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為龍 胡志陽 田文萍
摘 要:從引種示范種植初見成效、蘆筍露天種植技術體系逐步形成、市場銷售體系日趨健全和產業鏈建設形勢良好4個方面介紹了張家界蘆筍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當前張家界蘆筍產業主要存在種植標準化程度低,技術支撐滯后;精深加工環節薄弱,產品附加值較低;勞動成本投入量大,經濟收益遲緩;市場品牌意識淡薄,宣傳力度較弱等問題,針對問題提出加大宣傳力度,集聚政府各方支持;組建專業組織,加大技術培訓;推進設施栽培,確保效益穩增;優化產業結構,三產融合發展;強化培管措施,提升品牌意識5個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蘆筍;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建議;張家界
中圖分類號:S64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0X(2020)08-0105-03
Abstract: After 4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asparagus (Asparagus officinalis L.) planting area in Zhangjiajie had accumulated to nearly 150.5 hm2 along with an annual output value of 15 000 Yuan/hm2. The asparagus indus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new industries that helps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he local agriculture as well as the farmers' incom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asparagus industry in Zhangjiajie is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and demonstrative planting of asparagus has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the asparagus open-air planting technology system has gradually formed, the marketing system has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and the industrial chain construction situation is good. But, some problems are existing: low standardized planting and lagged technical support, weak intensive processing links and low added value of products, large labor cost input and slow economic returns, weak awareness of market brands and poor publicity. Thereby, this article give 5 suggests: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gathering all supports of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ncreasing technical training, promoting facility cultivation to ensure the steady increase of benefits,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strengthening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enhancing brand awareness.
Key words: asparagus (Asparagus officinalis L.); development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suggestions; ?Zhangjiajie
蘆筍學名石刁柏,屬百合科,天門冬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嫩莖形似蘆葦和竹筍而得名為蘆筍,以采收的嫩莖為商品進行銷售。因其嫩莖富含天門冬酰胺、謝皮黃酮、香豆素、蘆丁等多種活性成分,蘆筍被列為世界“十大名菜”和“食藥同源食物”之一[1]。陳廣等[2]在《中西醫結合研究》上首發論文提出,可將蘆筍作為藥食同源材料用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預防和調理。
蘆筍生命周期可分為幼苗期、幼齡期、成年期和衰老期,其生命周期長達15~20 a,一般種子萌芽到定植前為幼苗期,定植后的1~2 a為幼齡期,3~10 a為成年期[3]。張家界市介于109°40′~111°22′ E,28°52′~29°48′ N 之間,地處云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為武陵山脈腹地,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7℃,年降雨量1 400 mL[4];土壤肥沃,景色秀美,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零工業污染,非常適宜蘆筍產業發展。
1 張家界蘆筍發展現狀
1.1 引種示范種植初見成效
張家界2016年引植蘆筍2.5 hm2,2017年示范面積26.5 hm2,2018年種植面積66.5 hm2,2019年種植面積55 hm2,4 a蘆筍種植面積累計150.5 hm2。蘆筍栽培主要分布永定區新橋、沅古坪鎮和羅水鄉,慈利縣三官寺鎮和許家坊鄉,桑植縣涼水口、瑞塔鋪鎮和空殼樹鄉及武陵源區中湖鄉;栽培面積較大的品種有金冠、翡翠明珠、豐島2號、航天6號、紫色激情、格蘭德和沃克先鋒等。2016—2019年,蘆筍平均產量從500 kg/667m2提高到1 000 kg/667m2,產值由5 000元/667m2增加至10 000元/667m2以上,成為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型產業之一。
