旬),主要是收獲前一年未達到銷售規格的、繼續留在田內養殖的魚;第二次捕魚為9月中旬,水稻即將進入黃熟期,稻田需要排水收割水稻,魚將無法在田里生活,需要將魚捕出。平板式稻田養魚只需在出水口安裝淌箱即可將魚捕出,也可用地籠網、抄網捕撈。將達到規格的商品魚及時捕獲上市,其他不規格小魚待水稻收割后,將稻田重新灌水放入稻田繼續養殖,待第二年捕獲上市。
3 平板式稻田養魚模式注意要點
稻田養魚的優越性明顯,采用平板式稻田草鯉鯽混養模式必須注意以下幾個要點,否則會造成魚類吃掉稻苗,影響水稻產量。一是水稻品種應選擇高稈粗壯、抗倒伏強、耐水淹、抗病力強、株型緊湊的優質稻品種;二是注意放養魚類質量,魚苗做好消毒措施,要選擇體表光亮,個體活力強的魚苗;三是在水稻生長中期,稻莖已經老練,稻葉挺直而遠離水面,可適當調高水位,既利于水稻生長發育,又確保了草魚水體活動空間,達到空間、養分利用最大化;四是要合理投放飼料,促進魚生長快、產量高,確保餌料充足不間斷,否則喂食不足,魚在饑餓的情況下也會跳起來吃秧苗。
參考文獻:
[1] 吳 濤,黃 璜,陳 燦,等. 我國稻田養魚技術的研究進展[J]. 湖南農業科學,2017(10):116-120.
[2] 李榮福,王守紅,孫龍生,等. 建國70年稻田漁業的發展成就與歷史經驗[J]. 漁業致富指南,2019(14):14-18.
[3] 王強盛,王曉瑩,杭玉浩,等. 稻田綜合種養結合模式及生態效應[J]. 中國農學通報,2019,35(8):46-51.
[4] 李 竣,陳 潔,姜 楠. 中國稻田養殖現狀及發展前景[J]. 農業展望,2019,15(1):61-65.
[5] 將 軍. 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情況[J]. 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9):6-7.
[6] 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報告(2019)[J]. 中國水產,2020(1):16-26.
[7] 黃 璜,劉小燕,戴振炎,等. 湖南省稻田養魚生產與農業供給側改革[J]. 作物研究,2016,30(6):656-660.
[8] 范 偉,陳 斐. 工程化稻田養魚[J]. 農家顧問,2014(4):46-47.
[9] 陳 璐,陳 燦,黃 璜,等. 稻田生態種養對農田生態效應的影響[J]. 作物研究,2019,33(5):346-351.
[10] 韓光煜,李孝熙,張 杰. 稻田養魚對水稻主要病蟲害的防控及效益分析[J]. 農業技術與裝備,2018(7):10-11,13.
[11] 吳建兵. 浦城山區稻田養魚模式技術[J]. 福建稻麥科技,2018,36(2):8-9.
[12] 徐 瑩,傅志強,黃 璜. 武陵山片區稻魚種養模式發展現狀與前景[J]. 作物研究,2019,33(5):455-460.
[13] 周興兵,劉 茂,張 力,等. 稻田養魚模式下減量施氮對雜交中稻產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響[J]. 中國稻米,2020,26(1):80-83.
(責任編輯:肖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