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洋 許和隆
【摘 要】擬態環境作為傳播學的相關概念,近年來被逐漸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別是隨著網絡的出現,加速了大眾傳媒的更新換代,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活動場域,生成了網絡擬態環境。與此同時,網絡擬態環境加固先入之見、生產碎片事實、催生輿論漩渦的客觀現象,極大地沖擊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體性。在這一客觀情形下,合理認知網絡擬態環境,通過議程設置、訴諸理性和行為規范等方式方法,在網絡擬態環境下重構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體性顯得不可或缺。
【關鍵詞】網絡擬態環境;思想政治教育人;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6-0192-03
一、網絡擬態環境: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體性建構的新型載體
“擬態環境”作為傳播學的相關概念,初現于沃爾特·李普曼的《公眾輿論》一書。李普曼在書中指出,“我們尤其應當注意一個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楔入在人和環境之間的虛擬環境”①,人們對這種環境的調試“是通過‘虛構這一媒介進行的”,這種虛構并不是毫無憑據地制造謊言,他強調,“我指的是對環境的描寫,而這個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本身創造出來的”②。在李普曼那里,所謂的“虛構”是指人們通過傳播媒介對現實環境選擇、重組、創造。可以看出,他所論及的“虛擬環境”,即擬態環境,更多指的是通過傳播媒介實現對現實世界的簡單重構、局部摹寫,從而形成的一種符號化的信息環境,是世界在人們腦海中形成的內心圖像。
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互聯網逐漸取代報紙在信息傳播中的主導地位,成為輿論信息傳播的新型媒介,由此,網絡擬態環境作為擬態環境的一種形態逐步發展起來。張林、胡曉在對網絡擬態環境進行描述時,認為網絡擬態環境是指運用網絡這一傳播媒介對各類信息的選擇、加工以及重新解構化向人們展示的環境。③網絡擬態環境是科技革命不斷發展的產物,伴隨著網絡的普及化、大眾化,網絡作為新型的、具體的傳播媒介,在信息的互流互通中,其中心地位愈發凸顯,由此產生的網絡擬態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首先,網絡擬態環境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發揮空間。以互聯網為主要手段的大眾傳媒的發展,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引入一個新的活動空間。在這里,互聯網不斷進行著信息的輸入與輸出,人們浸潤在這樣的信息風暴中心,腦海會形成種種信息的印象層,當受到現實的刺激時,個人的情感重新被激起,從而作用于現實生活。網絡擬態環境一方面作為虛擬環境而存在,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具有現實性意義,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分出精力,從現實社會的單一場域匯入網絡擬態環境中,以規范網絡擬態環境的輿論生態。
其次,網絡擬態環境為思想政治教育新型傳播載體。大眾傳媒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一直發揮著信息傳遞的功能。在傳統社會,傳播媒介較為單一、局限,報紙成為人們主要的宣傳工具,但限于詞語的匱乏、思想的個體差異,只能是竭力對世界原貌及現實事物進行圖像摹寫、事件還原,因此形成的擬態環境也只能是現實世界的簡構,與客觀世界之間存在一定偏差。互聯網的興起以裂變傳播方式傳遞著信息資源,將大眾媒介和現實生活緊密相連,以符號化、數字化的形式重構現實事件。這種便捷化的新型傳播載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功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最后,網絡擬態環境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體性建構。葉方興曾在《社會之鏡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整合研究》中對思想政治教育人進行了界定,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人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科研、實踐過程中,因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而發生互動的人”,④即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從業者和對象。網絡擬態環境建構起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活動空間,并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托運至此,為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行為實施、價值建構提供了前提、基礎。由此,在網絡擬態環境中形成了“場域-主體-內容”的空間架構,促進信息傳遞模式向“主體(信息傳播人)-網絡(大眾傳媒)-主體(信息接收者)”轉變。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在這一過程中應始終擔任著主體角色。
二、網絡擬態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體性建構的現實屏障
(一)網絡擬態環境加固先入之見,沖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地位
先入之見即成見,是人們腦海中的一種固有認知。海德格爾在描述理解前結構時,就曾將其視為前有(在理解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東西,比如背景、前提條件)、前見(指理解之前所持有的偏見、看法)、前設(即理解之前做出的假設,是一種經驗加工)的三者共同體。這種理解前結構究其實質,是一種先入之見,即偏見,是一種無意識的情感偏頗。在網絡擬態環境中,這種先入之見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固。