1.2 蘆筍露天種植技術體系逐步形成
張家界蘆筍栽培借鑒國內先進生產技術,從品種引進、育苗供應、栽培規程、病蟲草害防治和產品冷儲及加工等方面著手,開展智能大棚自動化育苗、單壟雙行栽培、光禿式采收、病蟲草害綜防等技術的研究、示范、推廣及集成應用工作,并制定張家界蘆筍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為蘆筍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1.3 市場銷售體系日趨健全
張家界蘆筍線下主要發往北京新發地、武漢白沙洲等大市場進行銷售,在廣州深圳市、浙江杭州市等地建立銷售網點,線上通過京東、天貓、佰勝生鮮網和中國農業銀行APP銷售。并與青島開創食品和張家界久天生物等蘆筍加工企業簽訂購銷協議。形成以批發市場為中心,銷售網點為基點,加工企業為保障,線上線下同運作的蘆筍銷售體系,且日趨健全。
1.4 產業鏈建設形勢良好
張家界國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組建了自動化播種智能大棚育苗的種苗供應基地;為確保張家界蘆筍的產業化發展,武陵源區中湖鄉定家莊村村委會、桑植縣堯二坪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張家界仁愛蘆筍種植專業合作社、張家界春雨蘆筍種植合作社、慈利縣三官寺蘆筍種植合作社等超過10家生產基地聯合組建了張家界蘆筍種植專業合作聯社。合作聯社以張家界蘆筍進行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銷售的產銷運作機制,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經營機制。張家界蘆筍茶、蘆筍面等蘆筍深加工產品試制完成,投放市場后將豐富旅游商品,滿足游客消費需求。逐步形成集產、供、銷為一體的產業鏈。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種植標準化程度低,技術支撐滯后
張家界蘆筍分布在轄區兩區兩縣,種植零星,各基地種植規模較小、標準化程度較低。雖然制定了蘆筍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規程,但由于部分業主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對有機肥和農藥的安全使用、筍園的管理、采收的方法、土壤肥力的培育等技術認識不足,執行力不夠,導致生產技術的應用水平各異,種植管理水平不高,筍園長勢參差不齊。張家界蘆筍自2016年引植以來,技術主要依賴農業科技園區科技力量和借鑒北方種植技術進行技術指導,尚未組建專業的技術團隊和服務力量從事蘆筍栽培管理、病蟲草害的防治、蘆筍的銷售和精深加工等各個環節研究和推廣運用。總體來看,張家界蘆筍種植技術力量薄弱,支撐滯后。
2.2 精深加工環節薄弱,產品附加值較低
2.2.1 蘆筍加工能力薄弱 張家界蘆筍精深加工薄弱將制約蘆筍產業可持續發展。張家界2019年產蘆筍約2 000 t,僅對蘆筍進行短期貯藏、保鮮、簡單地商品化處理,以蘆筍鮮筍銷售為主,而蘆筍精深加工還處于研制和試生產階段,附加值極低。
2.2.2 生物產量的商品和經濟利用率低 據筆者2019年對3 a的筍園調查記載,蘆筍采收的生物產量達1.8 t/667m2,入庫收購的標筍1.1 t/667m2,標筍率占采收的生物產量61.1%;蘆筍的下腳料和不達標小筍的生物產量0.7 t/667m2,占采收的生物產量38.9%。且只有少量的用于蘆筍茶的加工外,多已當廢物遺棄,未得充分加工利用。當年二次留置母莖的生物產量3.2 t/667m2在母莖置換和冬季清園時,多已焚燒,未得到綜合利用。
2.3 勞動成本投入量大,經濟收益遲緩
2.3.1 勞動力成本偏高 蘆筍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蘆筍的培管、採筍等農事操作和分揀分級都以人工為主,用工時間集中、量大。特別是幼齡期第一年,植株小、空置面積大,加之張家界雨水充沛、溫度適宜、雜草生長迅速,培管任務重,用工較多。張家界蘆筍生長在田間培管過程中,機械化田間管理滯后和勞動力老齡化現象明顯,人工投入較多。據對三官寺、沅古坪和許家坊等種植基地的調查,勞動力成本在3 000~3 500元/667m2,人工成本成為蘆筍生產中的主要成本。
2.3.2 經濟收入較低 蘆筍是多年生作物,幼齡期1~2 a,這期間,地下莖分枝、增長,并出現重疊現象;貯藏根迅速增多,生長健壯;地上莖不斷增多長粗,但仍偏細,商品率低。加之蘆筍幼齡期主要以培育健壯的植株群體和儲存植株養分為主,采收鮮筍較少導致經濟收入較低。據筆者2020年5月調查,張家界2019年種植的55 hm2,產值6.0萬~11.9萬元2.5 hm2占4.5%;產值3.0萬~5.9萬元35.3 hm2占64.2%;產值3萬元以下17.1 hm2占31.3%。
2.4 市場品牌意識淡薄,宣傳力度較弱
主要表現在:一是蘆筍合作社種植戶對綠色和有機種植認識較低,在增施有機肥和禁用除草劑等農事操作時執行到位不夠;二是蘆筍在張家界乃新作物,引進時間較短,宣傳力度不夠,市民和領導對蘆筍及種植前景和價值認識和認知度不高,影響了蘆筍產業的發展和推進。
3 建 議
3.1 加大宣傳力度,集聚政府各方支持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擴大影響,促進投資與消費。利用各種宣傳方式、方法和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展示和宣傳蘆筍和蘆筍產業,形成政府重視產業,市民了解蘆筍,企業積極參與,農戶主動生產的發展局面。二是整合資源,加大政策扶助力度,實現產加銷一體化。整合張家界農業投資有限公司資源優勢,從實際出發,制定相關政策,采用招商引資、合資、獨資等多種形式,吸引外地企業和本地企業及經濟組織積極創建蘆筍基地和加工辦廠,打造張家界蘆筍品牌,形成產業聚集優勢,延長蘆筍產業鏈,全方位推向國內外市場。三是落實惠農政策,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張家界蘆筍產業的穩步發展,建議相關部門在培訓、技術、基地建設、資金、市場銷售等方面對從事蘆筍生產的人員進行扶助,確保其經濟效益,以實現蘆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四是積極爭取列入張家界支持產業項目。抓國家鄉村振興之契機,加大蘆筍產業培育力度,提高蘆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吸引政府重視,將蘆筍列入張家界鄉村振興重點支持產業項目和張家界“5、2、3+N”主要農業產業發展布局。
