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法

0 ?前 ?言
柴燒是一種以木柴為燃料燒成陶瓷制品的中國傳統燒成工藝,柴燒在古代是一種陶瓷生產的方式。而到了現代,窯爐技術得到了極大的進步,燃料也改為清潔能源電、天然氣等,柴燒已從陶瓷生產領域退出,但出于文化傳承及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審美需求,柴燒又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柴燒目前已不僅是一種傳統技藝,更是現代陶藝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受到環保、材料來源及成本的制約,柴燒也有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問題。同時,柴燒是有其內在規律的,我們要主動地去認識這些規律,現代條件下的柴燒,應該盡可能地體現掌握規律后的進步。
1 ?宜興傳統柴窯燒制技藝的發展歷史
宜興是中國的陶都,制陶已經有七千年的歷史,宜興地處蘇南山區,有著豐富的竹木柴炭資源,因此竹木一直是陶瓷燒制最主要的燃料,可以說到解放前一部陶瓷生產史就是一部柴燒的歷史,只是窯爐結構在這過程中不斷在進步。
從宜興境內多處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如歸徑的駱駝墩、丁蜀的澗眾等地所挖掘的陶瓷殘器和碎片說明,那時已掌握了燒造各類粗砂陶的技藝,由于燒成溫度在1 000 ℃左右,其氣孔率較高,窯爐結構簡單、封閉不嚴,陶土中的鐵被氧化,產品大部分呈現紅色或紅褐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封窯技術有所改進,燒成溫度達到1 100 ℃以上,并能利用還原氣氛燒制出精美的幾何硬陶和原始青瓷。也使宜興成為了當時南方原始青瓷的主要產區之一。到秦漢年間,宜興窯同時生產釉陶和青瓷,窯爐也有不同程度改進,窯墻中已有通風槽,呈圓形升焰窯結構,窯頂設有排煙孔,采用缽形窯具。西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宜興青瓷的鼎盛時期。燒成溫度達到1 200 ℃以上,產品接近瓷質,斷面呈灰青色,釉質勻凈如玉,釉色青綠、茶綠、翠綠。唐中晚期在澗眾出現了龍窯,在燒成過程中,陶工們已掌握了高溫取樣的方法來控制燒成狀況,龍窯的使用大大增加了產量,窯爐溫度也有了提高,產品燒結情況改善,外套缽的應用提高了產品釉面光澤,也有利于還原氣氛的控制,故產品呈色更青翠可愛。宋元時期,宜興主要燒制日用陶器,形成大量龍窯群燒制陶器。北宋中期,宜興紫砂和宜均陶器開始形成,而宜興紫砂是無釉陶,均陶是窯變釉陶,紫砂和均陶是宜興陶瓷中二個有代表性的品種,窯變釉的出現是宜興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明清時期宜興陶瓷生產集中在丁蜀一帶,大小龍窯有四五十座,蜀山窯、歐窯、宜興窯分別作為紫砂陶、均陶、日用陶的三大名窯著稱于世。一直到解放后,宜興逐步出現倒焰窯、推板窯、隧道窯,燃料也先后由煤、油、天然氣及電代替木柴,宜興的柴燒逐步退出歷史。但近年來,出于文化傳承及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審美需求,柴燒歷經數千年的文化積淀之后,又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2 ?宜興傳統柴窯燒制產品的風格與特點
宜興歷史上柴燒產品可分有釉與無釉兩大類,青瓷、均陶為有釉的產品,紫砂為無釉產品。
對于有釉的青瓷、均陶來說,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由于柴火與產品直接接觸,使產品的釉色面貌很不均勻,也常出現在釉面上落了灰或走了火的痕跡,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的制陶標準中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然而從現代陶藝的視角來看,木灰燼與釉的自然結合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
紫砂等無釉產品柴燒時,窯內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體之上,在高溫烤制下形成溫澤光潤、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質感及各種顏色的變化,留下了火曾駐足過的痕跡,不會重復且很難預期結果。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古雅,質地粗獷有力,自然而無粉飾之氣。其道法自然,具自然無為的美,有返樸歸真、法天貴真之奇。
柴燒對燒成過程的掌控性差,因此燒成的效果很隨機,作品的細節因此呈現了較多偶然性的特征,作品的品格也因為這些偶然性的細節而被彰顯,很好地迎合了現代陶藝追求個性自由的藝術理想。