在網絡擬態環境中,由于受到各種具有意識形態色彩的信息流的沖擊,先入之見不可避免地附著上意識形態性。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從未放棄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加之網絡媒介不受國別、時空、地域的限制,為資本主義的信息侵擾提供了可乘之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憑借技術優勢,傳遞具有資本主義價值觀念的信息資源,或是通過夸大歪曲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社會事件,抹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或是宣揚歷史虛無主義、民粹主義等有害思想,對人們的思想進行潛移默化的偷換概念,由此在缺乏理性思辨能力的人們那里,扭轉并逐步構建出不利于社會和諧的先入之見。這極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當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念時,被教育對象受到頭腦中上述已有觀念的影響,會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產生抵抗意識,形成一種內生抗力,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斷沖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地位。
(二)網絡擬態環境生產碎片事實,沖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主體思想建構
網絡擬態環境的碎片化,導致事件還原性受損。網絡擬態環境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曲折反映,具有碎片化的特點。雖然網絡作為一種新型傳播載體,兼具即時性、海量性,但并不能做到對現實事件百分百還原與重現。這種碎片事實被有心人用來證實某種觀點、立場和言論,顯而易見地,事物的整體性被忽略了,以偏概全的現象比比皆是。再者,傳播主體的個人情感不自覺輸入,也影響著事件的真實性呈現。李普曼在書中這樣論述,即使是一個事件的直接見證者,再對第二人講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時,也會無意識地加入自己想當然的細節描述,投入自身的情感偏向。這是一種本能驅動,能夠控制住自己情緒化加工的少之又少,于是事件的真實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這種碎片化、情緒化的事件重構,對于人們了解事件背后的真實模樣施加了不小的阻力,人們傾向于捕風捉影,傾向于各類推測想象,“偶然的事實,創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為真,這三種因素便會產生一種虛假的現實,導致人們做出激烈的本能反應”⑤。于是在事件沒有得到完整披露之前,輿論的風向已經轉之又轉,而人一向作為群居性的動物而存在,易于形成一種盲目認同和大眾化的共鳴。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在這一碎片化的網絡擬態環境中,由于無法全面窺視社會事件的全貌,因此極易被帶偏離正常軌道,做出錯誤的價值判斷,削弱其理性思辨的能力,弱化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能動性。
(三)網絡擬態環境催生輿論漩渦,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現實效果
網絡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其自身獨特的開放性、交互性在信息的獲取、傳播、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的社交由茶幾文化轉移到網絡文化,網絡社交圈子逐步形成。人們根據自身的情感特性、個人興趣及利益需求,有目的有選擇地接觸相關信息資源,并通過詞語、符號、舉止掀起一定程度的信息風暴,形成一定的輿論漩渦。
一定的輿論漩渦有利于引發社會公眾對相關事件的關注,聚焦事件的發展走向,助推矛盾的順利解決。諸如翟天臨事件、頻發的家暴事件,正是因為輿論的閃光燈照到了這里,人們對其抽絲剝繭、“窮追不舍”,才促使正義不再遲到。但并非所有的輿論都會自覺走向理性,“‘輿論的主體就是‘公眾,換句話說,輿論總是公眾的輿論”,⑥而人的意志既堅不可摧,卻又脆弱不堪。當負面言論在網絡的造勢下掀起陣陣波濤,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建構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輿論被有意煽動,成為帝國主義撬開中國城墻的第一鏟;信息被異化、被污染,而此時的“輿論所指的環境不過是被了解到的意見”⑦,是帝國主義想讓公眾了解到的那些意見,是一種有目的的誘引。而人們往往會對其置身的環境產生強烈的依賴感,受其牽引,從而做出欠缺理性的行為選擇。在這樣的輿論漩渦的沖擊下,原本居于主導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弱化、被邊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三、網絡擬態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體性建構的實踐通道
(一)議程設置:優化網絡擬態環境的要點
為了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功效,重塑、加固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體地位,首先且最為重要的是營造一個天朗氣清的交往環境,優化網絡擬態環境。“人們對萬物、對自我的觀念并非與生俱來,它們是后天習得的”⑧,環境作為社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對內生其中的人的價值、觀念、行為結構發揮著潛移默化的滲透和塑造作用。因此,必須有序凈化網絡擬態環境,合理規范網絡信息發布行為,而有針對性地利用傳播媒介進行議程設置,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公眾的認知和判斷與大眾傳媒的偏向性報道存在一定的聯系,當傳播媒介就某項事件強調越多,公眾對于此類事物的關注度就越高。通過議程設置,大眾傳播有意識地篩選信息、提供信息,對人們的思考和意見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更有利于維護網絡擬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一要堅持系統性、長期性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建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體地位僅靠一次宣傳、一份報告是難以達到鞏固效果的,社會是動態發展的社會,稍有松懈便會被打個措手不及,對于大眾傳媒的信息傳播,政府不應放之任之。首先應堅持持續性的政治意識輸出,始終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政治意識的敏感度;其次應堅守“把關人”的角色意識,對傳播媒介傳遞的信息進行篩選、過濾,有目標、分方向、有力度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強化黨的領導。
二要合理規范議題,傳播正向價值觀念。在網絡擬態環境中,雖然信息錯綜復雜,但人們的時間和注意力有限,更多的是對重復出現在自己視野中的話題產生興趣并持續關注,因此應該合理進行議程設置。通過對各類信息進行歸類,加大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題輸出,培養思想政治教育人共同的道德追求,激發內生凝聚力;樹立正確的行事原則,積極傳播正面榜樣的先進事跡,發揮其模范帶頭作用。
(二)訴諸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