3.2 組建專業組織,加大技術培訓
3.2.1 加大科技支撐,強化技術服務體系 成立張家界蘆筍產業研究中心,引進全國知名專家和本土科技人才,組建蘆筍科技人才專家團隊,研究張家界蘆筍栽培技術、管理機制、產品開發;指導張家界蘆筍產業布局、種植生產;創建張家界蘆筍品牌和制定張家界蘆筍產業技術標準。加強技術一條龍服務,強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將蘆筍標準化生產技術落實到每一個基地、每一個種植戶;實現蘆筍生產的標準化、生態化;嚴格控制除草劑、化肥、農藥的使用;根據蔬菜安全生產技術要求,逐步實現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4]。建立完整的質量監管技術體系,以實現蘆筍產業的良性發展。
3.2.2 加大科技創新和培訓力度 (1)科研創新,與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和湖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一是搞好蘆筍茶等蘆筍的精深加工研究,二是抓好蘆筍病蟲草的監測及防治,三是研究南方蘆筍綠色豐產栽培技術。(2)科技培訓,對蘆筍種植從業人員和生產人員采用多形式、多方式的培訓方法加大培訓力度,提高種植管理水平和從業能力。
3.3 推進設施栽培,確保效益穩增
3.3.1 適度發展設施保護栽培 簡易大棚是一種實用的保護地載培設施,由于其建造容易、使用方便、投資較少,已被普遍采用[6]。其具有降低棚內的濕度、降低棚內病蟲草害、減少用藥量、防止土傳病菌的傳播、提高產量、提早成熟、活化土壤、增強土壤的通透性等作用,能有效的保證蘆筍效益的增加。
3.3.2 推進“水肥一體化”建設 “水肥一體化”通過可控管道系統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形成滴灌,均勻、定時、定量浸潤蘆筍根系發育生長區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終保持疏松和適宜的含水量;同時根據蘆筍生長期需水、需肥規律情況進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設計,把水分、養分定時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給蘆筍[7]。能有效的保證蘆筍生長期對水分的需求,能簡捷的補充土壤養分,達到省肥節水、省工省力、減輕病害、增產高效。
3.4 優化產業結構,三產融合發展
3.4.1 做好蘆筍精深加工 抓好蘆筍鮮筍銷售、冷藏和速凍;利用蘆筍的下腳料和不達標筍,發展蘆筍精深加工;搞好留置母莖的生物產量的綜合利用;提高蘆筍的附加值,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增加筍農經濟收入,實現蘆筍產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蘆筍深加工產品可以分為保藏類、飲品類、食品類、保健類等。
3.4.2 優化蘆筍產業結構 以綠色生態蘆筍種植為切入點,加大蘆筍與旅游業深度融合,推動以蘆筍產業為基礎,集康養、療養和蘆筍精深加工等多位為一體綜合開發的全國三農優化實驗區蘆筍大健康綜合體項目的落地,建成世界級康養中心。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和推進張家界蘆筍產業結構。
3.5 強化培管措施,提升品牌意識
3.5.1 加強蘆筍病蟲草害監測,確保產業持續發展 病蟲草害的防治是種植蘆筍的關鍵,經3 a的觀察可知,在張家界病害主要有褐斑病、根腐病和莖腐病,蟲害主要有薊馬、斜紋夜蛾、蚜蟲和地老虎等,草害現象表現嚴重。加強蘆筍病蟲草害監測,掌握病蟲草害發生規律,探討蘆筍病蟲草害防治方法,適時有效防控蘆筍病蟲草,確保蘆筍產業持續發展。
3.5.2 補施微量元素肥,增施有機肥 蘆筍屬高檔蔬菜,補施微量元素肥、增施有機肥能有效的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保肥保水和供肥供水能力,利于蘆筍優質高產。
3.5.3 強化農殘監測,防控重金屬污染源 一是抓好新建基地的選址和土壤處理。二是控制高殘、高毒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三是建立蘆筍農殘動態監測機制并常態化運行。四是做好蘆筍對重金屬吸收情況的研究。
3.5.4 修繕技術規程,規范農事操作 在修訂和完善《張家界蘆筍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的同時,按照生產技術操作規程進行農事操作,確保蘆筍產量和質量。
3.5.5 提升品牌意識,把控產品質量 完善和提質張家界筍蘆筍種植專業合作聯社的設施和職能,利用“張家界”大品牌,抓好商標注冊,嚴把綠色認證質量,培育市場知名品牌,建成張家界綠色支柱產業。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長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書華. 一年生蘆筍噸產栽培技術[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
[2] 陳 廣,劉艷娟.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診療方案及預防方案[J]. 中西醫結合研究,2020(1):20-21,34.
[3] 劉保真. 蘆筍高產栽培新技術[M]. 南昌:江西科學出版社,2014.
[4] 趙宗山,李紅林,李家書,等. 永定區志[M]. 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5] 陳泉生,孟凡磊. 崇明蘆筍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 安徽農學通報,2014(9):67-68.
[6] 朱德進,章 華,李美珍,等. 簡易大棚西瓜栽培技術[J]. 上海蔬菜,2006(4):91.
[7] 陳喜清,孔海明,奚 輝,等. 水肥一體化應用的主要技術及方法[J]. 浙江農業科學,2015(6):757-761.
(責任編輯:肖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