3 ?宜興傳統柴窯燒制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柴燒在古代是一種生產的方式,而當今,出于文化傳承的需要及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審美需求,柴燒又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柴燒目前已不僅是一種傳統技藝,更是現代陶藝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但受環保、材料來源及成本等制約,柴燒也有與時俱進的可能與必要,也有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問題。窯爐結構及燃料的利用方面,在保證達到柴燒傳統效果的前提下可不斷嘗試改進。比如采用天然氣與柴相結合的方法,不僅使燒成控制操作更便利,也縮短了燒成時間,減少了污染,節約了成本。
同時,柴燒是有其內在規律的,我們要主動地去認識這些規律,現代條件下的柴燒應該盡可能地體現掌握規律后的進步。抓住傳統宜興柴燒的本質特征,從材質與技藝二個維度,堅持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是宜興柴燒獲得良性發展的必由之路。
3.1材料研究
廣義的材料包括坯釉材質及燃料材質,要充分應用現代陶瓷科技及手段分析傳統柴燒坯釉反應機理。黏土本身的特性和它與木柴灰燼以及燒成過程中產生的蒸氣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著作品最終的燒成效果。含鐵量少的泥料適于淡色釉的效果,含鐵量高的泥土在柴燒時能形成火刺肌理,單一的自然含鐵陶土比人工外加氧化鐵的混合泥料更能使火焰在坯上留下印記。粗顆粒的含砂泥料燒成中更易吸附灰燼,從而獲得灰釉的肌理效果。在泥料中外加一些長石顆粒,可獲得白色油滴狀效果;也可壓入鐵質,可在高溫時留下銹蝕和光澤的灰色紋理;也可加入可燃性的木屑或谷物,營造豐富的肌理和孔洞;另外加入一些堿性鹽類,可強化火焰留在坯上的肌理效果,讓產品產生一種溫潤、敦厚、沉穩內斂的質感之美。宜興的紅泥含鐵量較高,在高溫還原氣氛時能形成金屬狀黑色效果;甲泥高溫經還原氧化交替燒成,能形成滲白的斑駁效果;次白泥含鐵量不高,在特定的柴燒條件下能形成鐵黃與火刺相結合的斑駁效果。
在坯上施釉及泥漿則是泥料效果的延伸,柴燒釉料的選擇重在考慮能否與灰燼和火焰產生絕佳的燒成效果。研究表明,施釉的作品有助于釉料與天然灰釉的結合,豐富了柴燒效果。釉料方面應用宜興特有的礦物原料開發傳統礦物釉,把地域特色元素融入柴燒風格中,這是對宜興傳統特色的合理延續及固有風格軌跡的邏輯接續,是更高層次的回歸與傳承。通過提升釉料的堿性成分及引入變價元素開發易與氣氛反應的釉料組成體系,提高氣氛的敏感性,可獲得獨特的窯變效果。
定性研究不同竹木種類的成分對柴燒效果的影響,盡可能掌握內在規律,提高柴燒的相對可控性與穩定性。木柴是柴燒的基本要素,木柴不僅是燃料,更是參與效果形成的重要角色。木柴燃燒形成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 200 ℃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在高溫下與坯料熔融反應形成天然灰釉。不同類型的木柴所含的化學元素不同,所形成的顏色與肌理也不同。如松木可以燒制出翠玉色的透明青釉,白楊木可以形成牛仔布一樣的藍色及乳白色,桉木可以形成黃色到黃綠色系列顏色,杉木可以形成淡紫、米黃、粉色和褐色等系列顏色,這種區別主要是它們所含的鐵、錳、鈣、鉀量的不同造成的。
3.2技藝研究
要研究傳統柴燒技藝,發現規律性的東西。柴燒是一項要求苛刻且耗費體力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經驗才能操作。燒窯者首先要了解柴窯的特性及燒窯流程,燒成過程中時刻注意窯爐內的變化,細心觀察火焰和抽力等因素。加柴的方式對產品效果有較大的影響,需不斷摸索掌握,從每一次燒窯、出窯的過程中認識火焰的運行規律、窯位與效果的關系,逐步掌握柴燒的技能,并在此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創新。
現代的柴燒在窯爐結構及燃料的利用方面也在不斷創新,在保證達到柴燒傳統效果的前提下在不斷嘗試改進。比如采用天然氣與柴相結合的方法,不僅使燒成控制操作更便利,也縮短了燒成時間,減少了污染,節約了成本,裝窯也很容易、很環保。
宜興傳統柴窯燒制技藝的傳承發展,需技術與藝術的共同支撐,二者不可偏廢,要重視材質及過程技術的研究,坯釉料及燒成起著關鍵作用,這是基礎,因此不僅要培養藝術人才,更要培養相關技術人才,共同支撐發展。
4 ?結 ?語
宜興柴燒,在古代是一種陶瓷生產的方式,而在現代陶藝的語境下,已成為一種藝術表達的方式,一種生活的方式,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柴燒作品表面可以感覺到火焰觸摸所烙下的吻痕,整體呈現的是粗獷自然的質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古雅,帶給創作者更多的驚喜和藝術享受。同時,柴燒也需創新,也需不斷地去認識其內在規律,現代條件下的柴燒應該盡可能地體現掌握規律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