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人的理性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體,是確保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必須予以重視。一方面要進行知識體系的系統建構。在網絡擬態環境中,信息的碎片化與海量性迷惑著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心理視線,究其根本,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知識根基虛化、弱化。針對這類問題,應注意提升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論素養與教學方式,渲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及形象感召力,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產生正向的吸引力,教學相長,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人的理論素養。
另一方面,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信息鑒別能力。人作為社會人、公共人,也是一個理性人,但這種理性由于受到各種外界信息的侵擾以及內心情感的失衡,難免有時失于理性。為了重塑理性思維,必須正確識別外界信息,去偽存真,由表及里。因此,應充分秉持大眾媒介在信息生產與傳播中的獨立性,避免淪為別有用心的人的行動工具,媒介應堅持對時事熱點的跟蹤報道,全面地對事態進行還原性報道,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一個客觀真實的事件。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應盡己所長剖析事件本質,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進行正向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在對事件有了全面、翔實的了解之后,再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三)行為規范:主體性建構的根本
就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應自覺建構其在網絡擬態環境中的主體身份。思想政治教育者從現實社會步入網絡擬態環境后,其身份地位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沖擊,為了重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一方面要清晰認知并深刻剖析各類社會輿論,通過運用各種網絡信息搜集技術搜索相關信息,達到對事件的完整把握。運用自身的信息鑒別能力,抓住輿論漩渦的中心眼,并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其實質有效傳播出去。另一方面要塑造個體正面形象,自覺轉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主體。可以有意識地加大觀念輸出,運用新穎的媒體技術、先進的傳播手段進行價值輸出,及時更新話語表達方式,構建相對穩固的傳播圈子,發揮自身的主體魄力。
就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而言,應自覺樹立主體意識,打破一直以來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能動性,對大眾傳媒所形成的輿論風暴持保留態度,即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保持自身特性與理性,比如參與熱點事件的討論時,不要急于發表意見,應堅持兼聽兼明的原則,做出理性的行為判斷與選擇。同時,拒絕做填鴨式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自主性、自覺性,認真審視大眾媒介傳遞的信息。
注釋:
①[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
②[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③張林,胡曉.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度的消融與重構——以網絡擬態環境為話語空間[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4,(3):71-75.
④葉方興.社會之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整合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85.
⑤[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
⑥[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
⑦[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0.
⑧[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6.
參考文獻:
[1]張北坪.擬態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應對分析[J].教學與研究,2013,(8):106-112.
[2]駱郁廷.吸引、判斷、選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詞[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11):120-131.
[3]陳宗章,李大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及其空間結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5):20-23.
[4]崔克銳,楊光瑋.虛擬與現實的視域融合——基于哲學解釋學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3):132-135.
[5]許和隆,劉茹.基于網絡社會的公民教育主體性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2-17.
[6]徐志萍,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研究的現狀、問題及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8,(2):32-36.
[7]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圖像化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11-14.
[8]王妍,柴巧霞.現代廣播電視體系下的傳播主體多元化審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9):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