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璐璇 劉潔
【摘 要】經典電影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是因為其中往往隱藏著一些玄機,希區柯克在電影《精神病患者》中設置的“鑰匙”開創了一代敘事手法的新篇章,這種創新使得整部電影充滿了懸念和沖突,也將電影藝術提升到了更高的階段。
【關鍵詞】希區柯克;“鑰”匙;觀眾;懸念
中圖分類號:J9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6-0148-02
一、電影《精神病患者》中“鑰匙”的設置及作用
希區柯克是驚悚電影大師,他的《精神病患者》是其電影中最有名的一部,同時也是最恐怖的一部。希區柯克的拍攝手法最為經典的就是他獨具匠心地在電影中設置“鑰匙”。這里的“鑰匙”不是傳統意義上用來開門的鑰匙,而是在每段情節中一個反復出現的人或者事物。那么這個“鑰匙”到底是起什么作用呢?
(一)四萬美元現金
當老板在大家面前,揮舞著他的四萬美元現金,刺激了每一個人的心。Marion(因譯法不同,后文統一稱瑪麗恩)忍不住把錢緊緊攥了一會,然后瑪麗恩用潔凈的信封把錢包裹起來,隨后放進了皮包里。這時錢便成了一把“鑰匙”。它的第一個作用是成功開啟了后面的劇情——瑪麗恩攜巨款潛逃。
瑪麗恩在收拾行李的過程中始終是焦躁不安的,攝影機隨著瑪麗恩的目光給了這些錢三次特寫,通過這三次特寫,作為“鑰匙”發揮了第二重作用:制造緊張與不安的氛圍,讓觀眾開始興奮起來,從而更加好奇后面的劇情。
在路途上被警察尾隨后,惴惴不安的瑪麗恩終于找到了休息的旅館,她還是覺得錢放在哪里都不合適,于是又用剛剛買來的報紙包裹了錢。其實把錢從信封拿出來又換成報紙包裝,從物理的角度來講沒有什么變化,但是這個動作卻也恰恰再次強調了這筆錢,因為觀眾剛剛從被警察的追問中鎮定下來,導演要用這把“鑰匙”再一次喚起觀眾視覺上的興奮,調動觀眾的情緒,從而同情起瑪麗恩來。在電影的初期,導演所做的一切都是讓觀眾認同瑪麗恩,雖然人物道德是存在問題的。
(二)諾曼
在瑪麗恩和諾曼邊吃飯邊交談的時候,天平逐漸向諾曼的過往經歷傾斜,觀眾開始逐漸忘記剛剛的“鑰匙”——那筆錢,而是慢慢對諾曼產生了好奇。瑪麗恩站起來說她決定回去,在瑪麗恩離開房間以后,鏡頭竟然沒有跟著她出去,而是停留在了諾曼的臉上,此時“鑰匙”被希區柯克巧妙地偷換了。
當諾曼挪開掛在墻上的那幅《蘇珊娜和長老們》的畫時,觀眾被更加具有沖擊力的劇情所震撼,諾曼儼然成了新的“鑰匙”。隨著諾曼的視角,觀眾也成了偷窺者,從一個新的角度審視著劇情的發展。“鑰匙”的切換代表了劇情邁進了另一個階段,前半段的故事僅僅是為了引申到新的故事里去,這種切換不但沒有給人一種突兀的感覺,反倒干凈利落地給了觀影者一個驚喜。
顯然,諾曼才是這部電影的主角,他是電影的圓心,此時導演需要觀眾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諾曼身上,這樣才能讓觀眾既擔心又質疑。
(三)母親
在未婚夫和姐姐一同追查瑪麗恩下落的時候,劇情出現了驚人的反轉——諾曼的母親竟然已經去世了很多年!那浴室里殺死瑪麗恩的又是誰呢?在這個時候母親又成了第三把“鑰匙”。觀眾于是又開始糾結于母親這個角色是否真的還活著?這個轉折和之前的劇情沒有什么聯系,似乎開始了一部新的電影。在這段情節中,導演使用了麥格芬手法,捏造了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人物,卻是整部電影最讓人聚焦的線索。這時“鑰匙”的作用就是在揭開真相之前,讓觀眾內心形成兩種猜測,并且對兩者的篤定程度各占一半,從而更加無法堅定自己的判斷。
二、“鑰匙”的意義
希區柯克通過不斷設置“鑰匙”,丟棄舊的“鑰匙”換上新的“鑰匙”,給觀眾以不同的視角和思考方式,讓觀眾主動跟著劇情走,自己化為一個窺探者和調查者沉浸在他構想的世界之中。每一個新的“鑰匙”的產生都代表著一個新的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故事起伏讓人焦躁不安。
封閉性的敘事對他來說并不重要,大刀闊斧地展開故事情節才更能直接解決問題。希區柯克總是以觀眾意想不到的坦誠度和透明度,闡述他的作品和生活的線索。
(一)“鑰匙”成為象征
“鑰匙”隱喻了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某種情感或寓意,例如電影《天浴》中作為“鑰匙”的紅色絲巾代表了女主角的童貞;少女姣好的胴體;對性欲的邀請;丑惡的交易性行為;以及文秀的血的祭禮。再如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中作為“鑰匙”的門相當于一種抽象的約束,并非一個出口,而是一種形式,不斷記錄著我們從一種束縛中跨入另一種束縛中的過程。
而在《精神病患者》中,“鑰匙”作為四萬美元現金,曾經代表著誘惑,順利地引出了瑪麗恩偷走錢款的動作;作為諾曼,代表著深受陰性產物帶來的“閹割恐懼”之害的受害者,觀眾能夠看出他陽光溫暖的外表之下,隱藏著某種隱忍、叛逆和略帶變態的性格;作為母親,代表著在當時的美國,由男性作為主導地位的社會中女性主義的崛起。這解釋了為什么諾曼要殺死自己的母親——因為女性做了違背道德的事,侵犯了父權,在這種恐慌之下,諾曼不得不將其殺死以來維護父親,并消除自己的恐懼。作為電影中的象征,“鑰匙”充分展現了人性。
