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形勢的變化及職業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許多改革領域已經進入深水區,所要啃的是硬骨頭,有些已經成為推進改革的“瓶頸”,如果對這些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并及時解決,勢必使后續改革難以推進,甚至會削弱原先所取得的成果。因此,對職業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全面探究、解決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村中職學校;教育現狀;對策
一、農村中職教育現狀及分析
(一)對中職教育理解偏差,導致方向不明
近年來,社會、家長及生源地的初中學校對中職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為只有走投無路的學生才會選擇讀中職學校,中職畢業生就業競爭指數低,前途暗淡無光,正是因為有這樣既傳統又怪異的思想作祟,導致社會、家長對中職學校特別是農村中職學校的宣傳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迫使農村中職學校在輿論導向逐步“邊緣化”;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使農村中職學校招生造成很大的困難,因為生源不足,氣場不夠,使校園人氣及學習氛圍蕭條不堪,更重要的是因為招收不到學生,無法開足專業,面對市場競爭乏力。
(二)中職教育及相關培訓內容單一,遠不能滿足社會用人單位需求
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如果農村中職教育與相關的培訓內容僅囿于傳統式的固定不變,這勢必與當今市場需求產生脫節現象。農村中職學校的教育培訓必須與市場經濟對接,以多元化市場為導向,最終實現以常規在校生與農民工及相關機構融合的多向教育培訓發展。此外,農村中職學校實訓基地少內容單一,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化實訓,導致不少畢業生動手操作能力不強,直接影響就業。
(三)當地用人市場空間有限,中職畢業生少有問津
近幾年來,農村中職學校畢業生仍然以擇近就業為主。主要原因,一是畢業生感覺自身能力有限,認為憑自己那點本事在外闖蕩難以成就事業;二是故鄉情結濃厚,安土重遷思想偏重,認為在本地市場混不好還可以回家種田。此外,中職畢業生層次較低,難于擠進“公務員系列”的選拔大軍;而技術類的“藍領”階層又缺少其應有的位置。長期以來,公務員系列的入圍選拔絕大多數都限制在大專以上的學歷,這對中職畢業生來說只能望而興嘆。
(四)視野相對狹窄,缺乏創新
中職畢業生提高市場競爭的指數在哪里?這恐怕是管理者應該也是必須要思考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認為,要提高中職學生的市場競爭指數,必須打破中職與高職的界限,使中職與高職有機融合起來,使中職成為高職的一個重要入口,使高職成為中職向上梯度發展的目標,進而自然提升中職學生市場的競爭指數,這樣,既能夠滿足中職學生讀大學的愿望,又保證高職學校招生人數。目前,大多數的山區中職學校仍然處在“本土開發本土使用”的初級產品階段,這無形中又減少自身的亮點。
(五)師資隊伍力量有待提高,新式專業技術人才不足
原有的傳統專業技術由于市場針對性不強,已經逐漸被市場淘汰,如傳統的“游擊戰”式的家電維修,摩修,無線電維修等熱門專業,市場用人少且接近飽和。的確,隨著這些行業的迅猛發展,行業部門大都已經擁有專業化的售后服務團隊,同時,隨著科技的提升,相關生產企業也想方設法降低制造成本,產品價格較便宜,“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家電維修的時代也宣告終結。所以,對中職學校而言,引進新式專業技術人才勢在必行。
二、農村中職教育對策及落實
(一)以相關政策為依托,加大投入力度
不但要完善教學設施的功能,還要創新性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打造具有深度又美麗的“后花園”,引來蝴蝶蜜蜂應該是必然的。
(二)改變傳統觀念,加強宣傳
時至今日,人們對就業方式價值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勞動光榮,工種的貴賤之分已經逐漸在人們意識中消除,但向往更高的教育層次仍然是人們深層的主流意識,導致許多家長及學生本身不顧自身的基礎條件(如中考等第很低的學生)紛紛涌向高中,入到高中后才發現學不下去,結果進退維谷,騎虎難下。所以,要改變社會及人們的傳統觀念就要加強宣傳。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觀念改變了,現象也就隨之而改變。
(三)協調有關部門,建立長久性的實訓基地及保證就業的底薪制度
建立長久性的實訓基地是學生能夠學到真本領,擁有一技之長的保障;而保證就業的底薪制度是中職學生學習基本目標。技能有保障了,目標實現了,那么家長學生的心里就踏實了,學校口碑好了,其形象也就自然而然樹立起來了。
(四)與高職聯合辦學,打造品牌,實現雙贏
如果把中職辦學作為學生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會使辦學的路徑越走越窄,因為在市場多元化的今天你考慮不到或做不到的事情別人是會考慮或做得到的。事實證明,社會在進步,而人的世界觀也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農村中職學校的辦學思路也必須具有前瞻性,“2+3”(2年中職+3年高職)及中職的對接幫扶的“一本大學”應該是很好的發展模式,現在是進入實驗階段,應大力發展。
綜上所述,要把提中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不僅要圍繞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社會公共服務要求和扶貧攻堅需要,培養大批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而且要讓受教育者牢固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讓千千萬萬擁有較強動手和服務能力的人才進入勞動大軍,使“中國制造”更多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國服務塑造新優勢、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時濤.試論中職學生思維現狀及教學對策[J].考試周刊(44):194.
[2]付艷芹.試論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發展現狀與應對策略[J].成功:教育版,2007(1):195-197.
作者簡介:
趙聰,男,1970年12月出生,壯族,籍貫:廣西德保縣;現供職于廣西田林縣職業技術學校,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職業學校基礎教育。