當“鑰匙”成為象征時,它的作用是可以反映當時社會的某種現象,更好地交代電影所處的時代背景,觀眾也更容易理解劇中角色們做的每一個決定。作為每個懸疑點的“鑰匙”都是用來故意讓觀眾的眼球死死盯住,并且在其間不斷創造新的波浪。電影中的人物和情節引起觀眾的共鳴才會讓觀眾有代入感,同情他們的遭遇,也會對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充滿期待。
(二)“鑰匙”分割電影
如何在兩個小時內讓電影情節在適當的時間發生轉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鑰匙”。如果把希區柯克設置的三段故事拆分開來,使用普通的敘事手法,情節之間是不會流暢地銜接的。所以導演索性就以一個個“鑰匙”作為每段情節的主題來展開,就像一個大電影中包含了三個小電影,但這些小電影之間又是順接關系。觀眾在觀影時,可以真切地感覺到這種分段式的變化,也會欣然接受這種變化。所以說,希區柯克是一位將劇本、鏡頭運動、視覺形象、場景和表演融會貫通的大師。
把電影進行分割是一種大膽的操作,希區柯克像是一個淘氣的孩子,在電影中導演就是上帝,他無情地操縱著手中的刀,任性地把蛋糕切成獨特的形狀。第一段分割是引起整個故事的錨點,如果不是這四萬美元現金,也不會讓瑪麗恩起了攜款潛逃的心。諾曼的出現將電影分割成新的一段,這里的主角也有了新的人選,這一段才是電影的主體部分。第三段分割并不是瑪麗恩在浴室被刺殺的時候,而是觀眾得到線索——母親已經去世,從意義上來說,這一段的分割是對前兩段的觀眾的猜測進行否定,或重新歸位。當我們從分割“鑰匙”的角度理解電影時,就更能順理成章地跟隨電影發展,跟著情節的推進一起破案。
(三)“鑰匙”引發懸念
整部電影充斥著一個又一個懸念,在最開始,作為“鑰匙”引發的第一個懸念就是這四萬美元現金將何去何從,瑪麗恩是否會將其帶走,在逃跑的過程中瑪麗恩是否會被警察抓住,在路上又會有哪些突然的變故?緊接著第二段懸念是在諾曼出場后,這個看上去溫暖可愛的年輕男孩,為什么守著一個鮮有人光顧的只有十二間空屋的旅館?他的特殊愛好也讓人覺得有一絲神秘和奇怪,他的貓頭鷹標本就像他本人一樣在夜間俯瞰著這間旅館,他將會和瑪麗恩發生什么樣的故事?第三把“鑰匙”引發的懸念就是諾曼的母親之謎,她為什么不讓兒子與其他女人來往,為什么她如此暴躁。這個女人在電影中似乎從沒出現過,但是她卻能夠殺死瑪麗恩,在外人追查真相的時候,卻得知這個女人早就不在了,這又讓電影蒙上了一層更加驚悚神秘的迷霧。
《精神病患者》最終向我們提供了一個究竟誰是殺人者的懸念。當瑪麗恩被殺以后,劇中所有的信息都在指向母親這把“鑰匙”,角色也都依從著這個信息順勢探索,但故事卻在不停地暗示,根本不存在母親這么一個人。在警長和他的太太已經明確告訴我們,諾曼的母親已經去世很多年了的時候,鏡頭里的諾曼卻依然可以聽到母親的聲音,甚至讓觀眾看到諾曼抱著母親躲進地下室。觀眾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又對警長的話不得不信。在這種時刻,正反兩種沖突讓故事更加撲朔迷離。
三、結語
在電影中使用“鑰匙”能夠迅速集中觀影者的注意力,讓人們跟著導演的節奏沉浸在影片之中,同時它也是一個“信物”,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就在于總是被偷換的“鑰匙”,卻讓劇情銜接得恰到好處,仿佛在講述一個個新的故事,但同時又是環環相扣的。“鑰匙”作為象征,使電影有了明確的視覺刺激點,讓觀眾難以抽離。作為分割電影的工具,“鑰匙”掌握著控制節奏的主動權,讓電影的所有精彩鏡頭和劇情走向都緊緊扣在最令觀眾緊張的點上。“鑰匙”作為引發懸念的工具,可以說是在整部電影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在故事中每一個人物做的每一件事,都存在著極大的不符合邏輯和不合理性,可在電影的行進過程中,觀眾很難察覺出來,但又能感覺到哪里不對勁,這就是懸念引發的觀影者自身的矛盾。
所以說“鑰匙”的設置對于電影來說意義重大。希區柯克的拍攝技巧讓許多后人或模仿或致敬,但其獨具匠心的創新思維更值得后輩們學習與研究。
參考文獻:
[1][美]大衛·斯特里特.希區柯克的電影[M].李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5-124.
[2]史文杰.淺析希區柯克電影情節中的懸念機制[J].西部廣播電視,2017,(14):109-110.
[3]聶欣如.電影懸念的產生——以影片<精神病患者>和<化裝殺人>為例[J].世界電影,2004,(05):22-40.
[4]萬霽萱.分析電影<精神病患者>人物與情節塑造[J].新聞研究導刊,2016,(14):173+178.
[5]安桃.一部刺激心理的偉大電影——淺析希區柯克導演的電影<驚魂記>[J].視聽,2017,(05):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